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加快把临沂打造成市民的幸福之家 温馨之城 和谐之地

zhuantibaodao 2012-06-19 19:05:03 本刊记者:贺琼 总第172期 放大 缩小

 

张务锋市长出席山东省第十一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

张务锋市长率团访问韩国军浦市,签订两市友城协议。

张务锋市长走访慰问城管城建系统干部职工

临沂市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国务院已批复参照执行国家中部地区政策,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临沂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也为临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如今,临沂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市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满意度幸福感、和谐度安全感都明显增强。2012年是临沂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临沂市全体人民正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为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而努力奋斗。本刊记者就临沂市民生事业建设、民生大事实事等方面的问题专访了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务锋。

《瞭望中国》:首先,感谢张市长于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欣喜地看到,临沂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生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2011年在人均财力不足全省平均水平四成的情况下,六成以上的财力花在民生上,有力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位列全国第二位。张市长您能否谈谈临沂市近年来在民生事业上有哪些突出的成绩?

张市长:感谢《瞭望中国》杂志对我市的关注和推介!大家都知道,临沂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承担着全省九分之一的民生建设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分必要和迫切。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工作,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民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居民收入增加,群众富裕度明显增强。1995年,临沂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了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生产总值实现了总量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双突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2010年,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2.4倍。2011年,临沂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18.6%。$nextpage$

保障体系完善,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临沂市各类保险扩面提标,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七年年均增长14%以上;2011年7月1日,各县区、开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部纳入国家试点,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全覆盖。社会救助水平提高,城乡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9.5亿元,保障140.6万人;残疾人和福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慈善资金达到3.2亿元,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8万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城镇失业率连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200多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在校生达9万多人,温家宝总理对我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临沂大学获批挂牌,沂蒙人民实现了多年夙愿。医疗改革逐步深化,182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平均降幅超过40%;新农合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始终保持全省首位;先看病、后交费新型就诊模式成功破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建成经济适用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2011年作为山东省唯一地级市代表,参加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会议。社会保持和谐稳定,95%以上村居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和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上访的“三无”目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7.5%,我市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

公共服务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民生支出连年实现新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累计达453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2010年达13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8.4%,比“十五”末翻了近两番;2011年民生支出1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4%。城乡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现代滨水生态城市特色日趋鲜明,城区蓄水面积48.5平方公里,沂河湿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对接,全市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路,414万群众喝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东平铁路、新客运总站、临沂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沂沭河防洪能力由20年提高到50年一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要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规模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代表山东省迎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国家考核获得第一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82%的行政村实现“五化”达标,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加快实施,走出了一条“环境绿色生态、产业特色高效、乡村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文化体育事业得到新发展,在山东省率先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钢结构文化广场、山东省最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是世界上连续举办国际赛艇和滑水两大赛事的唯一城市,规划建设了山东省最大的百里滨河健身长廊,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城市形象提升,群众自豪感明显增强。诸多“临沂品牌”推向全省、全国。“联审联批”和“代办服务”全面推行,审批提速超过88%,我市荣登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做法,被中央农工办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并刊发全国;农村社区“大村庄制”创建经验,被国家民政部誉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范例;供销系统“一网两平台”建设被称为“莒南模式、临沂现象、山东经验”;“行风热线”、“马上就办”栏目架通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成为全国政务和纠风品牌;用群众工作理念统揽信访工作和破解基层信访工作难题“五个一”的做法在全国推广;基层人社所“小平台、大事业”、新农合农民住院“一卡通”、北城新区“解四忧”和谐拆迁改造等做法在山东省推广。目前,临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大,已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高地、生活的乐园。

《瞭望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好,“为政之道在于富民”,为民担当,风雨可度,大业可成。要想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基础是决定因素,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落实民生政策只能是“纸上谈兵”。临沂市在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重大举措?

张市长: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亟需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夯实民生事业的基础。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一直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总体思路,打出“组合拳”,围绕10个方面上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达到1310多个,投资20亿元以上的14个;各区县2012年项目,总投资超过2300亿元,并且大多是“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是近年来数量最多也是质量最好的。从目前情况看,“双50”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全线走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增势强劲。

《瞭望中国》:“天大地大、民生最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德政工程,是老百姓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据悉,临沂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民意后,制定了“十二五”期间需要实施的“十件民生大事”和“二十项民生实事”,您能具体谈谈这些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吗?

张市长:按照“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公平正义、均衡普惠,积极作为、量力而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十二五”期间全面抓好的“十项民生大事”,从现在起到2013年底,重点抓好的“二十件民生实事”,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够更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增收渠道,让城乡居民更加富裕。争取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1.5万元。围绕推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千方百计招大引强、上好项目,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优势主导产业,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我市作为人力资源大市、民营经济大市,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民富的潜力很大。我们将制定和完善更具导向性、操作性的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增加就业岗位,打造创业型城市。尤其要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重点,优化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地使无业者就业、就业者乐业、有志者创业。争取到2015年,建设3处市级大学生创业平台,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处集培训、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搞好产业化扶贫和互助资金试点,实施“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帮助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维护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二)强化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社会保障是群众的“安全网”,是解除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之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三大”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争取到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达到98%,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00万人。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争取到“十二五”末,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市级达到2万元、县级不低于1万元;每个县区建成1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和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到2015年,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实现住房保障覆盖城区总人口20%的目标;新建农村住房50万户。

(三)推进城美乡美,建设宜居家园。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加快“四点对接”促城乡统筹。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抓新城带老城,抓水城带商城,搞好北城新区二期和涑河片区建设,加快兰山区西部新城和镇山风景区开发,推进罗庄区“一城五基地”和河东区“五区托一城”规划建设,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功能,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集中力量抓好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县域经济文化次中心。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采取“一部四办”联动的做法,唱好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社区建设功能配套—环境整治“三上工程”—创建生态文明“四步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努力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生活环境。

加快滨河两岸开发促生态优化。我市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建设滨水生态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2012年,争取完成绿地改造面积1100公顷,修复和保护湿地面积1000公顷,水质稳定达到3类以上。

加快综合整治促环境改善。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比2011年提高10%以上。争取到2015年,主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高压冲洗率达到70%;餐厨废弃物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建设渣土密闭率和规范化运输率达到90%以上。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要求,大力实施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大办全民受益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确保到2013年全面完成新建和维修加固校舍310万平方米的任务,基本解决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发展高中段教育,争取到2015年,所有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改进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统筹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争取到2015年,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

大办全民覆盖的卫生。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70%,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所有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对低保、“五保”对象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8000元。到2015年,每个县区至少有1家医院达到标准化,每个乡镇和社区至少有1所规范化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覆盖所有行政村。

大办全民共享的文化。2012年,在全市20户以下自然村中新增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用户1.1万户,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2000个,组织电影下乡10万场。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执政之基、发展之需、和谐之本。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加快把临沂打造成市民的幸福之家、温馨之城、和谐之地,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瞭望中国》:谢谢您接受本刊采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