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改革从何入手

liaowangzhisheng 2012-04-03 11:03:31 文/秦晓鹰 总第164期 放大 缩小

 

“两会”已告结束,这个被称为“民主盛宴”的“中国议政季节”所带来的震撼、律动以及思考,不但会影响到全年的各项实际工作,而且还将作为中国改革事业步入攻坚阶段的政治标志,记录于史册。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此次“两会”上,深化改革的强烈呼声又一次有的放矢、明白无误、掷地有声地显现于会议始终。对于中国要不要改革、敢不敢改革,进一步改革是否时机成熟的种种疑问,一位政协委员的话可谓振聋发聩:“现在大家都反映这十年来改革已经停滞了,哪年不是时机呢,改革时机永远只会提供给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决策者。”换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就是在说,只有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决策者”才是真正能抓住机遇把握时机的改革者。此君之言,其意深邃。

当然,把能否将改革进行到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到中国命运说得更为透彻的还是温家宝总理。他在任期最后一次的记者会上放言:“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温总理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所谓改革的“攻坚阶段”其实质就是指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依然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拖延的后果不仅会使30多年来已经取得的成果丧失,而且会让集“左”的指导方针于大成的“文革”悲剧重新出现。改革,是创新的事业,也是除旧的事业。腐土不除,新芽难以维生。可见,遗忘历史教训就意味历史悲剧重演的警告,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那么,下一步中国改革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择取“两会”代表和委员意见建议中的精华,便可管窥一斑。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加以改革,拿出真动作大动作是普遍的呼吁。一位政协常委认为,改革应从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市场中介机构分开”入手。他把这“四分开”视为抓住“牛鼻子”。因为恰恰是现阶段存在的“四不分”使很多相关单位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定价权,致使一次分配、二次分配都失去了公平。“四不分”成了腐败的土壤和谋私的渠道。在一些领域,“四不分”单位官员的收入高出了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四五倍甚至更多。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钞票、项目、指标、资源和审批权上面呢?玄机皆出于此。这位曾担任过纪检部门领导职务的政协委员同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些地方乱设机构,乱定级别,领导职数和公务员人数大大超标,“这两乱两超给买官卖官留下无尽空间”。而中国公务员数量之庞大已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啊!”

看来,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政府自身,就在于通过精简机构、规范政府职能、让利放权,实现政府部门与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的彻底切割,从而达到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全面改革。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良性拓展。

公众对这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寄予厚望,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也与制度性反腐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应该是一种内生性的过程,偏好投资、依赖出口,而消费却受到严重抑制的增长模式,不但不是健康持久的发展之计,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惟一出路。今年的两会,上上下下都对此扭住不放,由此可以看出,这同样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

经济学家、政协委员李剑阁等诸多人士对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年年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提出尖锐批评,“财政(收入)涨是有道理的,老百姓(收入)不涨有道理吗?”“任何一个老百姓也不能接受……政府收入的多少和老百姓的收入是不相关吗?怎么会不相关呢,一个蛋糕怎么切,你切多了,他就少了啊。”他们对国家财政主管部门的种种解释表示不满意,认为这完全是在“强词夺理”。

令人欣喜的是,“两会”仅仅闭幕几天,国务院便召开会议,就如何将经济增长拉动引擎转向消费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个实质性步伐就是把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放在了国务院今年要完成的几大任务的首位。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公众对这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寄予厚望。因为全社会早就呼吁,使财富的积累从政府、企业和少数人向广大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适当转移,做到藏富于民,已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必须明白,藏富于民与经济转型是关系中国经济命运的共同体,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毋需讳言,中国以往的改革正是由于对二者的关系的关注度十分欠缺,才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这一教训,每个决策者都要有清醒认识,更要把这一点作为今后施政的必修课来加以弥补。

从制度上解决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问题,也与制度性反腐紧密相关。因为解决前者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本底数就是在统计个人收入与财产方面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同时,也只有坚决地切断化公为私的灰色收入来源与公款消费的资金渠道,才能使社会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成为可能。

正是痛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今年两会,在痛斥“三公”消费和关于遏制公共权力部门的挥霍浪费议题上,代表和委员才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曾经担任过国家审计署负责人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金华怒责政府部门浪费成风的爽利发言,被数十家网站转载,成千上万网友跟帖的火爆情形,就是这一改革呼声深得舆情民心的明证。

综上所言可以看出,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力促分配公平,有效遏制腐败,勾勒出了中国下一步改革目标的基本轮廓。

改革深水区,意味着利益博弈的复杂化、利益冲突的尖锐化,以及更大的阻力。

人们常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又言,正在步入“深水区”。那么,“攻坚阶段”、“深水区”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将意味着利益博弈的复杂化、利益冲突的尖锐化。无疑,也就会遇到更大更多的阻力。

从本次“两会”代表委员的发言建言提案与议案中,从与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即席即兴讲话中,我们可以把当前中国改革面临的阻力分为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几个方面。从历史上看,阻力来自“文革”的错误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请想一想,要让现代民主意识在几千年来视君臣父子为政治伦理天条的中国扎下根来,将是多么不易。历朝历代为官者,无不视己为百姓父母,又岂有“父母”听命于“子民”的道理?这种封建潜意识在今天不是同样随处可见吗?至于对“文革”错误及流毒的清除,更是一个远远没有完结的社会命题。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在那个迷狂岁月中民主法治尽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又怎么会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属于历史的必然呢?从客观现实看,中国下一步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利益集团。一个是正在把公共权力利益化的官僚阶层。而从主观上看,不可讳言的是,由于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使得很多公众对能否共享改革成果产生了严重怀疑,从而对进一步改革失去信心。众所周知,没有公众的鼎力支持,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夭折。汲取以往改革失助的教训,坚决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位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今天提振公众信心,再次唤起公众改革意识新觉醒的惟一出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