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无人相助与旁观者众多有关?

tebiebaodao 2011-10-24 12:55:30 文/谭洪岗 (EAP心理顾问) 总第148期 放大 缩小

 

看时下与扶跌倒老人相关的报道,很让人惊叹:

各地出现多起老人跌倒在地无人帮扶的事例;有老人跌倒后,来往的路人无人过问施救,结果老人过世;有好心人想搀扶跌倒的老人,又怕被当成是自己撞倒的,要先拉旁人作证、拍照,表明跟自己无关,然后才敢去扶;有位老人为了怕有一天摔倒无人敢扶,提前准备了免责声明,主动声明是自己摔倒,扶她的人没有责任……

扶摔倒在地的老人一把,曾经是举手之劳,今天怎么会变得这么艰难?

实施行动=意愿强度/风险判断

2011年9月,卫生部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遇见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区分老人意识是否清楚等,分情况处理。

细看指南中,现场如何区分情况、如何处理的具体操作部分,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先参加一场相关业务培训才能彻底掌握。扶跌倒老人,原本是日常生活中一桩小事,而今却演变到人人自危,有关部门的技术指南,显然无助于让复杂化的事态回归简单。

心理学理论认为,就行为层面而言,人们乐于做一件事,常见的原因会有以下几种:

得到回报或避开不想要的后果,而回报又包括得到物质利益或社会认可等。

符合内心的自我形象或想要塑造的自我形象,例如商家在广告中,把某品牌的香烟与硬汉形象做了连接,当强势的推广宣传让这关联逐渐被大众接受,便会有很多认为自己是硬汉或想要表明自己是硬汉的人,去吸这种烟。

享受其过程或乐趣,除投入个人兴趣外,也有很多人以帮别人减轻痛苦改善生活为乐。

可以引发行动意愿的因素众多,至于临场是否真的有行动,除了意愿的强度外,还要看做这件事的难度及风险。

现实情况是,如今扶跌倒老人的行为日渐稀少。我们不妨看一下老人跌倒后,现场最常见的两种反应:第一种,想扶而不敢;第二种,视而不见。前者显然是帮助别人的意愿仍在,但顾虑阻碍了行动;后者则可能助人意愿已被压制,也不排除意愿尚未被唤起。

社会信任破坏阻碍帮扶行为

老人跌倒,路人想扶而不敢扶,是怕风险。为何日常小事会变成高风险作业?

2006年,工作于南京的外乡年轻人彭宇在公交车站好心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太太,后来老人却咬定是被他撞倒。法院一审判彭宇赔偿老人4万余元。其判决词也不寻常,在并无证据证明彭宇撞倒老人的情况下,法官多处声称以常理推断而判决赔偿。公权力的滥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其影响力决不亚于受助者的“恩将仇报”。虽然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但此案轰动一时,巨大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据说,此后南京不少家长都教育青少年子女以后莫管闲事。

像彭宇这样因热心帮扶跌倒老人而卷入官司被判赔偿的事件,全国有多起,但目前还不曾听说诬告者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看来,那些想扶而顾虑重重的好心人,其顾虑都可以理解。善意付出,不一定求回报;但好心没好报的深刻印象,足以让原本就不稳固的社会信任雪上加霜。

事实上,一个微妙的现实是,恶劣事件的知名度会远远大过好人好事;即便坏事的恶劣程度与好事的感人程度相当,一次糟糕的事件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往往需要同等强度的多件好事,才能挽回影响。

更深层的因素还有,彭宇案之类的事件大体发生在都市。与乡村不同,大城市没有了乡村里几乎人人相识的紧密连结,没有了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外界的快节奏和各种变化,已经容易让人产生无根的飘零感。

对照一下城市化较早的国家,其城市中保障社会信任的一些重要因素值得我们借鉴:能自我纠错的制度,各个群体表达诉求、主张权利的渠道,给弱势群体机会的政策倾斜,让大部分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的各种社会保障系统,公权力的使用接受大众监督……当许多居民本身对生存和发展不安心、有疑虑时,再出现若干受助者反诬帮扶者的行为,更加强烈激发出人们原本就有的无保障的不安全感。于是很多人会选择回避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此,当使用公权力的机构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时,仅靠呼唤人心向善,显然远远不足以重建社会信任。

责任分散和从众心理

对老人跌倒视而不见的那些人,或许一部分是因为助人意愿受过挫伤,干脆用漠然的态度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不排除,多数是助人的意愿还没有被唤起。

1964年,美国纽约一名30岁左右的女性深夜下班时在所住的街道遇害。让人震惊的是,凶手在35分钟里在街上追逐袭击她3次,她有38个邻居透过自家窗户看到,却无人报警。事后有一系列媒体报道痛斥人们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然而有社会心理学家推断:无人相助与旁观者众多有关。这一点后来在若干精心设计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责无旁贷;而旁观者众多时,人们容易以为别人会去处理,自己无须动作,因此责任就被分散了。

另一个影响人们救助的原因是,在不太确定情况是否紧急、是否必须有人救助之前,人们多半会表现得很镇定,悄悄观察一下别人的反应,再决定怎么做。而当大家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又看到别人看起来很镇定时,通常会以为什么事都没发生。

也就是说,城市里嘈杂的街头有老人跌倒,过路人有的心不在焉根本没看见;有的人以为那么多人自会有人处理,于是走开忙自己的事情;也有人会不知该不该帮忙,观察一下,看别人若无其事走掉,估计没什么大事,于是自己也不再停留。

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倘若你摔倒了一时站不起来,或遇上麻烦事急需帮助,但凡还能清楚说话,可以叫住最近的一个旁观者,明确地请他帮忙,并说明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比如,扶一下、打电话叫救护车或家属等等,这会有更大的机会唤起别人的助人意愿,也让原本茫然的旁观者知道可以做什么。得知情况紧急、又被人指定求助时,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帮忙。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