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七十年代的两次地震预报

liaowangzhisheng 2012-04-16 15:42:24 文/丁东 总第163期 放大 缩小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实现过两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一次是营口海城地震,一次是松潘地震。

从1974年开始,辽宁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一百多次小震,到1975年初,小震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省地震办不断将情况上报,引起辽宁省委的警惕。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发生5级左右地震。省委常务书记李伯秋和书记毛远新立即查问情况。省委办公厅主任尹灿贞汇报:省地震办综合各方情况的预测意见是,近期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李伯秋问:“破坏性地震具体指什么?”回答是5到6级地震。李伯秋与毛远新商量,向营口、海城一带群众发出地震预报。毛远新提出,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出。李伯秋说:“预测说是近期内,很可能,什么叫近期内?一小时叫近期,十天半个月也算近期,电台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几天之内地震还不来,岂不要闹大笑话。”毛远新说:“关键在于要让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在室内过夜。”当时室外零下十几度,地震如果几天不来,是要冻伤人的。发出地震预报,可能造成恐慌,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鞍钢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一带,影响鞍钢生产,也是不得了的事情。商量的结果,预报要发,但采取比较稳妥的办法。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先召集海城县、营口县及当地驻军的紧急会议。同时,通过县有线广播网直接传达下去。毛远新又向代理省委第一书记曾绍山作了汇报,曾绍山表示同意,并说由他负责向当地驻军传达,要求驻军做好防震准备,随时准备派部队帮助地方救灾。当天下午两点,在海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从当天晚上起,辽南地区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到室外去。在生产队和城镇的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

2月4日19点36分,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李伯秋当晚赶到海城。他给曾绍山、毛远新打来电话说,灾情比估计严重,倒塌房屋很多。救灾部队已迅速到达灾区。李伯秋回到沈阳后,毛远新也前往海城、营口等地,继续组织救灾工作。三十九军副军长对毛远新说,2月4日那天真是巧了,当天下午鞍山市委、市政府带着春节慰问团来部队,四五百人在军部礼堂开联欢会,地方领导、军队领导讲完话后,主持人宣布,文艺演出不演了,请大家按秩序退出会场。退场后二十多分钟,大地震来了,整个礼堂夷为平地,参加联欢会的人员一个也没伤着。地震后统计,辽宁全省倒塌房屋一百多万间,伤一万余人,死一千三百余人。据估计,如果不发地震预报,死亡人数不会少于十万。

1975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毛远新将以中央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去新疆参加纪念活动。9月底,毛远新路过北京,见到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毛泽东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毛远新当时的担忧,是老实话。用行政手段让大批老百姓呆在天寒地冻的室外避震,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科学工作者也有预测,可惜没有在国家地震局内形成主流意见,上报中央政府。除了河北省青龙县以外,都未能向公众预报。但半个多月以后发生的松潘地震,再次进行了成功的预报。

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各方面监测到的情况,于8月2日和8月7日两次发出预报,本月内四川龙门山中南段可能发生6级以上甚至7级强烈地震。四川省委于8月11日召开常委会,决定全省进入临震状态,要求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千方百计做好防震避震工作,尽可能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从第二天起,不光群众搭建了防震棚,交通部门调集车辆,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军队也进入待命状态。

8月16日22时6分,地处龙门山脉的松潘、平武一带发生7.2级强烈地震,震塌房屋10472间。由于地震时群众已经搬进防震棚,所以县城无人死亡。地处崇山峻岭的农村引发了严重的泥石流,死了12人。加上后来发生的两次强烈余震,一共死亡41人。应当说,损失比较小,防震很成功。

据当时担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的蔡文斌回忆,他陪同省委书记赵紫阳到震区指挥救灾,8月23日在平武县水晶堡小学教室的临时指挥部里,遭遇强烈余震,教室当即倾倒,所幸无人伤亡,只好转移到帐篷里继续指挥。

这次地震中心离九寨沟很近。当地县委向救灾指挥部反映那里自然风光绝佳。指挥部人员在救灾间隙实地察看,果然是人间仙境。于是请正在灾区采访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四川电视台记者将九寨沟风景拍摄成纪录片,赵紫阳看后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报告国家旅游局,并在次年陪同国家旅游局长韩克华到九寨沟考察。从此,一颗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稀世明珠,迈开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脚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