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假作真时真亦假

liaowangzhisheng 2012-03-06 00:03:51 文/丁东 总第161期 放大 缩小

 

去年1月,中国美术馆举办“50年捐赠作品大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邓拓捐赠的苏东坡《潇湘竹石图》。此画为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的苍茫景色。画面富有层次感,让人如阅千里江山。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有元明二十六家题跋。据行家估测,如果在艺术品市场上拍卖,价位当在人民币四亿元以上。然而,60年代邓拓收藏此画时,出价为五千元,为此还险些受到严厉处分。

据苏双碧、王宏志讲述,曾在北洋时期担任吴佩孚政府秘书长的白坚夫,曾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买到苏东坡的两幅画:《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太太是日本人,他把《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人。《潇湘竹石图》保存到60年代。由于生活困难,白坚夫决定把《潇湘竹石图》也卖掉。1961年,他专程到上海卖画,没有卖出去,又来到北京。找到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把《潇湘竹石图》拿给张珩看,希望他能给个价钱。但是,某鉴赏家却认定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就走了。当时沈阳故宫博物院杨仁铠在京开会。杨仁铠和白坚夫是四川老乡,听说白坚夫卖画遇到挫折,就推荐他去找北京市委书记邓拓。白坚夫说:“只要能找到知音,钱少我也愿卖。”邓拓对书画不但爱好,而且懂得鉴赏。此前苏东坡的画迹,他只见书载,不见画卷。画家周怀民告诉邓拓,他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立即赶到周家,仔细地端详了这张不足一尺见方的印刷品,对苏东坡画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荣宝斋画家许麟庐带着白坚夫携《潇湘竹石图》来到邓家。邓拓展开画卷,“隽逸之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天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画上书有“轼为辛老作”。邓拓观看良久,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是囊中也很羞涩,老先生你看准备要多少钱?”白坚夫说:“这是我的心血,由你保存我就放心了,我遇到了知音。”邓拓说:“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只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幅。若能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幸事。”双方同意作价五千元。当时邓拓虽然有稿费收入,但倾全部存款也凑不足此数。邓拓当即付了两千元,其余三千元三天内还清。为凑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从个人存画中挑选出二十四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三千元。

树大招风,邓拓买画的事,还是得罪了那位权威,他指使一名干部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还是一位了解情况的当时的大人物派人查清此事,并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给刘少奇,才平息了风波。邓拓事后将此画和唐伯虎、倪瓒、沈周、文征明、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一百多件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批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

到底是哪位“大人物”派人查清此事?苏双碧、王宏志没说。但《王力反思录》揭开了这个谜底:“四清时要清理四不清的干部,有人告状说邓拓在文物上搞投机倒把。而实际的原委是这样:四川有个人祖传一幅苏东坡的竹子。他拿到故宫卖,要价一万元。故宫博物馆的一位专家看画之后,断定画是假的。后来邓拓把画拿回家仔细进行了考证研究,证明画是真迹。后来卖画人以三千元的价格把画卖给了邓拓,并说,我不求钱,只求有人识货。邓拓拿不出现钱,便拿出一批他收藏的明清字画到荣宝斋作价三千元,付清了画款。此事得罪了权威。他们指使宝古斋的一名不懂文物的支部书记,出面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少奇同志批示要严肃查处,几乎所有常委和其他领导人都画了圈,北京市委也不敢保。最后传到康生,他用朱笔批示了一大篇,说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说有的专家不仅武断,还仗势欺人,企图借四清打倒邓拓,以挽回自己的面子,长期把持文物阵地,不让别人插足。康生建议由我负责调查此事。我到荣宝斋进行了调查,责成王大山写了调查报告,康生把报告转给少奇同志后,少奇同志立刻表示同意这意见。从而救了邓拓。”

王力当时和康生在“九评”写作班子共事,他的回忆应当是可信的。只是作价五千元还是三千元,可以进一步考正。

邓拓虽然涉险过关,但也不敢继续私藏这件珍贵的文物了。1964年他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精品,有手卷、有册页、有立轴、有中堂,都是出自名家手笔,盖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国家。捐赠活动很低调,没有仪式,甚至没有一纸证书。两年后文革爆发,“三家村”之一的邓拓首当其冲,蒙冤弃世,直到70年代末才平反昭雪。

康生死后数年被撤消悼词,开除党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谈到这段掌故时不愿意提他的名字可以理解。但此事表明他在文物上毕竟还是内行。

当时几千元对一般百姓来说乃是天价,就是邓拓这样有稿费收入的高级干部,凑出此数也不容易。所以,当时收藏历代珍贵字画,只是很小范围内的人能做的事。自然不会像今天,有那么多文物赝品滥竽充数,以假乱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