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银行业为何赚钱多

shehuiguangjiao 2012-03-06 00:25:16 文/卫苳 总第161期 放大 缩小

 

最近,中国银行业遭到了大规模的批判,激烈程度前所未有,而此时,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有史以来的顶峰,第一次能傲视全球。这一切的根源只有一个:中国银行业巨大无朋的钱袋子。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正是那个“年代”。

东边日出西边雨

2012年1月31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前掌门人弗雷德•古德温被剥夺了爵士头衔。从而使他加入到剑桥间谍安东尼•布伦特和罗马尼亚前独裁者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行列。英国首相卡梅伦希望,通过制裁这位声名狼藉的银行家,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公众的愤怒——这种愤怒在大西洋彼岸已引起了骚乱,名为“占领华尔街”。

事实上,这不过是噩梦的延续。从2008年起,那些曾经声名显赫、不可一世的国际大行,一个个倒下去。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诞生在大清文宗显皇帝的年代——破产了,它曾是《商业周刊》评出最佳投资银行;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投资银行美林——拥有世界金融中心整个34层楼——也被收购了,它曾将持久而不可逾越的道德标准视为基石。之前,贝尔斯登已经消失;之后,高盛和摩根被迫转型。美国银行业的荣光不再。

“世界已发生了变化。”花旗欧洲业务联合首席执行官阿尔贝托•沃姆说。这家几乎和美国同样年岁的银行在风暴之中元气大伤,其资产(贷款、抵押贷款和其它信贷)均大幅缩水。

欧洲也是阴霾一片。去年底,惠誉下调了包括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内的欧洲5家商业银行评级。有关方面估计,目前,整个欧洲银行业的资本缺口可能高达1150亿欧元。随着经济前景日渐黯淡,欧洲银行业的资本缺口还会恶化到何种程度,银行业又能采取何种方法来充实自身资本以应对未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所有先行者都陷到泥潭里,中国银行业终于冒了出来。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第一次成为全球最盈利银行,之后它就稳坐此位至今。2009年,它还夺得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桂冠。在普遍缺钱的年代,它的盈利更是让人眼红,仅去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了1000亿,足可谓“日进斗金”。

工行绝不是孤例。整个中国银行业都赚得钵满盆满。连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确实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有银行职工则表示,今年工资涨得挺多,有点“不好意思”跟人提。

在此种情况下,各种荣誉也扑面而来。工、建、中、农四大行这两年得到的奖项数不胜数。仅工行一家,2010年国内外获奖数就近百,从“中国最佳银行”到“亚太区最佳本地国际清算银行”再到“最佳全球与本地银行解决方案应用奖”,不一而足,拿到手软。其董事长姜建清2009年还入选“全球金融业最具影响力50人”。

这绝对是中国银行业扬眉吐气的时刻。遥想当年,中国银行业从出生即在汇丰、花旗等欧美列强阴影之下,即便在自己的国土上也只能仰人鼻息。不管是实力还是业务,中国银行业长期都是小弟角色。直到上个世纪末,还有人预测中国银行业行将崩溃。如今,中国银行业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异军突起,甚至把分行开到了欧美腹地。

谁能想到会有今日?!

中国银行业赚钱的秘诀

中国银行业异军突起的根本原因自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唯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大量融资,银行业才能喝酒吃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翻跟头,银行业在解决了体制上的困难后,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作为主体的五大行在股改之后,规模扩张和内部管理皆有腾跃,确实是世所共见。

一位证券分析师这样写道:银行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受益者。过去10年,中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和企业盈利的提高为商业银行扩展传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另一个佐证是,近日,普华永道称,到2023年,中国有望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业市场,较先前的预测提前了20年。该行业的前景可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改善,这反映出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世界经济放缓,而中国的增长远比发达国家更稳、更快。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欧兆伦表示:“对于任何一个非本土的参与者而言,这一市场份额都很小,但我不会在乎外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有多么小,而是会鼓励人们关注于其中的潜力有多大。”他显然明白,唯有大池塘才能养大鱼。

当然,中国银行业还有特殊的生财之道:息差和规费。这也是当前它饱受非议的原因。

和西方拼中间业务不同,中国银行业主要靠吃利差过活。目前,中国存款利率是3.5%,贷款利率是6.56%,息差超过3%,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的银行由此大捞一笔。公开的数据显示,2011年,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差收入超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80%,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为71.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90%以上。

有评论指出,由于利差是由政府强制规定的,这导致银行仿佛“躺在金山上”,不赚钱也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则说,烟草、石油虽然赚钱狠,但跟银行比,那还差着一截子。

除了利差之外,中国人对银行收费的怨气也很重。这更是普通公众的切肤之痛。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领衔撰写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其中多有不合规、不合理之处。

这些年来, 舆论一遍遍聚焦于此。由头或是跨行服务费用,或是小额账户管理费,或是其它。去年,在人声鼎沸时,银监会曾召集媒体开会,各大银行陪坐两旁。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会上称,中国银行业服务项目收费与境外同行相比并不高。就某些单项中间业务收费比较,中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办理“账户管理、支付方式、现金使用、特例处理”等四项核心常规业务支付的费用平均不足10欧元,而国际平均水平约为90欧元。

和这种解释相比,人们更相信自己瘪了的钱包。

把难念的经如何念下去

日前,英国央行副行长保罗•塔克著文称,在关于改革全球金融体系的所有辩论中,两个最重要的挑战显而易见:一是恢复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正确地位。银行业不应依赖于纳税人提供的安全网。银行家和金融家是最拥护资本主义纪律的人,他们应当遵守这些纪律。二是用比以往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全球金融业。回首以往,监管者必须承认,游戏规则没有跟上银行业、资本市场和保险逐步融合的趋势;也没有针对逐渐加剧的宏观经济失衡作出修改。

显而易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于欧美银行业而言,亟待解决的是回归保守和常识。银行家必须明白,股本回报率高达25%至30%的日子已经不再;通过成本低廉的借贷赚取巨额利润,同时还假定内在风险可以忽略不计的日子不再。政府将不会继续坐视不理,任由金融创新漫天飞舞。篱笆只能越收越紧。这是欧美银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中国的银行业则不一样。由于相对封闭——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有限,加之以“稳健”(或者说偷懒)闻名,它幸运地躲过本轮风暴。除了一些投资上的损失外,各大银行几乎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它的问题是赚钱太多!

人们发现,在银行红火的同时,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面临不少困难。一些中小企业资金困窘,盈利能力下降,出现亏损,甚至濒临倒闭。有人指责,金融本应推动经济增长,但目前银行单方面攫取过多利润,实体经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变薄。

一些专家站出来说,中国银行业走到今天,是时候利率市场化了。这种声音难得到回响。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已经表态:短期内不宜彻底放开存贷利差。其理由是,“国家在银行改制的过程当中,背了很多的财务负担,那么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保持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保持银行一定的盈利能力,是为了要更好的尽早的来偿还过去的历史欠账。”然而,无论如何,收窄存贷利差,以压低银行不劳而获的部分,当是人心所向。

至于规费,中国银监会等近日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分为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然而,人们似乎并不满意。“从目前草案看,确实存在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范围太窄的情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景明指出,草案较大篇幅规定的是银行制定收费该如何走程序,监管力度还太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银行滥收费问题。

那句老话仍在起着作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尽管如此,英国前财政大臣尼格尔•劳森针对陷入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说的话却对谁都是有益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市场纪律让贪婪、愚蠢和无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当这种纪律匮乏之际,当企业被认为过大、过于重要或过于相互关联而不能倒闭之际,这种关键的纪律就无法发挥作用,灾难几乎无可避免。

毕竟,无论什么时候,没有客户的繁荣,就不会有银行的长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