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该不该救欧洲

shehuiguangjiao 2012-02-22 18:25:52 文/申世军 总第160期 放大 缩小

 

近期,困扰欧洲多时的债务问题出现缓解迹象。一是欧元区经济运行出现乐观信号,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和经济景气指数略微回升,预示经济处于微弱复苏态势;二是在欧央行推出3年期“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操作后,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已明显下行,并且均在近期顺利拍卖发行了新的国债,再融资能力得以实现;三是作为问题解决“老大难”和“风向标”的希腊,本月13日议会通过了新的紧缩措施,以换取欧盟和IMF(国际倾向基金组织)1300亿欧元的援助贷款,避免无序违约的发生。究竟应如何看待欧债问题的好转迹象,又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对待欧债问题的立场和操作,这需要理性的判断和审慎的抉择。

结束危机,欧洲靠什么?

尽快结束危机,走出阴霾,应是欧元区现阶段各项政策的最大诉求和首要着力点。问题是,快速解决债务危机之需,欧洲当前具备这个能力吗?

当前的欧洲是个债务问题缠身、不折不扣的“病人”。只有找到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和关键。由此,就需认清导致债务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即外缘层、中间层和核心层。分析来看,欧债问题爆发的外缘层,是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导致了各类风险的提前暴露;欧债问题爆发的中间层,是欧元区成立后所导致的各国财政与货币政策不统一局面,使得相机抉择政策难以实施和配合,进而导致欧元区各国过度倚重财政政策,引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债务负担日益严峻;欧债问题爆发的核心层,则是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结构稳定、同时又处于高福利社会的国家,在财政收入难以有效增加、公共开支削减受制的情况下,所难以避免的结果。

理清了欧债问题的三个层次,有助于我们做出解决路径和所需时间的理性判断。一方面,欧债问题爆发的核心层揭示出,欧债问题最终解决或者说根治的路径有且只有两个:一是各债务国主动性地紧缩财政,改善财政状况,变财政赤字为财政盈余,逐步消除债务;二是各国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速,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不断外扩的空间换取债务问题解决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类似希腊、西班牙等社会高福利和经济结构稳定国家,紧缩财政所面临的“棘轮效应”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困难,注定了政府财政状况的缩减绝非一时之功,而是道路漫长,且阻挠重重。以希腊为例,在政府达成新的财政紧缩方案之前,就历经了三大政党无休止的谈判,而在议会通过紧缩措施后,则又遭到了民众激烈的集体抗议。由此可见,即便欧洲各国及欧盟使出浑身解数,短时间内希冀债务问题完全解决也只能是妄谈,最佳策略便是抑制住问题扩大的苗头,努力扭转方向,以拉长问题的周期换取解决的空间。

缓解危机,欧洲需要援助吗?

抑制债务问题扩大的苗头,及时扭转演变方向,是现阶段欧元区乃至欧盟的共同诉求。但现阶段来看,依靠欧元区自身努力可能难以达成这种诉求,借助外援或许是较好的选择。

一方面,欧元区解决债务问题受到限制。欧元区内部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两点:一是希腊、西班牙等国的自身努力,这需要其具备良好的经济表现和不断缓解的债务规模作为前提;二是德法两国尤其是德国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前者来看,根据欧盟统计局的预计,2011年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增速分别为-5.5%、-1.9%、0.5%和0.7%,2012年分别为-2.8%、-3%、0.1%和0.7%,直到2013年经济才有较大起色;失业率一直高居不下,去年底达到10.4%的历史高位,而西班牙、希腊等更是处于20%甚至以上的高位;而从债务规模来看,到2011年三季度,希腊、葡萄牙政府债务占GDP规模分别为160%、110%,较二季度继续上升4.4和3.6个百分点,债务负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在继续加重。后者来看,虽然德国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2011年GDP增速为3%、失业率为7.1%),且政府债务状态健康(2011年第三季度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49.3%,低于欧元区17国均值38个百分点),但不可忽视政治因素对德国政府态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逐步加深。2013年,德国将迎来选举年,政治考量将成为默克尔政府的政策制定出发点之一。据报道,80%的德国人反对为解决希腊问题而自掏腰包,因此民众的抵制可能限制德国政府参与欧债问题解决的力度和深度。而纵观欧盟各国来看,如果脱离了德国和德国主导的欧盟的大力支持和重度参与,单靠各债务国自身之力解决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nextpage$

另一方面,外部援助或可成为重要选择。在德国政府政治因素的考量下,既可避免债务危机深化和欧元区崩塌,又可削弱国内民众不满情绪的可行选择,便是吸纳外部援助力量的介入。外部援助无非有两条:一是各类国际组织的救助,以IMF为典型代表(当然这种救援的背后也代表着各经济体的间接参与);二是各经济体尤其是经济规模居前的经济体的直接介入,主要是指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IMF等国际组织而言,其已经在实质性参与欧债救援过程中。但是这种救援有两个问题,一是其救援过程中往往包含诸多限制性条件,容易受到被救助国民众的抵制,达成协议的过程漫漫;二是其救助规模相对有限,且包含大量的政府博弈在里面。据报道,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没有杠杆运作、IMF资金未能扩大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缺口为7000亿欧元左右。对各主要经济体的救援来看,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中的美国和日本目前也正经历债务问题的困扰,美国的债务规模上限屡被提高,而日本的债务占GDP比重已超过200%,且两国经济运行仍不乐观,救援欧洲可能财力受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参与救援中政治因素的考量不可忽视。在现阶段的货币格局中,欧元是唯一可与美元抗衡的国际货币,因此,债务危机所导致的欧元走弱甚至可能造成的解体可能,会进一步巩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IMF扩资救援欧洲问题上,美国认为没有必要扩资。而且,2012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对竞争对手的强硬态度符合候选人的竞选利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在大选之年各总统候选人会无端加大对人民币汇率抨击的根源所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背后的政治考量。因此,外部救援中,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参与力量可能有限,而更大的主角可能会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参与,收益和风险何在?

上述分析来看,在外部救援成为可行选择的前提下,新兴经济体可能承担更大角色。对中国而言,是否参与欧债问题的解决也引起了各方讨论。正如温家宝总理近期所阐述的,中国考虑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评估。的确,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强化的今天,全球经济早已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演进,其在对世界经济形势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中国也受到一定波及。因此,参与欧债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与中国利益相关。但考虑解决欧债问题,可谓是道路漫漫且困难重重,中国在参与时要全面评估和妥善研究,避免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一方面,参与欧债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前利益。分析来看,在助力欧债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利益:

一是进一步向世界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地位。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已得到有效彰显,在当前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中国有能力助欧洲一臂之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正如同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促进了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的流通一样,助力欧债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有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人民币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

二是稳定中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欧洲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1年,中国对欧出口累计同比增长仅为14.4%,大幅低于全部市场出口增速31.3%的水平,也较2010年大幅下降17.4个百分点;2012年1月对欧同比甚至出现了3.2%的负增长。在外需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背景下,促进欧洲债务问题的解决进而推动欧洲经济恢复增长,也是稳定中国对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

三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出资购买欧洲各国政府债券、欧元资产等,也是分散中国高达3.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且70%以上为美元资产的重要渠道,有效促进外汇资产的风险分散和保值增值。四是通过向IMF等增资,或者向EFSF注资等,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金融标准的制定权,进而提升中国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五是中国参与欧债问题的救援也可能获得比如被认可市场经济地位、破除贸易保护主义、获得关键技术等一定的对价。

另一方面,中国参与救援时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的时机如何选择。在参与时机方面,应密切关注欧洲经济运行的总体表现,关注主要债务国的再融资能力和债务负担情况,关注德国在救援措施方面的进展和努力,尤其是关注政治因素对德国救援态度的影响等。单纯从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2013年将是欧洲经济走向恢复的转折点,而经济形势的好转则是反映债务好转和风险下降的最重要指标。

二是参与力度如何把握。正如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欧洲自身的努力是关键”,外部机构的参与只是助力欧洲走出泥潭的推进器,而非决定因素。因此,中国参与救援应且看且行,“摸着石头过河”,分步骤、有层次的推进,初始力度不宜过大,在有效的风险防范前提下谨慎参与。

三是参与的方式可以多重。从直接的方式来看,向EFSF注资或者直接购买欧元区各国债券都是可行选择,但应以良好的风险缓冲措施建立为必要条件。而从间接方式来看,可以通过扩大在IMF的出资,进而参与救援。这种方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直接提高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也达到了中国助力欧债问题解决的目的;二是IMF有丰富的救助经验和风险保障措施,可以有效管理风险,实现资金安全。此外,加大对欧元区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精密制造设备、高新技术等),以及在风险提示的前提下扩大国内实体对欧直接投资,进而推动欧元区经济发展等,也是间接参与救援的选择之一。综合来看,现阶段间接参与其中或许更为可靠和科学。

债务问题是个坎。2008年以来,欧元区国家一直在试图跨越,但始终未曾成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局部问题全局化的时代,当前债务问题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其他经济体来为欧盟垫上几块砖,加上几把劲,用上几分力,共同迈过这个坎。当然,搬砖也要注意风险,把握分量,谨防砖头落下砸伤自己的脚。对中国而言,亦是如此。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