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将出征当狂吼,一代男儿正图强

zhuantibaodao 2012-09-05 11:47:25 ■本刊特邀记者 王先民 本刊记者 赵宝城/文 总第178期 放大 缩小

 

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下基层调研 (CFP/供)

 

贵州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山灵水秀,资源富集,有20多个矿种的储量排全国前三,其煤炭保有储量600亿吨,是南方12个省份的总和。然而当下的贵州,却是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城乡相交织,辉煌的历史与尴尬的现实相纠结。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贵州省经济总量全国排名倒数第五,工业增加值倒数第四,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及城镇化率仅高于西藏,全国排名倒数第二,贫困人口高达777万,居全国第一。

然而,令世人惊奇的是,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多项指标就发生了巨变。2011年末,全省生产总值完成5702亿元,比2009年增长近50%,为贵州省建政以来最快增速,增幅位居全国三甲;固定资产投资5102亿元,比增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69.73亿元,比增5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50%,增幅全国排名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37亿元,比增40%,增幅全国排名第二;财政收入1330亿元,比增70%,增幅全国排名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2亿元,比增4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31%和4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771亿元和6876亿元,比增48%和47%,增幅排名全国第二;引进国内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排名全国第一;国家考核的其它经济社会的多项指标也由过去的挂末上升到前十位左右。

这一组组数字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贵州在跃进。

每一位贵州人,每一位熟悉贵州的四方宾客,都会为她的飞速发展而自豪。人们知道,这两年是贵州建政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人民受惠最多。

然而,只有4000万贵州人民深切体会到,这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人们感谢党中央给他们派来了一位改革时代的明白人——省委书记栗战书。是这位儒雅、睿智而魅力非凡的栗书记率领贵州省五大班子一干人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题,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竞争新优势,这一系列符合省情、鲜明正确的政策举措,使整个贵州大地热气腾腾,充满春天的蓬勃生机。

强壮工业筋骨活全局

2010年8月,中央任命栗战书为贵州省委书记。应该说,栗战书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里出类拔萃的既懂政治又懂经济的通才。1983年,年仅33岁的栗战书就出任了河北省无极县的县委书记;1985年,35岁的栗战书跃格提拔为石家庄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3年,43岁的栗战书就走上了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的省级领导岗位。以后,他又出任陕西省委副书记、黑龙江省省长的重任。••••••

一个个闪光而结实的足迹,证明了栗战书是一位富有激情又发奋有为、长于思考又长于实践的开拓者,证明了熔铸在崇高信仰中的激情定能激发胆识、锻铸力量、增长才干、缔造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党组织一直关注、激励着栗战书这位德才兼备的骏才。

栗战书上任之初,就乘上一辆越野车向田间、工厂和贫民社区走去。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出发前,秘书和司机竟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考察什么地方?没有警车开道,没有预定的考察点,没有事先向任何地方打招呼,总共两辆越野车,包括工作人员共5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进车间、到村户,边走、边看、边调研。越走栗战书心里越沉重。

上任之前,他对贵州的困难心里是有准备的,但他没有想到局面竟是如此严重:当时贵州省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程度仅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水平,比全国落后大约15年左右;农业更是凄惨。全省88个县有50个县戴着贫困帽子,全国15%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贵州农村……

如此严峻的局面,急需一双手,一双巨人的手来开启这道沉重的闸门,创造出一派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气势。

栗战书回到省城,立马和他同日到职的赵克志省长不分昼夜地缜密谋划。审视中外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失,梳理国内外现实发展的宏微案例,他们发现“工业化”的旋律总是最为强劲。直面贵州省情,求解“调整转型”、“三农破题”、“消贫解困”,离开工业发展,同样是“无米之炊”、寸步难行。省委书记、省长认识的高度统一,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栗战书主持召开了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他站在主席台上,代表省委作动员,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听众,他们是贵州4000万人民的领路人。在这些黑发人和白发人丛中,栗战书是贵州改革开放的活力之所在,是贵州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星。

栗战书的声音极其洪亮,那语言的链条,链接着哲理、睿智、激情、力量。记者将他的部分讲话摘录如下:

“......贵州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因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台阶和实现三次产业提速的关键。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其中最大的需求创造和产品供给是第二产业。工业上不去,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都将受到极大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后。”

这是一段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述。他堪称一位经济学家。

“经过我们的前任和前辈多年的奋斗拼搏,贵州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观之,工业不成体系,不上规模,一“弱”可概全局。“贵州经济发展落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经济方面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水平差,导致了经济的全面落后。从省内外发展的经验看,发达的省区市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达。比如,天津、山东、江苏,他们的工业增加值占GDP都在50%以上,这些发达省市的综合实力强,说到底是因为工业经济强;后进变先进的地区,也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展快。比如江西,原来也是个穷省。这些年,江西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强劲。从另一方面看,贵州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毫无疑问,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进工业化。工业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产业代替不了的。”

这是一段极富哲理性的阐述。他堪称一位哲学家。

说到这里,栗战书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奋,霍地站了起来,他的眼睛里闪射出电光般的锋芒,“‘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专门制定了支持贵州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这给贵州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助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发展,实现跨跃。生产总值五年翻番,达到一万个亿。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全国已进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贵州怎么还要赶呢?不错,贵州确实面临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任务。我说的赶,不是盲目地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而是走新路、加速度,把原来落下的时间路程补上来,在‘十二五’期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同时必须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转型。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拖全国后腿的问题,解决了一个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问题。”

这是一段充满战略思维的论述。他堪称一位战略家。$nextpage$

会议,像一个澎湃的海,改革的潮流,加速“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贴着人们的肌肤,在流动、在起落、在奔腾!

东南沿海的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无工不富!”但更多的现实也提示人们,“有工”并不能自然而然与“富”画上等号,关键在于搞什么样的工业,怎样搞工业。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栗战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做大产业规模、做长产业链、做强产业群上下功夫,变资源比较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这样,保护环境和加快工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使工业做大做强,能够增加就业,能够让老百姓尽快致富。”

战略的抉择,来自对走过道路的痛苦反思;而切合实际的决策一出,即显出其凝聚人心、提升人气的巨大力量。在工业强省战略和实现“双超万亿”、提升“四个比重”、壮大“八大支柱”、打造“五大基地”的目标引领下,全省上下形成了齐抓工业经济的合力。

然而,做大做强新型工业,谈何容易。资金是社会生产最原始的动力。钱从哪里来?

一种紧迫感,一种焦虑感,时时萦绕在栗战书的心头……

市场,无疑是支撑经济杠杆的一个坚实支点!

这一年,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率队三赴京城,终于促成贵州省与中央企业投资发展恳谈会的举办,一次签约大项目47个,投资总额逾3000亿元。

这一年,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又率队远赴香港,举行“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签订项目50个,总投资额133.19亿美元。

这一年,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再率队马不停蹄赴广州、上海、成都推销贵州,三地共签订项目89个,投资总额280亿元。

栗战书的工作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每时每刻都在高速高效地运转着……

年岁的逐渐增大,工作的极度繁忙,心里的重重压力,再加上长期的睡眠不足和饮食不及,使得栗战书的健康状况频频亮起红灯。

他硬是驾驶着羸弱的身躯闯红灯,像一个乘风破浪的舵手,高擎着改革开放的灵魂之火,透支着全部的生命能量,不知疲倦地穿梭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广袤的贵州大地,殚精竭虑的探求着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他在追寻着一个工业腾飞的梦想。

今天,他终于梦想成真!

最先得益于“工业强省”战略的,是一批颇具名气的电力、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和装备制造等国有企业。在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下,它们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技术、人力实力,乘势而上,重铸国企辉煌。

不断深化的改革,使困扰企业多年的体制、资金的坚冰开始融化,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卸下包袱,重组新生,跃上快速发展轨道。

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举措,使一批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黔岭山脉、城乡大地节节攀升,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贵阳依托业已形成的“5+1”工业体系,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计划,让六大产业长成工业“巨人”;打造装备制造、磷煤化工、现代药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铅加工、烟草、特色食品3个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贵阳迅速跨入“双千亿”时代。贵阳提出5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提升到40%。2011年初,全球太阳能和蓝宝石设备领先制造商——美国GTSOITE公司与贵阳工业集团联合投资22亿元建设年产3000万片LED蓝宝石项目,第一批产品已生产下线。贵阳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蓝宝石晶体生产基地。

遵义全力推进“10+7”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新型工业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阔。2011年3月与重庆市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重庆在遵义打造了千亿元规模的IT产业链。两年后遵义IT产业达到500亿元产值,5年后形成1000亿元产值。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链也延伸到遵义。

毕节“亮剑”,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并举,一手抓能源、煤炭、烟草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量,一手抓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云南力帆骏马集团在此投资的一期年产6万辆低速载货汽车已经建成,投资40多亿元的二期工程2011年8月首台产品也已下线,如今已形成年产5万辆重卡、6万辆中卡、20万辆轻卡车的能力,毕节将由此成为中国载货汽车重要的生产基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工业强省”的旗帜下,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仅仅两年的时间,贵州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投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的项目建设力度,前所未有的工业发展势头。

近两年来,全省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上在建投资项目13195个,同比增长20.1%,其中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同比增长50%。产业园区建设更是突飞猛进,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83.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0.7%;遵义市工业经济实现总量、增速、税收、财政收入等六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省园区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19.7%,产业朝着集强、集聚、集约方向变性发展。

近两年来,招商引资规模空前。共签订投资项目334个,投资总额7800多亿元。2011年国内外实际到位资金2500亿元,同比增长152%。2011年8月,贵州酒类博览会暨贵阳投资洽谈会,一次签约投资项目148个、投资总额1188亿元。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近两年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强劲。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5100亿元,同比增长109%。

近两年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全省工业总值和增加值均在25%以上的高位增长,创20年来最高增速。

凭借“工业强省”这个支点,撬动贵州的方方面面,搅活了贵州一池春水。进出口贸易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也均在两位数的增幅攀升。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初步形成了贯通全省88个县的特色产业化地带,特别是大企业进驻,乡村变城镇,大项目落地,农民变工人。两年前连城郭都算不上的毕节市小坝镇,随着振兴集团的进驻,现已成为规划蓝图上的城市节点,而近2000小坝人更是实现了“村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典型范例揭示本质:工业强省强了农村,富了农民,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成片的微小企业厂房,成片的新型农村居民社区开始点缀古老的贵州大地,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

令人欣慰的不仅仅是数据,更令人欣慰的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升华。

坦白地讲,长期的落后就如黔岭的山脉,一度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制约了人们的思路,也僵化了人们的思想。贵州的一些干部群众对贵州的发展,有着太多的希望和失望,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信心……

思想的解放是打破“精神枷锁”的先导。开放带来的活力,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大。这是栗战书面对“封闭贵州”的新思考。他强调,必须跳出贵州看贵州,放眼全国找差距,走向世界谋发展。

工业强省这两年,贵州人的思想活了、精神足了、自信强了。于是,“白加黑”、“五加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变成4000万人民实实在在的行动。

工业强省这两年,他们打破“恐高”思想、消除“怕快”心理、克服“畏难”情绪,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联央企、通港澳,大规模、高密度走出去,找项目、交朋友、聚人气、强活力。进万亿元引资成果的背后,凝聚着贵州人强劲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他们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贵阳生态文明会议、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尽展黔山芳菲,把全国乃至世界目光引向贵州,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贵州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紧紧相连。(待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