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王蒙:才兼作家与学者

fengyanfengyu 2013-03-31 17:43:13 熊光楷/文 总第187期 放大 缩小

2006年5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书中,王蒙写道:“我在1956年4月,在我21岁半的时候,写下了改变了我一生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实际上,《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不但改变了王蒙的一生,还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56年9月的《人民文学》。小说刚发表,就引起了广泛争议,赞成者有之,否定或基本否定的也有。肯定者认为,小说的主人翁是“我们的榜样”,否定者甚至有人提出这是“香花还是毒草”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王蒙受到了很大压力。但恰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对这篇小说进行了肯定,并且赞扬王蒙有文才,激烈的争议才暂告停息。

正是由于毛泽东主席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关注,使这篇小说以及王蒙举国皆知。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王蒙的名字的。

王蒙是个高产作家。有材料说,他发表的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这些作品包括众多小说、散文、评论,也包括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因此,王蒙还不仅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学者。

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王蒙着力较多的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三联书店和作家出版社分别出版过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和《王蒙活说红楼梦》。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我还听过王蒙从政治角度对《红楼梦》的讲解。

王蒙认为,贾家是一个恶性消耗原有资源的家族,其灭亡不可避免。例如,贾家原是名门之后,但“君子之德,三世而斩”,而作为贵妃的元春又去世很早,使贾家没有什么政治资源可资倚恃。贾府道德败坏,政治形象差;没有新的功劳,也没有什么能人,不具备政治实力;财产入不敷出,不具备从政必需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恶性的消耗,这给我们一个教训,任何一个个人、集团、家族,如果对所有的资源不是积极积累,而是恶性消耗,那么就逃脱不了衰微、灭亡、颠覆的命运。”

有意思的是,王蒙还发现《红楼梦》中关于奴隶的一个奇特现象:《红楼梦》里的奴才,尤其是丫鬟,最怕的是被贾府赶出去。王蒙反用我们常说的“不自由,毋宁死”,把这种现象归纳为“不奴隶,毋宁死”。王蒙分析说,这是因为封建思想对这些奴隶的思想控制非常厉害,如果一个奴才被赶出去,是很丢人的;另外,虽然她们都是供人使唤的丫鬟,但也分享了一部分贵族特权,不但生活比普通劳动者好得多,而且社会地位也要高很多。

我和王蒙最早相识,是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因为我们都是外交学会的顾问。后来,我一直关注王蒙的创作活动,得到了许多本王蒙签名书。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