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有效需求”才是硬道理

tebiebaodao 2012-08-02 18:30:20 汤安中/文 总第176期 放大 缩小

 

眼下不少学者将中国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均归咎于凯恩斯,这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是对凯恩斯主义肤浅认知基础上的误读。

什么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的那本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将“就业”放在第一重要位置,而这个“就业”则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原理基础上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什么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房子、汽车几乎人人需要都希望买,但是否大家都有能力买呢?农民工、新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就没有能力去购买,这就是说,期望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不是一回事。期望购买力不是有效需求,此其一。其二,即使富人如果已有了几套漂亮、舒适房子、数辆高级轿车了,他一般也不会再购买了。所以,作为有效需求,是指不仅有能力去购买,还要有实在需要并付之行动,只有这种需求才构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有效供给。

什么是有效供给?以房子为例,这不是讲你建的房子质量好坏,而是讲你建的房子是否能在预期时间内卖出去并使你有合理的利润。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东胜区的市郊盖了一大片漂亮房子,本以为很快会被抢购一空,结果却无人问津,成了远近闻名的鬼城。这就是一种无效供给。

只有当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仅在总量上均衡还在结构上也一一对称均衡,才能达到“充分就业”、“国泰民安”。

所以,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只不过是国家根据当时环境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有效需求原理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跳出楼市看楼价

我们若能按照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去解剖中国经济问题,则会使我们从十里云雾中走出,许多事情便可以分辨得清清楚楚。

楼市是一个深入浅出的好案例。“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以为研究楼市也要跳出楼市看楼价。我们先分析一下房地产价格是如何突然节节猛涨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当危机巨浪在2009年冲击中国时,中国企业也惊恐万分,纷纷关门停业,形成了所谓的2400万农民工大还乡,企业不得不将眼光转向国内,发现房地产业前景十分看好,又遇到中央的4万亿财政与9万多亿信贷的支持,千万家企业几乎同时转身投向房地产。顿时引起建房用地价格成数倍、数十倍上涨,土地价格的猛涨亦推动了周边老房子身价的迅猛抬高,接着反身过来又推动土地价格继续上涨。

一批商人发现,做房地产中介是投机的绝好行业,这批人既做中介,又从事倒买房屋,使市场中的购买需求者大增,造成了一种“烘托效应”。又加上中国的家庭历来喜欢储蓄,是世界储蓄率最高国家。当每个家庭发现,存款利率太低甚至是负利率,而房价的上涨幅度每年在两位数时,于是形成了一个“全民购房”潮。在中央决定必须动用国家干预手段来阻止危机爆发时,却出现了两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干扰,即“城市土地的有限性与城市人口扩张的无限性论”及“房地产支柱产业论”,一时确实迷惑了不少公众,他们只讲“必要性”,只讲愿望,而不讲需求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警告性舆论,认为遏止措施有可能使中国出现美国次贷危机,企图动摇中央决心。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讲中美两国的民众储蓄习惯,美国的公民储蓄率几乎等于零,而中国是世界储蓄率最高国家。请问,美国型的“次贷”危机怎么会在中国发生呢?

也许有人要问今后一个时期的房价是否还会反弹?是否还有出现前几年的乱涨?我们只要从有效需求原理去观察,问题就清楚了:

前几年买房的有哪几种人?现在仍要买房的究竟是哪些人?前些年买房的人包括:为了改善住房条件的城市经济宽裕户,富豪,为了将房屋买卖作投资的中介商,无房或新成家的年轻人(如大学生、转业军人及少数农民工等)。而现今呢?第一、二种人基本已退出了,第三种人因为房子出售不易,也稍稍退出“购房者”队伍,大量的房屋中介机构改换门庭,只剩下第五种所谓“刚性”需求购房者。然而,必须明确“刚性”需求绝不等于有效需求,它只说明这部分人买房是自住,但他们是否具备购买能力则是另一回事。笔者的一名学生在北京一知名大学博士毕业后,原想留北京,但那里高昂的房价,使其只能“高山仰之”。不得不回到山东。可见在第四类的所谓刚性需求的队伍队中,真正能成为有效需求者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再加上政府下决心建造一批廉租、经济房,又有一批人会从“刚性”商品房屋需求队伍中“跑出”。笔者以为,虽然,今后几个月甚至一二年内仍然会不时出现几个购房小高潮,熙熙攘攘挺热闹,但也决不可能再现前两年那种疯狂抬价的现象。毕竟,“刚性”需求者只剩下一小部分。温总理要让房价回归合理价位的决心肯定能实现。

既然“全民购房”的海啸潮已退去,就不要再用赵本山忽悠的办法去忽悠了。笔者奉劝房地产商也学点有效需求的道理,认清形势,早一日退出自欺欺人的忽悠,对你自己、对社会与国家都有利。

决策战略应从“有效需求”出发

其实,有效需求原理在本世纪之初,经济界人士并不陌生,点击率挺高。笔者在2009年还曾对30来的改革开放的轨迹作过一次详细的研究,从搜集数据到研究结果,足足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发现30年间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9年,整个国民经济是靠“两架”马车而不是“三架”马车拉着奔跑,这一期间“出口”这匹“马”只是一匹幼驹,只是跟着跑,11年中,逆差年达9年,顺差年只2年(共39.6亿美元)。虽没有出口这匹“马”,但消费与投资两匹“马”十分强劲,尤其是消费,消费的有效需求旺盛,是因为中国刚从“短缺经济”走出来,8亿农民的家庭承包制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有效需求大增,虽然当年的商品档次同今天无法相比,但在快速增加的有效需求面前,所有商品都会被抢购一空。所以,这11年的GDP平均增速高达9.5%,这是有效需求之功劳。

第二阶段,从1990至1999年,虽然消费这匹“马”出现“疲劳”它对GDP增长的贡献大降。出口这匹“马”已成长并架起了辕,外经贸已从“逆差”转为顺差,此时投资成为最重要的主力,投资之所以表现出旺盛的需求,是因为国家通过分税制的改革使更多财政集中于中央,国家有能力集中办大事,使荒废了多年的“百业”迅速复兴,从而使有效总需求仍保持在高位,这一时期GDP年均增速保持了8.1%。

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2008年,消费这匹马似乎“生病”,显出力气不足。深层原因有两个,一是贫富差距拉大,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二是地方政府都忙于招商引资,都忙于“傍”大款,而忽视了广大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的提高。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加入了WTO,许多本来无法出口的产品“解放”了,于是出口出现了井喷,尤其是东部及珠三角一带,外贸顺差每年一个台梯快速上升,跟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工业园”、“开发区”、“科技园”如雨后春笋。于是,国内GDP在这两种“有效需求”的强力拉动下,GDP表现为强势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0.2%。消费这匹“病马”虽再度被忽视,幸有投资与出口两匹“马”的强劲拉动,使“有效需求”一直保持旺盛。

为什么近二三年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淡出许多经济界人士及一些政界人士的视野呢?这是因为,中国30多年来过度沉醉于GDP的成就之中。这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笔者在此不得不对GDP再啰嗦几句,GDP绝不等于一切,GDP也不等于和谐,也不等于就业,有学者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500万就业者的说法,更是不恰当的,他完全无视机械化、自动化排斥就业的自动效应,也无视有机构成的提高会自动降低劳动力资本比重。而且,建设中包含了GDP,破坏中也含着GDP。

笔者认为,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今后的决策战略仍应从有效需求的理论框架去思考、设计,“有效需求”才是硬道理。在“三架马车”中,中国虽不能放弃“出口”,但要大大降低对它的依赖度,因为这架马车的“有效需求”受多变不定的世界各国经济影响太大,它是一种“不可控”的有效需求。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就给人们上了一堂课。

笔者还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正确的做法,要花大力气扶持、发展中国国内消费的“有效需求”,这不仅是一种可控的“有效需求”,而且是一种能大力推动投资的有效需求,二者互相推动成为螺旋上升的“有效需求”。中国地区间的巨大差距,可使这种互推效应延续30年、50年甚至100年。而如果是日本,它的国土太少,就像在一个小池塘投入一块石头,“波浪”很快就扩散到边缘。中国是一个大国,有大国优势所在,她几乎拥有一个国内的“世界市场”。外部的“世界市场”不可调控,而我们国内这个巨大的“世界市场”却是可调控的,完善它、健全它,我们对外就可以胸更挺、腰更直。民富国强的目标更指日可待。

总之,对于各种理论我们都要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对其已不合时宜的部分要敢于舍去,但对其仍合时宜的部分则要合理提取,不要怕人指责什么。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