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想

tebiebaodao 2013-03-29 18:15:34 总第189期 放大 缩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进程,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100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

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近代以来的历史,这一点尤为令人感慨。当1840年6月47艘英军舰船带着4000名陆军封锁广东珠江出海口、挑起鸦片战争的时候,偌大的中国,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是中国遭遇到的3000年未有的大变局。一向在亚洲大陆东部引领文化方向的中国,第一次遭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一个与中国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坚船利炮的护送下,呼啸而来,要把自己的种子强行撒播到中国的土地上。

面对这个来自西洋的文化怪物,中国固有文化的守卫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中西文化之间产生了一波又一波激烈的碰撞。但随着一场又一场战争的失败,文化的自信心一点一点被销蚀,抗争越来越微弱。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协议、协定、换文、照会、密约、章程、合同等等,总数在1000件左右。这些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是生命大伤亡、财富大流失、主权大丧失、国土大沦亡,通过这些条约,光是清政府被迫赔偿的款项,就有12.7亿两白银;被迫割让的土地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欺凌中国的国家,既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强国,也有日本、德国、意大利这样的后起的帝国主义新秀,还有跟在帝国主义后面趁火打劫的小国像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比利时等。除了割地、赔款这些看得见的利益,帝国主义还得到了很多无形的但很要命的权利,比如驻军权,所有的通商口岸、租界,沿海的战略要地,统统有外国驻兵,北京边上,北京到山海关,这么短一段路,帝国主义选了12个地方驻兵,等于捏住了中国的咽喉。比如海关权,中国的总税务司以及下面各级小海关,都控制在外国人手里,这就好比捏住了中国的钱袋子。再比如,路权、矿权,中国的铁路、轮船、矿山,这些国家的支柱,都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再比如,治外法权,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政府管不了,这就好比在外国人头上支了一顶保护伞,在中国人头上架了一把刀。

当国家到了“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地步,文化的基石已经摇摇欲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在列强的蔑视和嘲弄中,失去了最后的尊严,自卑自弃取代了曾经的自大自傲,面对外来文化,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是低人一头,矮人一截。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当时一代不甘于民族沉沦的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在对民族文化的反省与探索中,有一部分人走到了彻底否定的邪路,比如某人的主张是“我们的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之上。反省就是要闭门思过,要诚心诚意的想,我们祖宗的罪孽深重,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有人主张废除筷子,改用刀叉;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更极端的,还有人到外国走了一趟,拿了外国的博士,就自以为高人一等地诅咒:“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面对诸路不通、山穷水尽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艰难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新生,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但站起来只是一个开始,通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依然漫长,要建设一个 “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还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经过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所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人们公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上自信心的一次充分展示。

民族自信离不开文化的自信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民族自信离不开文化的自信。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通往复兴的道路上,中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是从规模来看,还是从复杂程度来看,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

单就文化而言,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影响力和感召力,都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匹配、很不相称。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说起中国的经济成就时,说起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时,甚或说起中国的军事实力时,人们可以滔滔不绝,可以列举各种事实和数字加以论证,可以充满自豪自信自得,但说到文化,说到中国在当代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位置,就感到底气不足,信心不足。当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时,总是不自觉地回头凝视:美轮美奂的青铜器,庄重肃穆的兵马俑,精致灵巧的江南园林,老子、孔子、庄子,京剧、武术、美食,战国编钟,敦煌壁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些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但人们也不免疑惑: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身影在哪里?不能说这一百多年中国没有文化创造和积累,但与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相比,与同时期世界文化的蔚为大观相比,我们的分量确实还不够厚重。

正是看到了这个不足,中共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继续要求,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格局的重塑也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创造中国文化的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助力加油,成为当代中国执政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守住根本,立稳脚跟。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自己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质。对当代中国来说,文化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积累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和丰富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植根于中国土壤,洋溢着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国价值,引领着中国方向。任何对中国自身创造和积累的文化传统肆意颠覆、一味丑化的言行,都是一种粗暴的亵渎。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海纳百川,雍容从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它必然要面对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化竞争。面对世界文化大潮,正确的态度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中国文化就能够从不同文化中吸取各种养分,从而让自身更具活力,更显魅力。

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比如,汉、唐时期,印度的佛教、西域的文化传入中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传入中国,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大量外国人来中国游学、传教、经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如果自我封闭、盲目排外,就会自废武功,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同时,也要看到,在西方文化总体上居于压倒性强势的现实下,特别是一些势力打着文化开放的名义,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妄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情况下,中国人也要警惕西方文化的消极腐朽的一面,而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更不能李代桃僵、全盘西化。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今天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是为了在文化上顾影自怜、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承前启后、创造创新。要从中国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清醒的而非盲目的,坚定的而非犹疑的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要把握好经济社会 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握好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汇聚各个方面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敢闯敢试,“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而更好地凝聚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成就新的文化业绩。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地推进,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灿烂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人应当有这样的信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