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太空人

tebiebaodao 2012-06-29 17:07:49 总第173期 放大 缩小

 

从2003年“中国太空第一人”造访太空,到2005年“飞天双雄”首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到2008年中国首位航天员太空出舱行走,再到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一个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勾勒出中国航天英雄谱。

杨利伟:非常成功和特别完美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在21个小时中,他完成了环绕地球飞行14圈,并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曾经的战友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

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杨利伟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费俊龙:勇气+技术+冷静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随“神舟六号”飞船和聂海胜一起踏入天空展开为期五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船飞行。

与杨利伟等中国首批航天员一样,费俊龙此前也是一名飞行员。所不同的,费俊龙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特级飞行员之一。丰富的飞行经验,为他日后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神舟五号”飞船首飞训练时,费俊龙是进入强化训练的5名航天员之一。

“既然选择了上天,那就要好好飞。”从军前父亲的嘱托,成了费俊龙的人生座右铭。两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从空军飞行学院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1992年7月,在驾机进行高空性能试飞时,突然发生了燃料不足的意外,他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冒险飞回机场,飞机迫降后,油箱里的油已完全耗尽。过人的勇气、过硬的技术与冷静的头脑,使他在32岁那年成了一位年轻的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费俊龙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与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等人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员。

“神舟六号”计划在太空进行多天飞行。费俊龙把近40万字的飞行手册全部烂熟于胸,一项项复杂的飞行程序、操作要领以及各种应急处置方案,全部做到了不查手册就能处置。

在“神六”训练中,费俊龙与聂海胜组成一个乘员组。由于“神六”飞行天数增加,因此对航天员身体条件、对抗航天环境的耐力和适应性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为达到训练目的,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费俊龙反复训练,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对抗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

聂海胜:梦想照进现实

聂海胜的41岁生日是在343公里高的太空上度过的。回到地面的聂海胜说,这是他度过的最特别的生日,也是他41个生日中受到祝福最多的一个——从妻子、女儿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从同在太空飞行的战友到祖国各地千百万素不相识的同胞们,几乎都在为他的生日而祝福。

因此,聂海胜落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厚爱!”

从一度因贫困而辍学的少年到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员,聂海胜在他充满磨难的成长经历中,始终充满了感激之情。

困难,没有使聂海胜失去梦想。还是一个放牛娃时,他就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过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了蓝天”。

坚定而执著的聂海胜,果然把这梦变成了现实——1984年,聂海胜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在如愿成为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后,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代航天员。

在太空中,聂海胜与战友费俊龙经历了77次日出日落,成功地进行了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工效学评价、医学试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各自睡了5次觉,吃了15顿饭,并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

“信心来自彼此的默契。”聂海胜这样评价自己和费俊龙的合作。

5昼夜的太空之旅,费俊龙和聂海胜不仅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行程最远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

翟志刚:一小步和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4点59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翟志刚性格爽朗,家中凡是给儿子买的玩具,甭管是电动的、机械的、拼装的,都是先由他折腾溜了,再当儿子的技术指导。他喜欢看体育比赛,从台球到足球、篮球,都会让他目不转睛。在妻子张淑静眼里,翟志刚是个温情的丈夫、可敬的父亲、孝顺的儿子。

1998年经过“万里挑一”的层层选拔,翟志刚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首批成员。而3次入选飞天梯队,翟志刚则是14名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个。“每次落选都不会把失意写在脸上。”被称为“航天员总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这样评价翟志刚,“但他以后的训练会更刻苦,就像是憋着一股劲。”

一次次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最终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黄伟芬说,翟志刚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

刘伯明:爱钻研的小诸葛

翟志刚的两名搭档中,有一位从空军招飞体检起就与他相识、甚至结婚也与他在同一天的老朋友——刘伯明。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其他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当他自己也成为航天员后,对这项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刘伯明说,这10年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因为每天的学习和训练都有收获,从来感觉不到苦和累。

刘伯明出色的身体弹跳力,同样有口皆碑。他当飞行员时创下的引体向上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在航天员中心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又改写了中年组的纪录。此外,他还是围棋高手和足球场上的出色前锋。$nextpage$

景海鹏:再度飞天

景海鹏2005年曾入选“神六”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圆满完成“神七”任务,是飞行乘组中的老面孔。

时间在景海鹏身上留下了不易察觉的痕迹,“1985年刚当飞行员的时候我64公斤,现在66公斤,发福了!”

从航天员训练开始以来,景海鹏不仅要严格控制体重,还要使自己的体能、心理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个中艰辛,常人难以体会。

“神七”任务刚结束,景海鹏就全力投入载人交会对接专项训练。此次任务,他将作为指令长,与航天员刘旺、刘洋一道,共同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成为中国首位两度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显得十分平静。他说,“航天员的职业就是飞行,不可能因为飞过一次,就可以躺在成绩和荣誉上面睡大觉。”

作为航天员队伍中的“新兵”,刘洋对这位老大哥非常敬佩,“参加学习训练,景大哥比我们这些初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还认真,他总是把地面训练都当做太空失重环境来对待。天宫一号实验舱底部装有一些脚限位器,用来防止航天员失重漂浮。在地面模拟器训练时,他每次起身或移动位置,一定会先把脚放进限位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在景海鹏的影响和带动下,航天员们都养成了在地面模拟太空生活的习惯。他们用过的纸巾、喝过的矿泉水瓶盖,都会很自然地装进训练服衣兜,盖好兜盖,再用粘扣粘牢。

长期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工作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指令长,既要完成好自己担负的任务,还要成为乘组的‘核心’,景海鹏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神七”任务成功后,景海鹏成了名人,但他说荣誉属于全体航天人,自己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同学聚会,他总是和大家回忆当年,闭口不谈自己当航天员的经历。

去年10月,景海鹏应邀回母校解州中学作报告。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坐在露天的操场上,报告席却安放在搭着凉棚的主席台上,他执意不肯。他说:“我是来向各位老师、校友报告自己离开母校20多年间的学习工作经历的,应该站着向大家汇报。”最后,他走下主席台,站在操场上讲了4个半小时。

沉稳、低调、内敛,时隔多年再次见到景海鹏,依然是挺拔的身姿、白皙的面庞、锐利的眼神。然而,在不变的样貌背后,却明显感到他成熟了很多。对此,景海鹏笑着说:“成熟的谷穗总是会弯下腰来。”

刘旺:14年等待

在中国1998年选拔产生的首批14名航天员中,刘旺年龄最小,比其他航天员的平均年龄小了四五岁,他同时也是大家公认“脑子最灵光的一位”,不仅因为他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考核成绩突出,更因为他好学肯钻、学习能力很强。

在近乎残酷的乘组选拔中,虽然历次考核成绩都十分靠前,刘旺却屡屡因毫厘之差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重任。

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景海鹏说,刘旺就像山西老陈醋,越陈越香。

此次任务,刘旺担任手控交会对接操作手,亲手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而这个对接过程,他已在地面模拟器上训练了1500多次。

很多人觉得,作为操作手,只要把控制技术掌握纯熟就足够了,但刘旺从不这样认为。训练初期,他几乎每天都要和对接机构研制人员、飞船系统专家通几次电话,了解科研人员的设计思路、操作手柄对飞船的控制规律,认真记录每次操作的手感和设备响应状态。

一次故障模拟处置演练,刘旺发现,按照手册上的操作程序,可能会延长处置时间,影响操作结果。他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故障现象和处置机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专家复核,果然他的方案更优。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对接时的两个航天器对接机构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在训练中,刘旺坚持把标准提高到了0.2度。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他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在显示系统出现异常,甚至无参数显示的条件下,也能精确操控对接。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有一次到交会对接模拟训练现场检查,要求刘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机操作,结果在各种不同任务状态下,他都能做到分毫不差、一次成功,周总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个驾驶员选得好!”

精准操控对接是此次任务的重要目标,然而在距地面340多千米的太空,操纵时速28000千米的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难度可想而知。

在失重状态下,人的感知能力、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刘旺对自己操控对接的把握是100%。“不仅是自己的实力,我相信我们整个乘组的实力,更相信我们全体科研人员的实力,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产品过硬的质量,都给了我必胜的信心。”

入选航天员大队14年,先后与“神五”、“神六”、“神七”3次载人飞行任务擦肩而过,但人们从刘旺坚定的眼神里,从未看到过任何失落。

有人问他,如果“神九”任务仍然没有被选入乘组,会否感到航天员选拔的残酷。刘旺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飞船又不是火车,总不能一下子拉很多人。即使没有入选乘组,我也不会后悔。能够加入航天员这个光荣的队伍,人生中有这段经历,足矣!”

刘旺说,这次参加任务,最担心的就是老母亲。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自从3月份确认入选任务梯队以后,刘旺就一直很小心地封锁消息,避免老人家担心,但又怕自己飞上太空后,母亲突然得知消息,心理压力更难承受。

今年4月初,新闻联播播出“神舟九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消息,母亲专门打来电话,问刘旺上天的航天员选好了没有。刘旺故意说:“我们正参加选拔呢,您希望儿子入选吗?”电话里,母亲沉默了许久,忽然笑着说:“不希望。”

刘洋:珍惜幸运

高挑、白皙、短发、干练,作为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同时又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执行任务的代表,刘洋自然是乘组中的“焦点”。

“神九”任务中,刘洋主要负责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试验管理,内容涉及航天医学、工效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共计达数十项。对于一位进入航天员大队刚满两年的“新兵”,这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自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今年6月首飞,两年来,刘洋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就连航天城的大门都没有迈出过一步。

除了单调乏味的生活,更大的挑战是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增强航天员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要求航天员能够在高速转椅上连续旋转15分钟,其间,还要叠加头部运动刺激,一般人连1分钟也承受不了。

第一次转椅训练,坚持到5分钟,刘洋浑身冒汗、头晕恶心。可教员提醒过大家,一旦出现呕吐,身体就会产生记忆,下次再上转椅就会出现条件反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强迫自己幻想正站在海边欣赏风景”,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她终于闯过了这道难关。

火箭升空和飞船返回时,航天员会承受巨大过载。离心机训练就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体液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血液不能正常流向大脑。一次次训练,一次次煎熬。按照刘洋现在的成绩,她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承受8个G的过载,也就是说8倍于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正常操作。

2009年,刘洋奉命到西安执行人工降雨任务。飞机刚从武汉起飞,就遇到了恶劣气象。起飞高度50米就进入了云层,先是雨点“啪啪”地打在风挡玻璃上,没过多久,飞机就开始结冰,螺旋桨甩到冰块,打在机身上发出巨大的响声。刘洋迅速关闭自动驾驶功能,用手紧紧握住驾驶杆,不断修正飞行姿态,防止飞机摇晃造成失速。

“机组商量决定:坚持再往前飞一下,实在不行了再找最近的机场备降。当时大家都很紧张,担心如果飞机结冰再加剧怎么办?飞机高度再往下掉怎么办?心里只有一个愿望,盼着太阳赶快出来。飞着飞着,突然感觉云层变亮了,空中好像有一缕阳光洒下来,继续飞了几分钟,云层突然闪开了一道缝,太阳露出来了,飞机上大坨大坨的冰块慢慢融化了,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刘洋说,这次空中特情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有些航天员训练项目是对人身体极限的考验,我总是对自己说:坚持,一定要坚持,也许就在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成功就在前面。”

刘洋常说自己很幸运。1997年高中毕业,正好赶上空军在河南招收女飞行员。那时,每隔七八年才招一批女飞行员,到当年为止,一共才招收了7批。2009年,她正在空军部队飞运输机,刚好赶上中国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她通过层层考核,顺利入选。入队刚两年,又赶上了中国实施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她以优异成绩通过定选考核,成功入选任务乘组。

谈起这些,刘洋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仿佛都能与国家军队的发展、与航天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那个词所形容的——时代的幸运儿。对这种幸运,我非常珍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