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未来香港可以走得更好

tebiebaodao 2012-06-23 18:24:01 文/张志刚(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2012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的第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香港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制度层面上,香港保持原有的经济、法律、社会制度不变,逐渐发展出一套根植于本土的制度框架。回归前香港的管治架构主要是行政吸纳政治,政府既保持了主导地位,同时又得到立法会的支持和监督。回归后,这种行政主导,阶层共融的管治精神受到社会日渐政治化的趋势冲击,这令到香港最基础的管治架构和权力分配成为核心的问题。随着人大常委会决定了二零一七年可以普选行政长官,二零二零年可以普选立法会,这个最基本的争拗有望降温。当然,人大常委的决定只是原则性的决定,在行政长官参选提名门坎以及功能组别如何符合平等而普及的原则,仍然会有争议,但两者的争议范围已经降低及收窄,尤其是行政长官选举部分,相信达到共识不难。如果这个困扰香港社会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那香港社会的精力,将可重新投放在经济及社会建议之上。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香港同内地的互动越发紧密,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对国家的认识也逐渐增多。香港在经济、法律制度、高端服务业上的优势,使之成为内地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动力。多年来,香港一直保持经济自由度世界第一的位置。自由、便利、与国际高度接轨的经济环境、开放的金融体制使香港成为国家走出去的桥头堡。同时香港也意识到,只有把握好内地经济腾飞的难得机遇,香港才能发展得更好。

此外,粤港也在不断的往来中逐渐形成一套合作机制。在香港的带动下,大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发展极之一。在经济发展上,后金融危机时期,粤港由过去的“前店后厂”模式,有序转向以香港为研发基地、粤港合作研发,以广东为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合作模式,既有效发挥香港优势,又帮助广东实现产业升级。在生活方面,粤港联合打造一小时生活圈,更加密切了两地互动,并为人们出行、共享大都市资源提供了便利。

这些发展为香港社会各方面带来深层变化。经贸频繁互动以及一小时生活圈的打造加快了香港基建建设。回归以来,香港启动了诸多大型基建项目,包括高铁项目、港珠澳大桥、广深高速铁路等。这些基建项目将大大提升香港与内地的通达性,为香港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进入平稳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香港开始经济腾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的香港已经达到经济发达水平,社会各阶层基本形成并稳定,社会流动性减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会有必经阶段的必然问题。比如发达社会的常见病,出生率低导致的人口老化问题,这将是未来二十年香港社会面对的主要社会议题之一。再如,社会流动性减弱导致的贫富分化问题。这是香港社会很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原因。年轻人发展机会减少,不满情绪增加;房价高涨,公共房屋供给不足,社会有怨气。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北移,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占据90%以上的份额,香港的产业结构开始变得单一。

这些问题在过去十多年来逐渐突显。在经济高度腾飞时期,小政府、完全自由市场为香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当香港已经成为发达社会,政府没有及时转变角色,仍在过去的思维惯性中运行。近年来,社会各界在不断反思中,开始重新认识政府角色。自由经济是香港的宝贵财富,但政府可以同时有作为。特区政府应对未来有愿景,积极引导、有效规划,主动缓解、解决既有深层矛盾。过去几年,特区政府意识到要搭上国家经济发展的快车,带旺香港经济,香港就要有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配合的发展策略。从不熟知国家五年规划,到主动要求国家把香港纳入“十二五”规划,香港已经迈出了主动的一步。社会各种声音也已经逐渐达成共识,要继续推动社会发展,特区政府就必须转变职能、重新定位。

回归十五年,香港在保持原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与内地互动日渐频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整体步伐相配合,在其中寻找机遇。香港社会内部争鸣不断,社会各阶层十分有热情,就不同议题发表意见,逐步推进社会整体发展。特区政府也开始思考转变定位,探索如何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积极作用,更好推动香港中长期发展计划。这都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道路上的宝贵历程。有了这些摸索和积累,相信未来香港可以走得更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