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常州着力推进六个现代化

zhuantibaodao 2012-09-11 21:52:42 总第180期 放大 缩小

 

常州市委书记阎立(前排左二)、市长姚晓东(前排左一)调研

青山小牍彩带绕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坚持市场化取向,积极追赶波澜壮阔的全球工业化、信息化浪潮,加速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回顾常州发展不平凡的历史轨迹,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实现全面小康到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常州通过不断创新创业,逐步走出具有明显特征、地方特色的区域现代化之路。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常州蓄势待发

2007年,常州在江苏全省如期建成全面小康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日益坚实。争先赶超的经济基础更为雄厚。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81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达1.2万美元。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1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44亿元,增长10.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1.57亿元,增长14.4%;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6.86亿美元,增长16.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66.8%。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进程提速,城市化水平达65.2%。人才为本的创新引擎更为强大。建设以科教城为核心的三级创新平台,全市企业“两站三中心”已达625家。强力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头号工程”,今年又启动建设西太湖科技城、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成功引进68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跨越发展的软硬环境更为优化。大力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和常州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创业环境。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首创“道德讲堂”全国闻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称号,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在《2011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排名第五。

建设现代化示范先行区的“常州路线图”

常州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第三步,到2030年,达到当期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全力推进“八大重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常州特色、得到百姓认可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先行区。

具体是加快推进“六个现代化”,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关键,科教现代化是支撑和动力,城市现代化是方向和目标,生态现代化是必然追求,文化现代化是灵魂支柱,社会现代化是基本保障。从六大方面着力,统筹考虑,相辅相承,相互促进,整体推进。

以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快经济现代化。从广义范畴来讲,经济现代化以生产力变革为核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从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国际经济分工地位的明显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层次战略性提升。坚持三次产业统筹并举,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建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重点打造国家级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和以碳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千企升级计划”,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加速融合。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加快健全市场化体制机制。尽快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产业升级促进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提升发展,到2015年,上市企业数达90家,创投资本规模突破100亿元。加快构建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抢抓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机遇,积极整合利用全球高端要素,力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70%以上。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着力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营造国际化居住和商务环境,增强城市包容性,建设国家对外开放示范区。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科教现代化。一部世界现代化进程史,就是一部创新驱动发展史。注重把已有的科教资源和创新潜力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发挥其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提升科技要素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贡献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机构数达800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突破1000家。打造完备创新载体。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筹建江苏省中科院机器人及智能技术应用研究院。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新北区、武进区的创新型园区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要达6%以上,切实发挥全市创新驱动“领头雁”作用。集聚创新创业英才。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着力吸引和集聚能够在重点产业领域实现突破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来常州创业,到2015年,力争领军人才数突破1600名。继续抓好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确保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达到600名。

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加快城市现代化。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超过68%,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增强高端商贸、文体设施、公用事业等城市功能,推动主城区各组团协调发展。适时启动常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建成常州港禄安洲港区,实现常州机场口岸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常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法治化和民本化。积极打造“智慧常州”,全面开展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郡县富则天下富,县域强则全市强。加大对金坛、溧阳的支持力度,推进“交通西进”、“科技西进”、“旅游西进”和“现代服务业西进”,促进市区优质资源向金坛、溧阳辐射延伸,增强县域发展动力,释放县域发展潜力,加快金坛、溧阳融入大常州步伐,力争2015年人均GDP分别达11万元和11.5万元,城市化水平均超过60%。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常州全市的现代化。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镇培育,提升城镇化水平。深化“六整治、六提升”行动,保持农村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先行区,确保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生态现代化。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危及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积极构建全境生态、全域生态、全程生态、全民生态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由国家生态市向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跨越提升。坚持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做强绿色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增长,积极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建设。按照“增量要优选,存量要优化”的要求,严把新上项目审批关,执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境评价标准,抓好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节能降耗等约束性指标,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腾出环境容量。坚持环保为民、生态惠民,着力提升宜居环境。加大工业废气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深化城乡河道治理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建设,继续加强太湖及入太河道治理。持续抓好绿化建设,重点对城市窗口地区、主要交通道路及节点进行绿化提升。坚持源头治理、综合管控,全力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监控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污染物排放处罚力度,做到重预防、早发现、善处置,把环境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建立完善环境保护考核问责制度,坚决予以“一票否决”,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提升软实力为方向,加快文化现代化。把悠远璀璨的中吴文化和昂扬奋进的当代文明发掘好、结合好、利用好,成为塑造城市品牌、文化兼容并蓄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弘扬常州人平和睿智、包容大度的文明素养,诚实守信、创新创业的人文精神,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打造软实力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切实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炼和弘扬新时期常州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让常州大地处处绽放美德之花。放大“道德讲堂”品牌效应,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努力推进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发展动力,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以动漫创意、软件设计、主题旅游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打响常州文化品牌。着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挖掘和研究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把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常州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区域特色和国际气魄,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现代化人文都市。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加快社会现代化。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源,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之要。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幸福常州。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着眼完善“六大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达98.5%,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水平。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多元化解力度。深入推进平安常州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公共安全监管,确保公众安全感达90%。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大力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架构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和虚拟社会的服务管理。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切实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常州建设,确保法治满意度达90%。

以能力作风建设保障率先基本现代化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导向、一面旗帜,关系全市上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点燃争先进位的昂扬斗志。对于常州来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在省内快一点,更要在苏南快一点;不仅要先行一步,更要高人一筹。必须自我加压、提升标杆,着力巩固在苏南第一方阵中的地位,强化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优势,真正成为先行区、迈出新步伐。练就更加过硬的能力本领。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努力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善于统筹兼顾,坚持综合施策,正确处理好稳定增长与提高质量、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切实增强在危机中突破困境、在常规中大胆探索、在困难中创新有为的本领,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达到新水平。砥砺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把“三解三促”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使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坚持勤勉敬业、高效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精简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理环节,致力打造全省、全国领先的“服务高速公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