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80岁的“朱光亚星”

fengyanfengyu 2012-09-27 20:31:52 熊光楷/文 总第181期 放大 缩小

 

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和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而朱光亚是我国核物理学和核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人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核武器,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首页上这个对核武器的定义,就是朱光亚撰写的。

与钱学森相比,朱光亚较为年轻。这使我有更多机会感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风采。在一些会议上,一些外事场合,一些科研项目论证鉴定会上,我都能看到朱光亚的身影。他德高望重,每次出席会议,都会受到特别关照。人们常常向他咨询科学问题,他总是谦虚而耐心地给予解答。我就亲耳听到他向我国领导人解释夸子问题。

据记述朱光亚生平的传记文章《中兴业、须人杰》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这也触发了中国人发展原子武器的想法。1946年8月,华罗庚、吴大猷、曾昭伦受邀来到重庆,讨论发展原子武器的人才问题,决定由这三位教授分别遴选数学、物理、化学专业中成绩优异的年轻人才,专程赴美考察学习。结果,物理学方面,吴大猷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后来,李政道回忆起这段往事说:“派朱光亚是选对了,他回来是做原子弹了;派我是派错了,我没有做原子弹,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亚于1950年春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还发挥精通英文的特长,到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担任翻译。1956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后,朱光亚参与筹建了近代物理研究室,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1950年代末,我国决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当时年仅35岁。

这是一系列富于开创性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半年后又爆炸了第一枚空投航弹,两年后试射了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而完成同样过程,美国花了16年时间,苏联花了6年时间,我国只花了两年时间。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朱光亚很快根据中央的部署,投身于氢弹的研制之中。之后,我国地下核试验、潜艇核导弹、核弹头小型化、核电站等事业的发展,无不倾注了朱光亚的心血,铭刻着朱光亚的功勋。

1996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6YH3,后经国际上认证,获得永久编号10388。这一天恰好是朱光亚72岁生日。这本是一种巧合,但在8年之后,朱光亚80岁诞辰之际,为表彰他为我国核物理及原子能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国家决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2004年12月26日,朱光亚院士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也受到邀请,躬逢其盛。会上宣读了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10388号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的决定,向朱光亚颁发了命名证书,并赠送“朱光亚星”图片。

不久,《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由原子能出版社编辑出版。2005年7月,我托人送去一本《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请朱光亚为我签名。很快,我就得到了这本签名书。朱光亚还专门带话给我说,他原想主动签名赠我,但由于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不是他写的,所以才没有这样做。

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这本书里的许多文章不是朱光亚写的,读起来才更加津津有味。因为这本书不但收录了朱光亚部分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还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科研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照片,收录了曾与之共事的领导和专家的文章,以及朱光亚的简要传记和年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位大科学家科研、工作、生活的全貌。一般纪念性文集常常会流于空话套话,不太好看,这本《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恰恰相反,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以实际科研成果、科技探索为基石,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因此读起来催人振奋,让人如沐春风。我想,这也是朱光亚的魅力所在。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