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涨了跌了:农产品价格经济学

shehuiguangjiao 2012-08-02 18:48: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文 总第176期 放大 缩小

 

6月份以来,中国多数地方市场上的鸡蛋价格结束了年初以来的不断下跌态势,而经历了再度上涨,近几天又有所回落的波动。实际上,细心的读者可能对近年来中国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已经印象深刻,并心存疑问。如何看待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跌波动?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生活和农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政府、作为消费者的居民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如何应对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这些问题中有的答案比较明确,而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相当模糊,甚至争议很大。

农产品价格涨跌波动

是人为造成的吗?

近年来,无论是买过菜的居民,还是卖过菜的农民,都经历过时而这种农产品价格暴涨,时而那种农产品价格暴跌;时而居民抱怨菜价太贵,有的甚至“吃不起”;时而农民抱怨菜价太贱,亏得不敢再生产。

人们可能都清楚地记得,像鸡蛋价格一样,市场上很多农产品价格都呈现出时而上涨时而下跌的态势。有些农产品价格还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波动。

去年冬季,产区田地里的大白菜每斤2分钱,农民还卖不出去。今年初,城市里的大白菜每斤也不过2毛钱,而到了4月份,城市里的大白菜每斤涨到2元钱。有人夸张地说,涨价后的每棵大白菜贵过每斤的猪肉。

生活经历告诉我们:鸡蛋等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虽然也可能有稳定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可能不是上涨,就是下跌。这是为什么?

每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就有人责骂起农产品流通商。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矛头直指商人,毫不奇怪。无奸不商。商人既掌握市场上供给信息,又知道需求信息,是最早发现市场上供求关系的人。当商人察觉到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时,就立即会涨价。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价格发现者往往是商人。

特别地,当商人发现某种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偏紧时,估计到价格未来可能会持续上涨时,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往往会增加库存,减少销售,这样势必会使市场上农产品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价格进一步上涨。当商人发现某种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时,可能会减少对农民的收购,使农产品价格不但过度下跌,而且还导致农产品滞销。

去年深秋,内蒙古土豆大丰收。商人发现市场上土豆将会出现供过于求格局时,纷纷减少甚至停止土豆收购。在媒体关注下,政府组织各地商人到内蒙古收购土豆。但是,商人到内蒙古收购农民土豆已经完全知道市场供过于求,于是拼命地压价。结果是,政府没有组织商人到内蒙古收购土豆,农民销售虽然缓慢,但是每斤能够卖2毛钱;政府组织的商人到达内蒙古后,农民急于销售土豆,每斤只能卖到8分钱。

当然,也有人为商人辩护。商人就是善于利用市场机会赚取利润的,无可厚非。当今社会的农产品运销商不但工作极其辛苦,环境条件差,而且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见到微薄的利润。

为了探究商人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期的获利情况,曾有记者和研究者亲自跟随农产品运销商,从产地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开始,到销地市场销售农产品结束全过程,并详细记录支出收入项目,结果往往是收不抵支。

当跟随商人的研究者发现指责农产品流通商站不住脚时,并将矛头转向了市场摊位费和高速公路收费等。

实际上,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过度上涨和过度波动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指责投机农产品而进行炒作的金融资本。甚至有人说,当今农产品价格过高,不是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而是农产品金融化所导致的。

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这已经成为一个学术性问题,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有确定性的答案,也可能永远不会有确定性的答案。

客观地说,农产品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的波动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具有客观必然性。或者说,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天然属性。

经济学用所谓的“蛛网理论”来解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客观必然性。考虑到当前农产品价格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决策,但是由于生物的生长周期,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只能影响下一个收获周期的农产品供给。这样,农产品价格对供给调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而带来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以鸡蛋为例,当前鸡蛋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偏高,养鸡户盈利性好,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鸡蛋市场供应以赚取更多利润。当市场上养鸡户不断地增加蛋鸡饲养数量并形成生产能力时,市场上鸡蛋势必会供过于求,造成价格下跌。当鸡蛋价格偏低,养鸡户亏本时,就会减少甚至放弃养鸡,这种做法迟早会引起市场上鸡蛋供不应求,再度导致鸡蛋价格上涨。鸡蛋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养鸡户对养殖规模的调整就呈现出鸡蛋价格一段时间上涨,另一段时间下跌的运行态势。

综观世界各国农产品市场以及中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价格无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波动。根据不同来源,可以将农产品价格波动分为周期性波动、季节性波动和异常波动。每种波动都具有客观必然性,虽然可以进行人为干预而影响其波动程度,但是通常不可能完全避免。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自然再生产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必须依赖生物和自然条件等。生物生产自身具有周期性。如,大、小年用来反映一些农作物在不同年份收获有多有少。生物的不同生长周期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变化,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即使在一年内,生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冬季生长慢,春季生产快。农产品市场往往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同一个生长周期不同季节所带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变化而影响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季节性的。特别地,多数农产品生产要受到气候条件和病虫害或者疫病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变化,带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异常性或非常规性。天有不测风云,农产品市场往往瞬息万变。

可见,农产品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至少不是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观察农产品价格市场运行,不要过于在乎某种农产品价格又上涨了,另一种农产品价格又下跌了。大量研究表明,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既有周期性波动,也有季节性波动,更有异常性波动。这就是说,当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可能为周期性波动和季节性波动,属于正常现象,而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度上涨过度下跌而急剧波动时,这可能就有人为因素操纵,需要探究和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只要不是“人祸”,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让谁赚谁赔?

前文已经提及尚无充分证据显示农产品普通运销商从农产品价格大涨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那么,谁是农产品价格时而大涨时而大跌的收益者?是农民,还是居民,或者是市场管理者,抑或炒作农产品的投机人?

人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当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对农民有利,而对消费者不利;当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时,对农民不利,而对消费者有利。农产品价格涨跌波动,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此长彼消。果真如此吗?

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未必所有农民最终获益。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般对应着农产品市场上供给过少,这意味着在农产品价格高位时一部分农民可能没有东西可卖,价格再高,也无法获益。只有那些在价格高时仍然有农产品可供销售的农民才能够获益较多。

当然,即使对于农产品价格高位时有农产品销售的农民,也可能因为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使收益大打折扣。通过对改革以来的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的比较,不难观察到二者往往是轮番上涨,而且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追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更快。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让一些没有市场风险意识的农民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当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时,农民以为还要上涨,“捂着”不卖,惜售的结果可能是高价时没有卖,低价的时候则急着出手。

进一步地,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并有利可图时,必然会引起现有生产者扩大规模,其他农民“蜂拥而上”,接下来出现的价格下跌和滞销,最终承受损失的只能是农民。$nextpage$

在农村实际调查中,一些农民向我们诉说苦衷:如今搞经济作物生产和养殖业,犹如在赌博,“赢钱”的时候少,“输钱”的时候多,最终是赔多赚少。过去,不发展农业生产,一个字是“穷”。如今发展农业生产了,不但没有摆脱掉“穷”字,反而添了一身外债。“种菜不如打工”、“养鸡不如打工”,成了一部分农民的无奈选择。

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无法从中普遍最终获益,消费者则要为此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对于社会上低收入居民和脆弱群体,食品消费支出可能超过收入的一半。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过度上涨,社会上低收入居民和脆弱群体要么负担过重,要么减少消费,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社会上一些低收入消费群体担心价格还会持续上涨,往往会抢购,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关系,带来自身利益的更大损害。

农产品价格下跌,就一定对消费者有利吗?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当某种农产品价格过度下跌,生产者普遍亏损时,可能就有农民退出生产,这势必会带来市场供求关系再度偏紧和价格上涨。某种农产品价格过低,意味着消费者即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的农民,也成了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民的分化,一部分农民成为全职的务工者。即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了适应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也放弃了自给性的生产方式。目前,农民消费的大部分农产品不再靠自己生产,而需要从市场上购买。作为消费者的农民,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大幅度下跌,也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

没有人否认,普通居民是农产品价格时而上涨时而下跌的最终受害者。那么,拥有大量资本而从事农产品市场投机的大炒家一定是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最大收益者吗?的确,社会上不乏对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市场炒作的批评,也有专门出版专著指责大炒家是当今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幕后推手。

不过,对于大炒家与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没有严谨的学术研究能够证明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甚至在中国都很难证明哪个金融资本进入了农产品市场。社会上有关金融资本炒作农产品,多数是捕风捉影。

要确切地回答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让谁最终获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相当困难。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判断,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所带来的分配效应更加明显,没有哪个群体普遍地持续获益。每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就会“创造”出少数百万甚至上亿的富翁。

因此,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不符合大众利益。保持农产品价格相对合理水平并尽可能地稳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利。

农产品价格时涨时跌

如何应对?

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持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国内外一直在努力探索有效途径。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共认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近些年来,中国一些农产品市场波动明显,有时农产品价格低迷并严重滞销,有时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而农民没有农产品可卖,这些都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害,甚至冲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农产品市场明显波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盲目性大,农产品供给时多时少。如何克服农业生产盲目性?这是市场经济面临的基本难题之一。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让农民利用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就能够解决农民盲目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过度波动的问题。事实果真如此?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如果有人认为社会上缺乏农产品市场信息,或者说农民看不到、听不到农产品市场信息,这可能是一个严重脱离实际者的胡说。只要翻阅报纸杂志,只要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或者上上网,都能够看到和听到不同品种和地方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敢说农产品市场信息十分充分,至少可以说不缺农产品市场信息。

不像前几年,指责农民没有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人少了。但是,社会上又出现了另外的声音;认为现在农产品市场信息太多了,已经过于混乱,让农民无法利用,农民不知道哪个信息是有用的,哪个信息是没有用的。甚至社会上还有舆论认为,农民盲目生产是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的缺陷造成的。

农产品市场信息与农业生产盲目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存在着农产品市场信息充分、精确和有效等的理想状态,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就能够克服吗?农产品市场波动就能够避免吗?

客观地说,当今学术界关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与农产品市场波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权威的理论能够明确地告诉,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消除或者缓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相反地,社会上反而有声音认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会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

通过查阅文献,在美国对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价格信息与现货市场实际价格之间关系的学术研究中,不同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息降低了农产品现货市场实际价格波动,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对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没有确定性影响,既不确定地表明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降低了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波动,也不能确定地表明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加剧了现货交易实际价格波动。

与学术界研究不同,美国农民和相关组织普遍地认为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表明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信息不但没有降低现货市场实际价格波动,反而损害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美国国会也持类似观点,要求成立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期货交易进行严格监管。

关于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还是降低农产品市场波动?中国学术界缺乏深入研究。但是,从查阅到的现有少量的文献来看,一般都接受了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可以克服农业生产盲目性和避免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假定。而中国很多实际工作者和社会上关注农业的人士也基本上认为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克服农业生产盲目性,可以消除农产品市场波动。

把提供农产品供给、需求和价格等信息服务作为避免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基本途径,这可能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的认识误区。

试想这样的情景:有一个机构能够发布精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准确地预测到未来收获期某种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涨。农民都相信这一预测,动用一切资源扩大该种农产品生产。结果会是什么样?结果可能是:农产品市场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严重地过剩,严重滞销;农产品价格不是高涨,而可能跌破成本价。这种情景简单地可以表明:发布的未来农产品市场信息越是精准,相信的人越多,可能对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破坏性越大,农产品市场波动反而更加剧烈。

实际上,影响农产品供给、需求及其价格的因素不仅多种多样,而且经常变化。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提供充分的、精确的和及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对于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如果理所当然地认为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克服农产品市场波动,可能就会过分夸大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社会价值。这对于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探索稳定农产品市场有效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除了探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信息发布工作外,中国还特别强调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市场调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供应越来越充足。于是,中国提出了放活农产品市场。为了确定鲜活农产品市场不出问题,相应地建立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客观地说,这项制度对当时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和价格稳定功不可没。

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涨跌波动更加频繁、幅度更大、范围更广,能否再靠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来解决问题?

无须讳言,随着宏观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长期有效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过去,中国蔬菜生产消费的地域性很强,当地生产什么,市场就供应什么,消费者自然就购买什么。这种格局使得各个城市能够在当地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组织蔬菜流通相对简单,菜农自产自销比例高,流通环节少,农贸市场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施起来相对有效。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立,中国鸡蛋等鲜活农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越来越远,政府调控市场的难度在增加。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升级,对鸡蛋等鲜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常年均衡性,这与菜篮子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化等集中趋势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

综上所述,目前尚未找到有效避免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的措施。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全面否定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其价格调节的作用,只会带来农产品供给的全面短缺。放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往往会损害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利益。现有的鸡蛋等鲜活农产品市场尽管有很多方面不如人意,但可能是相对比较理想的权衡各方利益和保障供应的机制。

面对时涨时落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政府需要在顶层设计、引导微观主体和有效干预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消费者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平常心来合理购买鸡蛋等鲜活农产品,不听信谣言,不恐慌,不抢购。生产者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价格高时不盲目跟风扩大生产规模,价格低时不随意破坏生产能力;收获的农产品既不急于抛售,也不“捂着”不卖。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及其价格信息监测、发布和传播在促进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形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农产品金融化和交易虚拟化的出现,如果农产品市场信息通过媒体被少数人用来恶意炒作,或者无意助推人们过度预期,则可能加剧农产品市场波动,严重干扰正常的农产品经营秩序,损害农业稳定发展以及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为此,需要加快立法,规范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加工、发布和传播等行为,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运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