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辛亥革命到民族复兴

tebiebaodao 2011-10-18 20:46:30 文/叶小文 总第147期 放大 缩小

 

辛亥革命转眼百年。百年惊天动地、五味杂陈、见仁见智。百年三叹:有心修得百年渡,百年探得复兴路,辛亥百年说机遇,振兴中华迈新步。



奋斗不息之念,百年不变

辛亥革命爆发,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其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呼唤“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一切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的人们,不论属于哪一个党派团体,不论属于哪一个民族,不论抱有哪一种信仰,不论居住在何地,一声振兴中华,便引心向往之,亦能心心相印。
沉睡的巨狮醒了,“有心”就好,有志事成。

振兴中华之大业,不会一蹴而就,难以心想事成;振兴中华之心,是亿万人民的集体意志,要不断凝聚,休养磨练,锲而不舍,长期坚守。孙中山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这“最后成功之一日”究竟多远?要以“百年”度量。


历史学家章开沅说,纪念辛亥革命应该把视野放宽阔一点,不仅仅一个辛亥百年的事情,至少应该重视三个一百年:一个是作为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百年、一个是辛亥以来的这一百年,同时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从这三百年中,我们才能较为完整地把握中华民族从沉沦中走向复兴的历程。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的一百年,中华民族陷入悲惨沉沦之境,那么辛亥革命后的这一百年,中华民族则是在艰难曲折中昂扬奋起,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传奇成就,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最后成功之一日”,就在今后的这一百年里,而成功的密码,就在于这两百年来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矢志不移的民族复兴追求与梦想。


探准路,走好路,方能“长风破浪”

世界上不少民族为谋振兴发展,不懈探路。历史上的土耳其,一心想融入欧洲文明;今天的日本,为求继续发展,其有识之士呼吁“从过去持续了150年的脱亚入欧路线向亚洲重视路线转变”。
鸦片战争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更是历尽坎坷,举步维艰。

辛亥革命一举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开了新路。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救不了中国。此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平均主义理想,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都经不起历史检验,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由此,孙中山先生感叹“知难行易”:“如果知得到,便行得到。难处是由于不知,不是不能行,是由于不知道怎么样才行。”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哪里?究竟“怎么样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人上下而求索。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列主义这个真理,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有力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但是,有了马列主义有了党,探索历程依然艰辛。党起初由于缺乏革命经验,照搬马列书本和苏俄模式,走“城市中心论”道路,中国革命损失惨重。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党才领导人民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缺乏建设经验,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尽管在实践中认识到弊端,试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由于指导思想偏差,一度陷入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路。路不明,步子是乱的,力量是散的;路不对,功夫是废的,效果是反的。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探路。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一路风雨兼程,而一个真理却颠扑不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这条路,国家总体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的发展奇迹举世瞩目。

小平说过:“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路子走窄的苦头,我们是吃得太多了。如果我们走回头路,会回到哪里?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无论前面有什么曲折坎坷、挑战风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追求所在,也是我们迈向新一个百年的方向所在。

抓住机遇,方能并驾于世界



无论是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都想顺应世界潮流,都没抓住历史机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方才抓住了、赢得了机遇。
机遇,常以偶然性的形式出现,稍纵即逝,但其中蕴含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两千年封建制度冥顽不化,“天不变,道亦不变”。尽管鸦片战争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多数国人还是“忧时者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形不前,当国者人醉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甲午战争之败刺痛国人,孙中山当机立断,“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于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一夜间占领武昌,3天内光复武汉三镇,一月内13省宣布起义,三月后成立民国,颠覆满清。

抓住机遇振臂一呼,振聋发聩;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摧枯拉朽。其实,放眼世界,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一些国家抓住机遇走在前列;一些国家痛失机遇被动落后。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世界大局多变,中国和平崛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当其时,审时度势,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重大机遇伴随重大考验,伴随着可以预见、不可预见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今天,我们“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就要内审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之情势,外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之潮流,迎接考验、化解风险、战胜挑战,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大步赶上时代潮流,实现孙中山先生“后来者居上、与诸民族并驾于世界”的夙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