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陈独秀故乡的学术插曲

liaowangzhisheng 2012-06-23 18:18:17 文/丁东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中共党史人物的评价有很多新变化,其中对陈独秀的评价变化尤大。曾经扣在他头上的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等大帽子陆续摘除,恢复了他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五四运动”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袖的本来面目,他晚年对斯大林和苏联体制的反思,也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然而,正本清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中还是发生过一些让人感到苦涩的插曲和风波。

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今属安庆市。改革开放之始,乘着思想解放的大潮,重新研究这位赫赫有名的乡贤,自然被当地学界提上了日程。按照有关领导安排,安庆市史学会决定开展陈独秀史料搜集整理工作。1980年4月,由安庆市图书馆馆长兼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君率队,年已七旬的陈独秀之子陈松年和李帆群、万峰岩参加,赴外地采访陈独秀生前友好。

在北京,他们采访了时年93岁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朱蕴山也是安徽人。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二人交往长达三十年。直到陈独秀晚年在江津贫病交困,朱蕴山还提着鸭子去看望。陈独秀以诗相答:“贯休入蜀唯瓶钵,山中多病生死微。岁晚家家足豚鸭,老馋独噬武荣碑。”在上海,他们采访了时任市政协委员的郑超麟。郑超麟是早期共产党人,和陈独秀交往密切,是陈独秀与托派关系的知情人。他们还搜集了大量陈独秀的著作、照片,包括陈独秀未曾发表过的诗作几十首及小说、手迹,以及与陈独秀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献。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陈独秀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没想到不久以后,这些学术活动被当成了政治问题。安徽省委某负责人向中央汇报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本省的表现时,把陈独秀研究中的动向列为其中的第11条。当时是这样说的:

1、安庆史学会的一些同志,在筹备陈独秀讨论中做了很不慎重、很不妥当的事。该会一位负责人多次带着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到全国各地,走访与陈独秀一起活动过的人了解情况。

2、找托派取消派的骨干分子(郑超麟)了解情况,对其错误言论原样照登。

3、他们编印了1本《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

4、他们还准备修复陈独秀故居。

5、征集文物,并向全国各地的党史研究工作者和陈独秀有关的人发出邀请,征集学术论文和资料,计划成立陈独秀研究会。

6、在陈独秀传略中有不少攻击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言论。

7、在安庆召开陈独秀研究会的消息传开后,有位在华的美国学者李费根,通过美驻华使馆来函与我省联系,要求参加会议。

8、但史学会的个别同志,据说至今仍有抵触情况。

这八条罪名,不仅仅是向上汇报,而且在新华社的刊物刊登出来。接着,安徽省委宣传部责令安庆市史学会做出检查。张君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错误,拒绝检查。安庆市史学会会长是一位党政干部,出于无奈,只好字斟句酌,写出检查上报。省委宣传部将这一检查通报全省。原来安排陈独秀研究的安庆市领导,这时也对史学会大会点名、小会批判,使张君感到十分委曲。安庆市公安局甚至奉省公安厅之命,三次到张君家追查《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的去向。特别追问资料怎么传到国外去了?其实,张君和国外学者并无来往,只是在参加国内党史会议时,将这份资料与国内同行进行过交流。退一步讲,这些学术资料并非国家机密,引起国外学者关注不是坏事。所以,这八条罪名,非但无过,甚至有功。比如朱蕴山在接受采访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如果当时不采访,以后想采访也不可能实现了。

在这种气氛里,一些年轻人重新探寻陈独秀的尝试,也遭遇压力。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阎新建到本市郊区探访陈独秀墓地,因墓碑被挖走垫了路,他几经周折,找到一位当年参与安葬的老农,才确认树林中的一个大土堆就是陈独秀墓。为此他写了一篇文章《无碑的墓地》,曾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时,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也有人向宣传部揭发,说此文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毒草”。好在安庆师范学院的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力保阎新建家庭出身、政治表现都没有问题,才算平安无事。

好在这些小小的插曲,没能阻挡拨乱反正的历史大潮。

1982年,邓小平批示:对陈独秀墓可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请安徽省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重修,并望报中央。安庆市很快拨款两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整修。这实际上透露出一种信息,重新研究陈独秀与资产阶级自由化风马牛不相及。

此后的三十年里,陈独秀研究从安徽,到北京,到全国各地,蓬勃展开,新见迭出,成为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领域的显学,陈独秀的正面形象也一次又一次登上电影银幕。1998年5月,陈独秀墓升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曾庆红、李铁映等领导人批示,安庆市将陈独秀墓地重新规划,修成包括牌楼、纪念广场、塑像、陈列馆、墓台、墓冢、墓道、六字轩、独秀亭、咏诗亭、陈延年、陈乔年纪念亭、碑廊等在内的独秀园。陈独秀已经成为安庆首屈一指的人文遗产。

然而,学术的繁荣,不能建立在某个领导人对某个问题的表态之上,而是要让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得到真正落实,要让陈独秀当年呼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真正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安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