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人人“有德”才有道德社会

tebiebaodao 2012-04-03 11:27:49 总第164期 放大 缩小

 

在当代多元文化世界中,儒家“明德、亲民、至善”道德观传承千年,影响极其深远,它具有一种宝贵的彰显美德、革除陋习、追求和善的传统文化价值。如何培养教育当代青少年,成为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人,开启优秀传统的道德新训,重新认识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人文精神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当代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问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协同教育,建议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扬“公心”精神,加强青少年的“四爱”教育。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三、倡导“亲亲为大”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四、主张“言顾行、行顾言”的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自觉培养新人的理想人格。

在当代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中,把“爱”贯穿始终。要“爱心”,关爱生命、尊重包括自觉在内的人、热心公益,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帮困、平等友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要“爱家”,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夫妻和谐、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要“爱集体和爱国”,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为具体内容的国家公德。

——陈清华委员《关于加强青少年文明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道德新训的建议》

评判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不是看少数精英人物的精神境界所达到的高度,主要看社会大众普遍相信并恪守的道德底线。我建议,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宪法》第二章从第33条到第56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雷锋模范地践行了。《宪法》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活动准则,雷锋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模范公民,结合学习《宪法》学雷锋,更有普遍的和久远的作用。

雷锋是中国传统美德孕育出来的好人,要结合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故事,从小教育孩子,不因善小而不为,长大就不会做“地沟油”、“染色馒头”之类的缺德事了。

要认真带头学习、起表率作用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学雷锋,关键看领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带头学,就得有“朱德扁担”的精神,拿出行动来。我建议学雷锋首先从领导干部做起,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面向困难群众“手拉手、一帮一”,经常做,公开做。

——王兴东委员《如何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社会道德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状态,道德缺失现象严重,这在未成年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市场经济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冲击。市场经济求利性、自发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人们被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所驱动,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由此导致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这自然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道德价值观。

二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和逆反心理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等因素相互冲突的时期。这个时期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时期,是思维发展虽然较快,但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走向片面和偏激的时期,是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逆反和对抗心理容易出现的时期。

三是现代家庭人口新变化的影响。未成年人在家中处于“核心”地位,几乎成了“小皇帝”。长辈们过分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

四是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冲击。针对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高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观。三是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和方法,用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五是要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阵地,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是要切实加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丁常云委员《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原因较为复杂,简单地对某些个人或者某个群体进行道德谴责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更需要加强制度和机制保障。

一、完善立法和司法体系,让助人者无后顾之忧。加强对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行为的立法保护,加强对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行为的司法保护。二、完善奖励和宣传制度,让助人者享助人之乐。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捐助和慈善机构积极参与,进一步扩大见义勇为基金规模,不断提高物质奖励标准;将见义勇为行为与升学、就业、优先享受社会保障等相挂钩。三、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让助人者有救助之技。积极普及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将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纳入教育体系,作为中小学、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将普及救助常识和重要技能列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四、完善社会救助网络,让全社会有救助之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团自救”,并将其规制到“民政救济”制度中去,细化社会道德义务和责任。

——郑慧强委员《制度安排托起助人美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