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医患之痛

shehuiguangjiao 2012-04-16 12:45:35 文/卫苳 总第165期 放大 缩小

 

又一个血案发生在中国医患之间。这次的地点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月23日,一名患者拿着水果刀冲进了该院风湿免疫科,砍死砍伤4名医务人员。行凶者自杀未遂,迅即被捕。此事如同往伤口撒了把盐一样,整个社会马上为之颤栗、分裂起来。

医生们集合在一起大声控诉着。有人建议,全国医生罢工一天,以示抗议。有人建议,给所有医生配枪,遇险则鸣。有人建议,医生当去少林寺培训三个月,习武防身。有人建议,医生不要做医生了......

公众似乎也有许多苦水要倾泻。有人想起,自己的感冒如何被医生当做生财之道,“痛宰数刀”。有人想起,白发苍苍的父亲如何被医生喝斥后几分钟打发,“病也未好”。有人想起,医生偷菜如何害死五个月大的婴儿......

唇枪舌剑。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医患之间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近些年来更是越演越烈,不时还闹出人命来。然而,双方又是如此难分难离,谁也少不了谁,不禁纠结异常,纷繁万端。

有人用病了形容中国医患关系。那么,病因何在,又当何解?

失和: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医生在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患者面临看病难、被误诊的困惑。

去年,中国医师协会进行了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查。调查发现,仅有19%的医务人员对职业环境满意。很多医务人员认为,自己工作得很辛苦,累死累活,社会上还偏见流行,骂爹骂娘,这饭碗太不好端了。“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走上这条路了。”一位医生说,他自己也准备离开医院了,去做医药代表。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医生的确是最辛苦的。他们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欧美医生一周甚至一月的。他们的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患者队伍。看病超时、加班、值夜班、没有午休是中国医生的工作常态。有一名医生一天最多接诊150人次,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还有一名医生连着做五六台手术,腰都值不起来。

然而,这种超乎寻常的劳动却没有换来体面的回报。虽然中国医生中月收入过10万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的账面收入却低得可怜。北京市的医疗服务价格20年没变化,挂一个普通号不过几块钱,专家号也才十几块钱,医生成为最廉价的高级劳动力之一。

另外,更让中国医生伤心的是,患者对他们越来越不客气,越来越挑剔指责,动不动就“闹”他们。有的家属不满意治疗效果,会带人围堵医院,打医生,放尸体,设灵堂。医生不堪其扰。万一碰到一个不要命的,就像“3.23”血案那样,他们的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

就在几个月前,北京同仁医院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左肱二头肌一直被砍到底,骨头都露出来了,非常骇人。此案也引起各界的关注,连中央都下了指示。更早一些,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

早在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不过,不幸的是,医生活得不好并不意味着患者过得气顺。中国患者往往很无助。在进医院门之前,他可能已经辗转赶了千百里,勉强在小旅馆住下。在天光微亮时,他就得去挂号处排队,而且未必能够成功。根据病情缓急的不同,他也许得明后天再来一次,也许得向号贩子“求援”。挂了号,他得继续排队,前头的病人望不到边。

好不容易挨到了,熬着身躯的疼痛,他小心翼翼挤出笑脸来:“医生,您看我这……”医生甚至都没有瞧他一眼:“你去做个检查再说。”他就又得去排队了。如果检查回来的消息不错,医生三下五除二写了方子,他就得去拿药了。几个小时的折腾换来不到几分钟的诊治。药房门口也是长龙。他早已焦躁不已。交钱时心里一哆嗦:这么贵!

如果检查出来的结果很差,是大病,要手术,他马上脸就灰了:这得多少钱呢?卖头牛也不够吧?或者半年的工资总是要的。想起一些故事,他更加害怕:医生要是不负责任,把什么东西落在我肚子里怎么办?于是,他通过给主刀医生送红包来买踏实。

终于出了医院的门,他觉得这一路不但受尽了折磨,而且有被鱼肉的感觉。回去之后,他对医生就没有什么好话讲。

这些无助,这些委屈,堆积在那里,只要一点火星就能引燃——那就是病没治好,或者人死了。医闹十之八九由此而起。实际上,只要病治好了,患者一般不闹。往往人财两空的时候,就再也无法忍耐。医生怨怼患者,发生纠纷可以走法律途径啊!可患者担心,法律很难帮到他。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都是卫生系统的人,能向着患者吗?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一些患者选择诉诸于最原始的力量。$nextpage$

对立:现行的医疗体制下,过度医疗是医生获利的主要手段。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而医生则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费用。

中国卫生部长陈竺曾表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

“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他说。

“3.23”血案后,许多人也持类似的论调。

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中国财政只负责城市3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却仍不堪重负,最后只能“市场化”改革,将包袱抛给社会。于是,“以药养医”的方子被开了出来。这个方子的本质就是“医院想发展,医生要富裕,就从患者口袋里掏”。政府还愣是给出了“掏”一个力度:15%。

现在,有人评价说,当时搞“以药养医”没有错,30年中国卫生事业的进步足可以证明,只是近几年它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此话似颇公允。医疗资源畸形以及医患矛盾即是这方子副作用最明显的症候。

30年所谓“市场化”的推进,令医疗资源的大规模向大医院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医院集中,使得它们迅速成为庞然大物。当时,论及于此的重点还在于城乡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不均等,从而造成了医疗服务可及性出现困难,但是实际上它的后果绝不限于此。在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的同时,收入也在向大医院的医生集中。当然,这种集中也带有中国的特色。它的实现不是靠限价的诊疗费,而是别的。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领导纳闷于手下干将行踪诡秘,专门跑到首都机场去查验飞行记录,结果让他大吃一惊。那些干将们的周末几乎全在外地、外院忙碌,俨然成了“空中飞人”。他大为光火:“原来你们辛苦在这里!”可以想见,这些人放弃和老婆孩子团聚、休息的时间,为的很少是纯学术交流,更为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而且这个钱绝不是小数。

更为普遍的是,医生通过自己的处方权获益。《人民日报》曾经评论称,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过度医疗是医生获利的主要手段。尽管医患双方有着治愈疾病的共同愿望,但在经济上,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而医生则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费用。两者之间,医生是说了算的一方。

无论医生如何抱怨自己辛苦,工资收入怎样微薄,但是他们都否认不了这个现实:在中国,患者看病可不便宜。医疗总费用摆在那里嘛。那么,这些钱去哪了呢?

应该说,大医院以及大医院的医生是旧有体制的重要受益者之一。尽管也由于这个体制的原因,他们获益的方式备受争议,付出了名声上的巨大代价,也给他们带来了切实的心理焦虑,但是医院和医生获得的利益却不容忽视、不能含糊。不然,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既是“替罪羊”又是“沉默的羔羊”;也难以解释为什么带头大哥钟南山怒斥“人文精神的沦落是对医生神圣职责的亵渎”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生们的冷嘲热讽。“你有位子、有票子,却不顾同僚们在为生活打拼。你跑出来做高尚道德状,何必呢?”一位医生说道。

与此同时,中国患者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保障,当然除了能公费医疗的主儿——他们必须独自面对灾难。据卫生部的数据,中国患者卫生费用自付率一度高达近70%,在农村几乎是100%。一些农民直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的对立几乎是必然的。悲剧的诞生只是时间问题。

解法:改革当前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尽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以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纠纷。

在由“3.23”血案引申开去时,有网友这样说,“现在的医患关系,打一个不雅的比喻,好似两个豪猪被关在空间狭小的笼子里,互相刺得对方都很痛,只不过一个豪猪个大些,平时占些便宜,个小的偶尔怒了,拼命,大豪猪也痛得受不了。现在,俩豪猪还互相指责:‘为什么你那么多刺?’且慢指责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把笼子拆了,或者把空间弄大点。”

可是,怎样把拆笼子或者弄大空间呢?

一些专家指出,着手建立医患双方共同认可的矛盾解决渠道是当务之急。不能一有龌龊就刀光剑影的。这是底线。

目前,出现医疗纠纷以后,患者可以向医院相关部门投诉,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查,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这三条道路都有详实的铺设,但是由于中国一些特殊的国情,很少有患者考虑投诉,向卫生局告状也不很现实,诉讼基本上成为唯一的选择。然而,即便对簿公堂,患者也觉得无法讨回公道。因此,现有的道路其实是堵塞的,无用的。

对此,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建议,一方面要改革当前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使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从而为管理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新的途径。这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解决医疗纠纷的功能显著。

当然,想重现“昨日美好时光”,仅仅处理好吵架不出圈儿是不够的。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其中,医保建设意在分担患者的付账压力,而公立医院改革则着重强化对医生之手的管理。这能从根本上减轻医患的“经济对立”。

当下,人们相信或者期望,改革或许中国医患关系改善、和解的最终力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