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昆山增创“七大领先优势”

zhuantibaodao 2012-09-27 20:19:32 昆宣/文 总第181期 放大 缩小

 

昆山城市广场全景图

 

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分别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和“六个新步伐”的要求,为江苏“两个率先”勾画出了总体框架,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

作为江苏“两个率先”的排头兵,昆山根据自身实际,把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城乡一体、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七大领先优势”,作为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抓手,作为决胜“第二个率先”的现实路径。

“从全面小康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接力棒再次交到了昆山人民手中,这既值得骄傲,又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铿锵有力地说:“对照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我们必须要有‘天生就要挑大梁’的豪情,要有‘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精神,全力以赴冲刺,一鼓作气夺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面胜利!”

转型升级难中求进  经济运行质量逆势攀升

6月14日下午,由全球服务外包巨头凯捷咨询与阿尔卡特朗讯共同打造的ACE云体验中心在花桥国际商务城揭牌。中心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机动灵活的网络、高度安全的管理以及一站式的IT服务。

花桥,江苏的“东大门”,一块活力四射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兴业热土。仅仅五六年,这里就从一个嵌入上海的“无名飞地”变成了中国服务外包园区中的“著名品牌”,承载着昆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雄心壮志,也见证了昆山从“制造大市”向“服务高地”的精彩转身。

自2006年实施“自主创新、自我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工程起,昆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踏上转型升级的征途。从贴牌生产到创新研发、从代工制造到自创品牌、从单一出口到内外并举……6年的持续转型精彩纷呈,而清晰的发展路径,彰显着昆山对科学发展认识的不断升华。

今年前6个月,昆山端出了漂亮的“半年报”:完成GDP1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8.9%;生产性投入211.2亿元,增长2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0.6%;外贸进出口总额399.2亿美元,其中出口250.1亿美元,均实现正增长。

“转方式调结构,是昆山经济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这不可避免要承担一些经济数据的升降起伏,过程艰难但我们矢志不渝。”管爱国坚定地说,“无论困难挑战如何严峻,我们决不以困难为降低标准的理由,不以挑战为放松要求的借口!”

愈是困难时期愈要坚定转型信心,这是昆山的主动选择,更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国际现代产业名城崭露头角,昆山经济呈现出“四个转变”:在发展动力上,由出口拉动为主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向新兴产业、服务经济竞相发展转变;在贸易方式上,由加工贸易“一贸独大”向多种贸易并存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依赖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转变。

人才引领创新  吹响“昆山智造”集结号

转型升级如何才能转得好?唯有创新。昆山的领导层思路明确,只有提升创新竞争力,才能抢得未来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已成为昆山上下的自觉追求。昆山把自主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锁定新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前“卡位”。

酷热8月,与持续的高温相比,位于昆山光电产业园的龙腾光电公司也是一片产销两旺的火热场景。“这是我们新开发的3D显示面板,这个规格的面板用在华硕、联想、宏基的笔电上,这种4寸手机面板现在很抢手……”在产品展示区,龙腾光电董事会办公室协理蔡志承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为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板行业低迷的大环境下,龙腾光电却“风景这边独好”?答案还是创新。龙腾光电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开发了3.5寸、4寸、5寸等不同规格的大尺寸手机显示面板,今年上半年营收达25亿元。

创新驱动,既是保持昆山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应对当前挑战的有力举措。昆山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启动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创新第一驱动、人才第一资源、新兴产业第一方略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均衡度和抗风险能力。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占领了人才高地,才有条件、有底气构筑产业高地。从2009年起,昆山以每年不低于财政支出6%的比例,设立人才科技专项资金,2011年该项支出达到16亿元,着力引进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nextpage$

2006年,清华大学博士刘召贵来到昆山创业,短短5年间,由他创办的天瑞仪器便实现了由“一间办公室”到“一幢大厦”到“一家上市公司”再到“一个产业园”的“四级跳”,成为国内外研制分析测试仪的“领头羊”。

如今,“刘召贵们”遍布昆山各行各业,全市先后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000多人,集聚15名“两院”院士、5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4名省“双创计划”人才。这么多年,昆山坚持以国际化理念引进培育国际化人才,以国际化产业集聚国际化人才,以国际化城市吸引国际化人才,使得众多高端优质国际人才成为昆山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用文化凝聚人心  在多元融合中迸发力量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和灵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昆山之路”,更蕴藏着“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当中央和江苏明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时,昆山这片诞生思想家顾炎武和百戏之祖昆曲的文脉留香之地,也吹响了文化强市的嘹亮号角。

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未来。2010年,昆山成功问鼎“联合国人居奖”,靠的不是漂亮的楼宇和街道,而是“包容式增长”的胸怀与实践。以开放打造百强县之首,昆山的多元和包容,是融入血脉的城市气质。

昆山善用文化凝聚人心、集聚力量,以文化发展促进全面转型。以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只是经济的配角;后来提出文化助推经济发展,文化成了二号或三号角色;现在明确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走上前台,成为真正的主角。

这个过程中,百姓需求同样发生了明显转向。昆山的领导向记者感慨,在乡镇调研时,就基本实现现代化向百姓征求意见,得到的反映惊人一致,都希望农村文化生活更丰富些。“从‘第一个率先’到‘第二个率先’,显著的变化就是百姓期望从‘增加收入’向‘追求文化’转变”。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昆山早在2007年就提出建设“文化昆山”,并在2009年将其列入政府一号实事工程。在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2011年,昆山又提出建设“文化强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思想文化引领力强、公共文化创造力强、文明创建感召力强、文化产业提升力强和城市文化形象好”的目标任务。

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昆山。如今,“15分钟文化圈”普惠城乡,“零门槛”享受文化生活成了昆山人的幸福指标。毫无疑问,今天的昆山成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的江南人文宜居名城。

生态+农业  不抛弃、不放弃的发展辩证法

昆山的现代化之路,是一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精彩互动。昆山经济发达,但漫步城乡,你看不到印象中的烟囱林立。这里,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水绿相融的江南鱼米之乡。

昆山人明白,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而今天的事实也证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并不是矛盾体,昆山拼出了举世瞩目的金山银山,也留住了赏心悦目的绿水青山。这条“昆山之路”,凝聚着环保优先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中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更汇集着昆山人民在和谐发展中的高瞻远瞩。

和生态文明一样,现代农业,同样也是昆山在发达的工业体系之外,“不抛弃、不放弃”的一环。在昆山大唐村的万亩生态园里,记者尽情领略了高科技设施农业给人带来的心旷神怡,精品小南瓜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棵棵引种自美国的芦笋正在破土出芽,连并蒂莲下游动的小鱼都是“有机的”……

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几乎让人忘了此刻正置身于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昆山。2010年,农业部长韩长赋到这里考察时连连赞叹,“没想到昆山高度城市化,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很高,农业生产还搞得这么好!”

改革开放30年来,昆山形成一大鲜明特点: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与“三农”(农民、农村、农业)互动并进、比翼齐飞。昆山农业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始终没有丢掉农业,相反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反哺现代农业的力度更大。

在最近公布的《2011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昆山以86.42分的考评总分位居全省县级市(区)第一,昆山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日臻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 让民生幸福渗入心田

诞生了伟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古镇千灯,在保持完整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同时,构建了发达的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体系,几乎就是昆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

为了消弭千年城乡二元鸿沟,昆山以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八个一体化”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阳光”。

不仅硬件环境“旧貌换新颜”,昆山百姓的收入也不断攀升。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连续八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缩小到1.74∶1,在全国保持领先。

从全面小康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昆山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管理作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只有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全面的现代化文明成果、使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爱国如是说。

民生优先,民心为上。近年来,昆山积极推进三大保险城乡并轨、公共自行车、向低保送干股、学生公交、民生保险、长江引水、中环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在这座和谐幸福之城,顾炎武当年“天下大治、民生富足”的理想在家乡显露现实模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