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走出文化产业误区

tebiebaodao 2012-07-25 18:12:52 祁述裕 池志勇/文 总第175期 放大 缩小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但是,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许多误区,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五多五少”:

误区一:讲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多,讲如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少。

近些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有一个倾向令人忧虑,就是以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渐成风气,比如在各地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几乎都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支柱性产业,对于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却很少提及。这既反映了浮夸、跟风的传统心理,也说明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缺乏正确认识。

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GDP。文化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当然要讲产值,要重视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确实能够给考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提供参考。但如果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评判文化产业发展好坏、快慢的标准,就背离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实际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低,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决定性指标。如:英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8%;美国是文化产业的超级大国,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约6%;日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而日本是公认的文化产业强国。可见,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多少,与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孤立地看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意义并不大。同时,过于看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其次,容易混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再者,容易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直接效益,忽视其间接效益。

应该综合考量文化产业价值。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文化经营活动,文化产业不光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如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来,始终坚持以文化为核心。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思路是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文化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理念。台湾地区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法》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是:“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台湾不仅看重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价值,还看重其提高公众美学素养、提升国民生活环境的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文化产业有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应该是对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综合的考量,尤其要重视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

发展文化产业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文化育人,文化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公民素质是正相关的,《国家“十一五”时期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光要关注经济目标,还要关注文化目标。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过程中不断增长国民知识,醇化国民道德,完善国民人格,激扬国民精神,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发展文化产业应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

误区二:讲文化单位组织结构改革多,讲文化内容管理制度建设少。

为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们下了很大力气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企改制是必要的。但是现在文化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少名家,缺少精品。没有名家、名品,就谈不上大发展、大繁荣。出现上述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内容管理有很大缺陷,不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既是产业,同时更是文化,文化生产从来就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分高下。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突出位置,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

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完善文化内容管理。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内容管理手段粗疏,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屡见不鲜。完善文化内容管理,就要做大管理的精细化和法制化。如:一是要准确界定文化内容底线,让创作人员有章可循;二是实行文化艺术消费分级制,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产品;三是对承担不同功能的媒体实行分类管理;四是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管理文化。

误区三:讲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多,讲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少。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一政策取向适应了特定时期国际媒体企业重组联合的趋势,有助于改变国有文化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但也同时导致对扶持中小文化企业重视不够,办法不多。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扶植文化企业的重点应该做出调整。

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一是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一般制造业到了成熟阶段,往往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大企业,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却有很大区别,文化生产企业(单位)存在方式多样化且中小企业是主体,以好莱坞为例,在好莱坞的所在地——洛杉矶,不仅有七大世界著名影视公司,还有8000多家中小文化公司。好莱坞在影视方面的成就,是由大影视公司和众多中小文化企业共同完成的。二是中小文化企业机制灵活,往往是创新的发动机。另外,中小文化企业还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中小文化企业需要政府支持。在市场竞争中,中小文化企业信息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弱,因此,世界各国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都把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作为重点。比如, 2011年,韩国就专门出台了《一人创作企业育成法》,扶持一人公司。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地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该适时调整,即重点由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调整为以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为重点,一是简化手续,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等创办各种类型的中小文化企业。二是降低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政府购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搭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和优惠。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真正做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既抓大,又不放小”。

误区四: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多,讲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少。

长期以来,各文化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建设文化园区是必要的。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实体,真正的基础是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过分注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不利于文化产业长期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火爆背后弊端丛生。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各地纷纷设立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些园区的空间集聚,但火爆背后,弊端丛生令人忧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过多过滥;二是定位雷同,同质化倾向严重,文化含量低;三是“空壳化”和“地产化”现象严重;四是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很多园区维持发展艰难,遑论形成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应该把重点由重视园区建设转到重视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上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根本。所谓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市场和各文化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文化市场有机整体。它的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文化经济相互联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发展文化产品市场,逐步完善文化要素市场,二是完善现代流通体制,三是促进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误区五:讲产业发展多,讲完善教育支撑体系少。

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产业谈得很多,但对于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教育支撑体系谈得不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如英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思路就非常明确,认为政府应该做三件事情,一是完善教育支撑体系,二是保护知识产权,三是培养创意人才。

教育支撑体系建设的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是培养潜在的文化消费者。以传统艺术消费为例,在文化转型的今天,传统样式艺术市场严重萎缩,生存维艰。如传统戏曲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的命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由于缺乏市场,部分剧种正在逐渐消亡。表面上看是源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迷恋剧场舞台的时代步入电视、电脑时代,流行文化挤压传统艺术样式市场所致。但究其实质其实是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缺乏传统艺术的内容,没有培养出欣赏习惯,造成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与传统艺术之间很深的文化隔阂。因此,通过教育支撑体系的建设,从小、从价值观念上培养潜在文化消费群文化认同和欣赏习惯,是促使他们日后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力量,打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保证。

二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因此教育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要多做打基础的事情,要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建立完整的创新教育体系。艺术教育是创新思维的摇篮,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李泽厚也说,“艺术和审美是开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强有力的途径”。而中国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误区恰恰是忽视艺术教育,让科学与艺术分离。因此要重视完善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这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副主任、教授、博导

池志勇 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讲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