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促成和谐江苏

zhuantibaodao 2012-08-16 16:52:13 ■任松筠/文 总第177期 放大 缩小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永兴社区的大学生村官周旦上门为村民办理“新农保”

南京:苏州路街道设立“党员调解服务站”

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省份,江苏在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较早、比较多。

江苏主政者敏锐地意识到,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动正视、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难题,激发社会活力,才能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江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促进和谐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新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都要在全国“走前列”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何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六个注重”的要求,其中包括“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上走在前列。”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说。

去年4月下旬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郑重提出“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创新被列入全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

仅仅过了一个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对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作出全面部署。“八项工程”中,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的第一项工程。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围绕这样的要求,江苏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也就是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在全国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江苏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与此同时,江苏提出了实现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具体目标,并制定了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信息网络综合管理这“六大行动计划”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从“马后炮”到“早处置”,源头化解稳定风险

加强源头治理、维护群众权益,是江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实行社会矛盾排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江苏在全国走得最早。

重点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因为损害了部分群众利益而被“否决”,这样的事情近几年来在淮安市已经出现多次。该市探索建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一次次及时规避了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稳定风险。

“被动式保稳定是等待矛盾出现去化解,主动创稳定,就是提前预防和化解矛盾,而避免减少矛盾的最根本方法就在于维护群众利益。”淮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国君认为。

2006年,淮安市委市政府为改变维稳工作“马后炮”的局面,积极探索全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2007年至今,全市未发生一起进京集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全市80%以上的重大事项在通过“稳评”关卡之后,成功预防和化解了大部分矛盾纠纷。$nextpage$

如今,淮安首创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已在全省广泛建立。2011年,江苏在所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省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5353件,同比增长104.5%。

民间纠纷,居间调解,无伤和气。调解,被誉为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东方经验”。作为中国“大调解”工作的发源地,南通市早在2003年就构建起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模式,现在这一机制已经日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等调解机制得到了有机结合,从市到村、组的六级大调解网络已然建成。$nextpage$

来自河南的90后女孩小杨对南通的大调解机制感触颇深。2011年5月5日,在通州某服装公司工作的小杨不慎摔伤,相关部门认定小杨为工伤,并裁决由服装公司支付小杨停工留薪期间工资4329.75元及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16435元。12月29日,服装公司向通州法院提起诉讼,不同意承担小杨的工伤待遇赔偿义务。

今年2月9日,双方均到庭,法官在调解前的闲聊中,得知小杨尚未找到工作,而原服装公司对她再回去工作求之不得。经法官耐心做工作,服装公司当场和小杨签订劳动合同,除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外,再补贴小杨部分损失。喜出望外的小杨连声对法官道谢:“谢谢你们,我今后一定勤奋工作!”

南通经验推广后,江苏全省先后成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164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2523个。每个社区(村)配备2名以上专职联防人员、2名专兼职调解员和1名以上专职综治社工。一个纵向延伸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调解组织网络已经建成,实现了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全面下降,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2011年,全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53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超过90%。

从“一居”到“一网”,搭建全覆盖服务平台

居家老人通过一部电话,就能24小时享受温馨、体贴、标准化的服务,这是苏州市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企业化运作的“居家乐”养老服务系统。而今,这种“无围墙的居家养老”模式已覆盖全苏州的老年人。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社区自制力不足、居委会被行政事务缠身等问题,一直是社区创新的难题。

深层矛盾“逼”出了南京市建邺区的社区体制大变革——建立“一委(社区党委)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管理服务站)一办(社区综治办)”的社区管理“建邺模式”。这样的架构让党务、居务、政务在社区分设共建,居委会脱离了大量行政事务,回归了自治职能。

“过去,居委会主任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现在办事的功能交给服务站去了,我们专职收集民意、监督服务站工作。”角色的转变让月安社区居委会主任孙秀英心生感慨。

“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实质性地解决了政府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的问题,同时也调动了居民自治的积极性。由中组部、民政部、中国社会学会等组成的专家组调研后认为,“建邺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目前,全省城市和农村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已分别达到了50%和35%以上。从养老托幼,到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医疗计生、平安建设;从日常生活,到文教、体育、娱乐、残疾人康复,“四架马车”各司其职,社区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到2015年,江苏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覆盖率将达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实现全覆盖。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类似这样的“强基固本”工程在江苏各地全面推进,一个以综治组织为龙头、以基层政法队伍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网络正在全省织就。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政法综治中心,1.5万余名工作人员精心搭建起一个个“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社会管理联抓”的工作平台。

从“农民工”到“新江苏人”,齐心共建和谐家园

5月2日上午,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的培训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小程正在学习电脑打字,“学会打字后,我再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小程敲着键盘笑道。

在红山街道,像小程这样的流动人口多达4万余人,占辖区总人口的50%。以前,他们被称为“农民工”;2009年开始,他们有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名字“新南京人”。红山街道打造的“新南京人五分钟服务圈”,让他们在五分钟的路程内,便可享受就业培训、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子女就学和公共卫生等便捷服务。

而早在2005年,苏州就提出了“新苏州人”的概念,制定实施了“新苏州人计划”,在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实行“三等同”。

从去年4月1日开始,苏州更是在全省率先向新市民发放居住证,以替代使用多年的暂住证。安徽阜阳人李标到苏州已经9年,去年4月1日,在苏州金阊区环卫所工作的他第一批从苏州公安机关领到了居住证。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不仅是一字之变,更凸显了理念之变。“与暂住证相比,居住证淡化了户籍管理的概念,强调的是居住理念,而且持证流动人员可以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或基本同等的公共服务。”苏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支队长黄清介绍。

到目前,申领了居住证的苏州新市民已达214.5万。在苏州试点的基础上,省内其他城市也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13年底,江苏全省流动人口居住证集中换发工作将基本完成。

不管是“新南京人”,还是“新苏州人”,他们都是“新江苏人”。作为拥有1700多万流动人口的江苏省,如何管理和服务好这些“新江苏人”,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江苏前瞻性地探索出了一套社会管理新方式,比如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集中服务和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目前,全省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总面积逾3000万平方米,集中率达44%,部分县(市、区)超过60%。外来人口超过1000人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政府出资招聘了9万名专兼职协管员,融管理于服务之中。

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借助房屋中介采集暂住人口信息、流出地流入地信息交换等做法,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逐步建立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等机制,既提升了治安管控能力,又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称赞:从管控到服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顺应,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流动人口大省江苏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nextpage$

 

高端声音

江苏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做到了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管理,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亮点,创造了不少成功经验。

南通市坚持以“三先四化”为统揽,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整合资源为关键,着力构建四级平台,全面创新八大体系,探索从整体上推进区域社会管理创新,迈出了先行先试的可喜一步。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副主任王乐泉2011年11月在江苏省南通考察时的讲话

社区工作日显重要,社区组织设置事关重大,南京的改革很有创意。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创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凝聚社区工作合力——对南京建邺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一文的批示

数字说话

江苏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连续9年下降,破案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公众安全感连续9年全国领先,2011年达到91.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江苏全省所有省辖市、96%的县(市、区)、98%的乡镇(街道)、94%的村(社区)、93%的小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达到了平安建设标准。

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南通、苏州、常州、镇江、无锡等6个市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国第一。

江苏全省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年均控制在1%以下,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在全国首批试点省(市)中最低。

百姓感受

社区矫正让我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4月22日下午,南通市崇川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人员老顾正在这里接受心理矫治。

2010年4月,54岁的南通人老顾得到假释回原籍进行社区矫正。曾经在党政机关工作过的老顾原本儿女绕膝、生活幸福。上世纪90年代,老顾下海去了单位办的公司,谁知1994年横祸飞来,一场涉案100多万元的经济官司让老顾身陷囹圄。

假释回家时,家里的情景让这个当过兵堪称意志坚强的汉子忍不住泪流满面:妻子体弱多病失去工作,儿子因乙肝病休在家,女儿读高三正在关键时期;全家每月只靠儿子400多元的病休工资维持,连一天三顿饭都吃不饱。“既然生活不下去了,不如发泄一下心里的悲愤,至少监狱还能吃饱饭,再说大不了一死呗。”老顾当时这样想。

老顾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被他户籍所在地的虹桥街道司法所所长顾建荣看在眼里。帮扶首先从解决吃饭问题开始。顾建荣联系民政部门,为老顾俩口子开辟绿色通道,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可以领到400多元,又通过以工代赈,解决了每月200多元救济金。社区的爱心超市则向老顾提供米、面、油等食用品。

“现在女儿顺利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顾所长还为我女儿争取到了每年4000多元的助学金;老伴和儿子的身体也比以前好了,我在朋友的公司打工,家又像个家了。”这天,老顾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就像大街上那些平凡的、忙碌着的南通人一样。

“可以说,是顾所长、是地方政府的关心、帮助,让我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现在我对以前的狱友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怕出来被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不是‘管’而是‘帮’。”说到这,老顾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虹桥街道现有38名社区矫正对象和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在顾建荣带领的一个团队的倾心帮教下,一个个曾经罪恶的灵魂走出了心灵的阴影,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安其身才能安其心。只有让他们生活安定了,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才能彻底解决心理上的回归问题,树立跌倒爬起的勇气。”顾建荣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