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剑客”张爱萍:壮怀青萍走天涯

fengyanfengyu 2012-06-04 18:32:40 文/熊光楷 总第170期 放大 缩小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光楷同志吗?”电话那边,一个亲切而略显苍老的声音问。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对方自报家门:“我是张爱萍。”

“首长,您好!”听说是张爱萍,我非常激动。虽然不时在报刊上看到张爱萍的消息,但我已经很久没有直接聆听他的声音了。离开领导岗位之前,张爱萍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等职,急切之间,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样称呼他才好。

“光楷同志,我想请你办一件事。”张爱萍说。原来,张爱萍熟悉的一位老同志在我分管的部门,遇到了一件有争议的事,张爱萍希望我主持公道,妥善处理。

“你们不要因为我打了招呼,就草率地作出决定。希望你们认真调查一下,切实按照客观历史事实,给他一个公平对待。”张爱萍最后说,“如果有了结论,希望你能告诉我一声。”

挂了电话,余音袅袅。张爱萍的谦和与负责让我很受感动。我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对张爱萍提到的事情进行调查。不久,我将调查和处理结果向张爱萍作了汇报,张爱萍谦和而客气地表示了感谢。

1982年11月19日,五届人大第25次常委会上,张爱萍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使他在主抓国防科技工业之外又肩负起军事外交的领导职责。在此期间,我和张爱萍有了比较多的接触。几年时间里,张爱萍作为国防部长相继访问了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接待了朝鲜、日本、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意大利、乌干达、加拿大等国军队的领导人。在军事外交工作中,张爱萍重点突出、方法灵活、注重效果、不事虚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88年春,张爱萍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同时结束了近70年的军旅生涯。5年多时间里,张爱萍给中国的军事外交留下了许多重要影响。仅从迎宾礼仪的角度讲,他改变了过去对来访军事代表团不举行检阅仪仗队的陈规,主张不仅要搞,而且要搞好。过去馈赠外宾的礼物大都是景泰蓝工艺品,经张爱萍提议,增加了代表中国军事传统的龙泉宝剑。在这个细节上,也体现了张爱萍对剑的喜爱。

张爱萍爱剑,这是众所周知的。投身革命的时候,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爱萍”,这里的萍,指的就是青萍宝剑。张爱萍在他的诗中写道:“千滩万险出夔门,壮怀青萍走天涯。”今天,人们普遍将火箭、导弹喻为长剑、神剑,据说这个想法就来自张爱萍。甚至国防科工委的文学社和文学杂志,也被他分别命名为神剑文学会、神剑杂志。

张爱萍的秘书贺茂之,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以东方鹤的笔名,撰写了一部90万字卷帙浩繁的《张爱萍传》。据说,最初设想的书名就是《神剑将军》,后来考虑到张爱萍不务虚名、专事实事的个性,才定名为《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我收藏的签名本《张爱萍军事文选》(长征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就是通过张爱萍的秘书获得的。后来,我专门给张爱萍打电话致谢。

作为一员著名的儒将,张爱萍的摄影、书法都常常为人称道。外出活动时,他常常胸挂相机,被人称为将军摄影家。张爱萍的书法,尤其是行草,如龙蛇起舞,酣畅淋漓,自成一体,广为人知。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的会客厅里,就悬挂着一幅张爱萍的《陋室铭》,每当我在这里会见外宾,都会看到这幅《陋室铭》,并且还不时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词句。

2003年,张爱萍以93岁高龄驾鹤西去。我到八宝山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与其他葬礼不同,他的遗像是一张彩色立像,葬礼上播放的也不是一般的哀乐,而是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从他生命的最后告别,也能看出他的高雅情趣和不凡艺术追求。

作者简介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