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富强民主的中国之路 一个中央委员眼里的十八大

liaowangzhisheng 2013-03-30 00:00:44 总第188期 放大 缩小

叶小文(中共中央委员)/文

笔者作为参加中共十八大的一名代表,会前会上会后,参加学习讨论,感想感悟颇多。虽难免肤浅,有失全面,但作为直面直言,还是一吐为快。

掌声为何经久不息

胡锦涛作十八大报告,其间响起过37次掌声,报告结束时,掌声再度响起。

掌声体现着信任。回想这10年,中国办成办好办妥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避免了“拉美陷阱”与“东亚困境”。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突破50%,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构建了社会保障新格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8倍,迎来了生活水平的新提升。这10年,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下一个10年的发展大局,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掌声体现坚定的支持。社会剧烈转型,改革持续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共识和坚定支持,攻坚克难就无从谈起。

掌声体现着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共同愿望和决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取信于民。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

理论的力量

记得在云南腾冲和顺乡偏隅一角,坐落着艾思奇故居,其内悬挂着一首颇有意味的小诗,乃蒋介石、蒋经国的幕僚马壁所写:“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马壁说,蒋介石溃败台湾后,将《大众哲学》放在案头时时翻阅,还推荐蒋经国也要读,说我不是败给中共的军队,是败给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人之将死,其言亦善;痛定思痛,其痛亦哀。作为败军之帅,他的确感受到了中共的理论的力量——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

理论的力量,正是中共独特优势之所在。善于让科学理论成为实践的先导,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思想,我们就总能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抓住奋斗的关键,凝聚广泛的力量,形成普遍的共识,闯过一道道难关,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理论的力量,来自与实践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五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化”合:科学理论,真理化;与中国实际结合,中国化;与时俱进,时代化;为最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大众化;成为全党指导思想——旗帜化。

理论有力量,在于能解决基本问题。鲁迅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近代中国一落千丈,多少高谈阔论救世妙方,都救不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相继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说到底,无非都是解决中国“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基本问题。目下的当务之急,无疑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

中国的民主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黄炎培问:“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一问一答,振聋发聩。

执政时间长了,事业红火了,“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者果不乏其人;“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实令人堪忧。在新环境、新形势下,我们找到这条民主新路了吗?

黄炎培“跳出周期率”的警钟,再度敲响!

如何实现民主,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主动或被动地充当西方民主制度“实验品”的都有,结果政治动荡、经济停滞、民不聊生。一系列严酷现实告诉人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新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的民主之路,要和平、稳定的民主政治,不要暴力连连、社会动荡;要统一、和谐的民主发展,不要国家分裂、一盘散沙;要繁荣发展的民主建设,不要经济停滞、生活倒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民主政治,不要官员腐败、政府变质;要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共同文明成果,又与本国实际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避免封闭保守、简单照搬。

中国的民主之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创新。2006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努力改进、逐步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将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形式之一,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十八大如何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引人注目。因为提练和培育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凝练“兴国之魂”的伟大工程。

此工程说慢也慢,要得到社会公认,深入到各个角落,覆盖到方方面面,化为形影不离、无所不用的标准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今天大家还记得的“仁义礼智信”,就经过了封建宗法社会的千年灌输,“修齐治平”的反复锤炼。

此工程说快也快,非常时期的特殊社会存在,相对比较容易凝聚和形成共识。

当前的社会存在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方式进入转变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既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共识,又因多元多样多变而难以凝聚和形成共识。对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自然也难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培育核心价值观,就要因势利导,锲而不舍,急不得,也松不得,主要是松不得。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实践探索。行业能一致的先一致,局部能统一的先统一。例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再加上“共建社会和谐,共谋民族复兴”,就可以成为凝练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选项。

培育核心价值观,既要有科学论证、理论先导,也要有敬畏之心来支撑。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不能放大为对什么都无所畏惧。如果人以自我为中心无限膨胀,就会像当年恩格斯所讥讽的马赫那样,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对全体人民一体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就得有敬畏感,以此为准,常怀律己之心。共产党人敬畏人民,敬畏人民之所向往所遵循,率先垂范,自觉践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