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tebiebaodao 2012-09-27 20:12:57 曹新/文 总第181期 放大 缩小

 

自中共十六大召开十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社会建设成就显著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一)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中共清醒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末,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农民工数量不断扩大。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

三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

四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新的扶贫标准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五是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六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成果丰硕。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七是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八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2年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进入了社会结构变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现代化建设中期阶段。中国既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不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成为中国“十二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的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有鉴于此,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体制”;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独立成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强调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将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贯通起来,实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举,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进入了一个自觉构建的新阶段。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处置能力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展望未来,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情系百姓,改善民生,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的升华,必须长期坚持,坚决落实。“十二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关心群众冷暖,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只有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增长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构建经济、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二)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实现惠及13亿人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978年的45倍;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如果以GDP增速来衡量,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居民财富增速跑不过国库收入的增长。这种收入分配模式对应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只能引发政府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率过低等诸多问题。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忽视行业垄断因素。据兰州晨报报道,2011年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在职员工平均工资为102965元,对比当年城镇私营单位在职员工年平均工资24556元,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达后者的4.2倍。而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职员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三是要加大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偿占有公共财产等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铲除力度,增加城乡居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消除收入分配不公。

(三)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必须与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实现有机统一,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十二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必须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效率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求社会自我组织、协调机能的发展。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要根据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社会政策、法律体系,建立社会发展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一支持系统包括: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实现社会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健全的法律体系。此外,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还必须建立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要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机制,提高对人口的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合理的利益权益协调机制,有效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各种犯罪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和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建立预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部分及各种力量,调整与平衡社会结构,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使整个经济社会在良性状态下稳定有序运行。

(四)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必须加快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

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十二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必须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协调推进城乡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这一变化的深刻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让农民变市民,目的是要促进农村传统社会向城镇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农村社会现代化,就是广大农村居民利用现代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经济、文化、政治、家庭和人口、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距,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农村城镇化为依托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变迁,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