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人民币是否得以抗衡美元

liaowangzhisheng 2012-02-22 18:03:45 作者:Eswar Prasad (来源:华尔街日报) 总第160期 放大 缩小

 

外界对人民币存在一些过于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将很快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从而成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另一种观点则称,如果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超过国内改革的进程,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风险。

随着贸易及金融一体化的加深,规避资本管制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不论政府的政策导向如何,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已越来越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政府虽未完全取消对资本流动的管控,但也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及资本自由流动,当然,政府也会辅以一定的软性行政控制和监管。

中国同时也在筹划扩大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范围,增强人民币的影响力。香港是理想的试验场,可在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及人民币存款和债券方面大展身手。

一些外国央行已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并已开始将人民币列入本国的外汇储备组合。因此,在无须完全开放资本账户或是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体量,中国就已成功地扩大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

要想赢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开放的资本账户和灵活的汇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这些条件还不够充分。

那什么才是决定一国货币是否是储备货币的标准呢?经济规模(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贸易占全球的比重)非常重要。但这也不是最为重要的标准,因为瑞士根本就不是什么经济大国,但瑞士法郎却是一种储备货币。

由于美元是储备货币,而美国又存在经常项目赤字,因此一些通俗的观点误以为经常项目赤字是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欧元和日元都是储备货币,但欧元区和日本都有经常项目盈余,或至少长期保持经常项目平衡。

能让本币保值的恰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很重要,但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然而到目前为止,政策因素基本没有影响到这些经济体货币的储备货币地位。

健全的金融市场是人民币晋升为储备货币的关键。从历史上看,虽然每个储备货币诞生的环境和动机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海外投资者总是可以卖到以这种货币计价的高质量资产(通常是国债和公司债)。

以美国情况为例。由于缺乏其他避险资产,规模庞大且不断扩张的美国国债反而巩固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一旦美国的债务水平变得不可持续,投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也将无从谈起。所以,投资者在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之际买入美元,或许根本不是为了避险,而是出于对流动性的考虑。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广度、可供海外投资者购买的金融工具的种类、还是每种金融工具的数量和交易规模,在全世界都难有匹敌,这正是美国手中的那张王牌。

当然,靠扩大债务规模来挑战美元的权威对中国而言是不可取的。改革,包括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增强汇率灵活性,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中国实现自身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发展金融市场需要时间。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推断,未来十年,人民币将逐步成为可挑战美元地位的储备货币,但不会完全取代美元。

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可能性:即着眼于改革的中国决策者正在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来倒逼国内转型,希望实现中国经济更均衡和更可持续发展。将国人聚拢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旗之下,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使得更健全的银行系统、更广泛的金融市场、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改革成为现实。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人民币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何等角色,都将取决于这些政策选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