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舌尖上的浪费,餐桌上的政风

tebiebaodao 2013-03-23 15:53:04 汤嘉琛/文 总第196期 放大 缩小

  不久之前,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一篇内参报道,悄然递进了中南海。内参的具体细节至今尚未公开,但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其关键词很可能是“公款浪费”。因为该内参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批示,他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位曾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警诫各级干部的国家领导人,上任伊始就向世人展示了他厉行节俭的一面。新华社记者此前曝光的一份餐单显示,习近平去年底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同行一桌10人仅吃了四个热菜和一个汤——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和猪肉丸子冬瓜汤,并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与习近平视察期间的家常菜相比,众多中国基层官员的宴请菜单堪称奢侈。1月中旬,海南日报社记者在暗访时发现,当地一家以党政单位为主要客户的高档酒店,主打菜品是每位438元的红烧官燕、每位698元的三支虫草炖水鸭、标价3288元的精装佛跳墙等。发票信息显示,在这里吃一桌饭的花费动辄逾万元。

  不过,“奢侈”只是官场宴请的标签之一,官场饭局饱受诟病的另一个标签,其实是“浪费”。这些充斥着名贵食材、名烟名酒的饭局,似乎从来都与“打包”绝缘,很多价格不菲的饭菜和酒水,没动筷子就被直接倒进了垃圾桶。有些给官员宴请服务的工作人员感慨说:“他们浪费的一盘菜,比我一个星期的工资还多。”

  餐桌上的公款浪费败坏政风

  如果要研究中国官场饭局,各地政府的驻京办事处,无疑是最佳观察点。驻京办的接待对象以各地官员为主,比一般酒店更具私密性也更清净,而且驻京办地道的地方特色菜堪称一绝。尽管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曾专门发文清理整顿驻京办,但很多改头换面的驻京机构,仍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宴请、年会聚餐的首选。$nextpage$

  如果要研究中国官场饭局的公款浪费现象,驻京办也是最佳观察点。每到年关,各地驻京办餐厅的生意都异常火爆,不提前一周根本难以预定到包间。“每桌宴请3000元起步,5000元标准,8000元像样,上不封顶”,则是很多驻京办餐厅的惯例。此前有记者暗访时发现,驻京办餐厅的浪费现象丝毫不逊于酒店。

  有媒体用“舌尖上的浪费”、“中国式剩宴”,来形容官场公务宴请的奢侈浪费现象。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大吃大喝导致“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公款吃喝之风盛行。以此来看,公款浪费不仅是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问题,而且还是官场不良政风在餐桌上的表现。

  “官”字两张嘴,一张能吹,一张能吃。只要谈到中国官员,很多人脑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因常年享受公款吃喝而大腹便便的形象。用公款大吃大喝,也许构不成腐败立案,但每一次都造成了民心的丧失。公款吃喝污染了党风政风,破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也损伤了公众的信任,这种损失比那些立案的腐败更严重。

  其实,官员们对公款吃喝的坏处,有最切身的体会。有一些官员甚至公开吐槽,抱怨公务宴请“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分床睡”。但是,当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风横扫中国官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很难不被这股歪风所裹挟。

  一些级别相对较高的官员,因为掌握着一定的行政资源,时常会收到下级部门或企业的邀请,如果推脱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失礼或不给面子,甚至在圈子里落下坏名声;而一些基层干部,因为担心接待是否周到会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只好给上级领导安排最好的饭菜。迎来送往、奢侈接待,由此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浪费为何成为一种官场病?

  因官场宴请所致的“舌尖浪费”规模几何,中国官方并无确切数字,但只要看看习近平批示新华社内参所用的严厉措辞,就足以想象这种官场积弊的危害有多深。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多年以来,中共高层一直都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但为何铺张浪费仍会成为一种“官场病”,为何“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公务消费的预算关口没有收紧。近年间,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一再强调要压缩公务消费的预算,但在“保运转”的借口下,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有些基层政府部门,甚至通过虚报、挤占其他经费的方式,为公务消费提供财力支撑。“三公”经费支出始终居高不下,就与此相关。

  不难理解的是,如果那些浪费现象严重的宴请,都是由官员个人自掏腰包,他们点菜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这么豪爽。恰恰是因为官员们都很清楚,这种饭局是“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所以点菜的人总是“不差钱”,消费的人也心安理得。到最后,唯一受损的是连公帑是怎样被花掉都毫不知情的纳税人。

  公务宴请浪费严重,也与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有关。尽管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总有一些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养成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尤其是机关公务人员和党政领导干部,总认为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久而久之,不正常的铺张浪费现象,不合规范的公款吃喝,成了中国官场的一种正常现象,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反倒成了另类。

  “舌尖上的浪费”盛行,也是政府办公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结果。公款浪费是个老问题了,中共出台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早就对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些制度在执行时往往形同虚设。

  除此之外,有些政府部门的体制设计,纵容了“舌尖上的浪费”。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酒店经营,为政府公务接待和公款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一些政府部门,设有堪与五星级酒店媲美的内部食堂,当“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让公务宴请面临被曝光的危险,很多机关单位的年会都低调地转入了内部食堂;同时,相对隐蔽的各地驻京办餐厅,也是公务宴请的不错选择。

  治“舌尖浪费”先要管住公款

  “舌尖上的浪费”败坏党风政风,公款浪费的不正之风应及时遏制。对于这一点,无论是中共高层还是民间社会,早已有基本共识。无论是中共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还是各地纷纷出台具体的落实和实施细则,抑或习近平作出“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的重要批示,都已经向外界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号。

  行政威慑有助于减少公款浪费现象,最近很多政府部门的公务宴请都不再高调就是明证。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要想革除一项存在多年的官场陋习,仅靠领导刮一阵“新风”,肯定是难以持久的。治理“舌尖上的浪费”,还是要从源头上想办法。具体来说,要想管住官员的嘴巴,最核心的举措是管住政府的钱袋。

  公款消费和公款浪费之风如此猖獗,与公众难以知悉政府部门的公务经费如何使用有关。最近一两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试行公开“三公经费”,但各地晒出的财政预算决算,总体而言都比较抽象,这给公众监督设置了障碍。如果今后公开“三公”的工作,能像四川白庙乡一样具体到每一顿饭,如果能用充分的信息公开激活民众的监督权,自然能从花钱的源头上遏制公款浪费现象的发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