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伊朗问题让中国进退两难

liaowangzhisheng 2012-03-06 00:06:25 作者:Max Fisher(来源:《大西洋月刊》) 总第161期 放大 缩小

 

温家宝总理上个月对中东三大石油供应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进行了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这三个国家都是美国的亲密合作伙伴,并且中国总理已经二十年未出访沙特阿拉伯了。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新闻并非是访问的,而是没有访问的,即温总理未访问中东能源输出国伊朗,这个中国第三大的石油来源国。我们并不能说中伊关系面临崩溃,但是这也许暗示着中国对伊朗的兴趣正在消退。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对于美国的压制战略而言是绝佳的消息,这多亏了以色列,或者说多亏了伊朗的自作自受。

中伊关系对于两国而言都非常重要。国际制裁使得西方公司撤离伊朗,这就给中国国有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机会和有利的商贸交易机会,其中包括全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1%,用来帮助中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伊朗急需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来取代西方,从而使其不断升级的经济困境能够有所缓解。但是相比于对中国,两国关系对伊朗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因为伊朗领导人也许非常害怕石油出口量的下降将会导致示威者的游行。

中伊两国关系可能不如几年前那么稳固了。就在一月份,中国因定价争议而削减了40%的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由于中国正在减缓经济增速,其对于能量的需求还不足以使其大力发展相关外交政策。外界广泛认为,温总理对其他海湾石油出产国的访问,代表了中国正在尝试分散其石油进口来源,而考虑到该地区臭名昭著的政治不稳定性,此举可视为是相当聪明的。而美国,这个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正在积极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削减从伊朗的进口。不过导致中国与伊朗渐行渐远的另一个因素是其对伊朗能否稳定生产石油的担忧。虽然中国试图减缓其经济增速,但是若能源进口量骤减,那么对其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而伊朗的能源目前看起来不如以前那么可靠了。

对中国政府研究伊朗石油出口的分析人员来说,一月份一定很难熬。伊朗威胁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若此言成真,那么石油价格定价飙升。伊朗声称其核计划仍在进行,对此以色列表示可能会采取军事打击行动。此外,伊朗谴责美国和以色列秘密暗杀了伊朗一名核科学家。虽然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或者和美国之间的军事对抗还远不能说肯定会发生,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大对抗发生的可能性。而对抗一旦发生,对于中国而言将是无比糟糕的。因为军事对抗会使得全球油价飙升,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此举无疑重创中国经济。

中国对伊朗问题的困境就在于如何维持获取尽可能便宜的中东石油的途径。诸如以色列或沙特安全情况、美国对防止核扩散的热衷,以及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等其他因素都能引起中国的重视,不过是因为这些因素同石油获取渠道畅通与否息息相关。维持渠道畅通的最佳方案是首先防止战争的发生,然后再阻止制裁。虽然制裁会降低中国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但是一旦战争爆发,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都将被扰乱。于是,中国便不得不从两个坏选项中选出一个:其一,加入进一步的联合国制裁行动,这样会使得其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大大减少,但是可能会缓解以色列和美国的担忧,从而避免两国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其二,反对制裁,这样维持了石油渠道,但是可能同时帮助了伊朗维持其对避免战争和核冒险主义的自信。

据美国智库詹姆士城基金会2010年关于中国对伊政策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人员Yitzhak Shichor指出,“中国面临制裁和战争这个二选一的困境,最终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前者,以前有过类似经验。”如果此分析正确,那么让中国支持对伊朗的制裁政策最好的办法便是说服其领导人,如果没有制裁,那么就更可能发生战争。事实上,我们还不确定制裁是否能改善伊朗的行为。经济情况恶化的伊朗也许会表现得更加激进,但是其引发战争的能力将会降低。

还有一个外部机会,就是让以色列来说服中国相信,不论此决定是否理性,如果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那么以色列便会打击伊朗,并引发地区战争。但是,让中国放弃对制裁的反对,在其看来大概是没什么必要的。中方认为如果制裁行为不能充分打击伊朗的话,那么以色列仍旧可能对伊进行军事打击。而以色列似乎的的确确越来越倾向于发动战争了。

这也许很好地解释了温总理为何出访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来寻求替代石油资源。当然,正如丘吉尔的名言,对于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而言,分散供应源永远是最佳战略。但是这些情况确实是目前中国特意避开伊朗来寻求石油资源的可能原因。由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不断上升,中国同伊朗做生意的兴趣已降低,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如何避免地区战争上。讽刺的是,中国一直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但是比起杀死一些核科学家而言,中国降低购买伊朗石油的决定更能影响其行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