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武功武德薪火相传南少林寺

wenhuazhongguo 2011-06-21 18:06:08 本刊记者 王云伟 总第136期 放大 缩小

 

泉州处处少林功。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泉州古城,长期洋溢着尚武雄风,从俞大猷到郑成功、施琅,从健身砺志到御侮击寇,泉州留下了众多南少林遗迹。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明清以来,它传播到东南亚、台湾、香港、澳门和琉球等地,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支派。南少林武术薪火相传,有极强的传统继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内外人土寻根溯源,络绎不绝。据记载,中国少林寺共有七座。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第一座;元代时,嵩山少林寺主持褐裕在和林、蓟州、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建造分座少林寺,可惜均已不存。此外,还有一座就是泉州的东禅少林寺。即俗称的南少林寺。

泉州南少林寺经历了“三起三落”。南少林寺建于唐初,由嵩山少林寺僧智空来泉州兴建。五代时少林僧众因为反对闽王王审知投附后梁,第一次被毁,宋初复建;南宋末年,因少林寺僧反对蒲寿庚投降元兵,发生千僧与三万元兵格斗的事,第二次被毁,明初复修;明末清兵入关,泉州南少林寺僧众与郑成功一起反对清兵,招致清政府极大的忌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第三次被毁。也是这第三次被毁,导致“无复敢修者”。在这之后的240多年,幸亏保留了南少林寺支院之一的东禅寺。而这东禅寺也成了南少林武师寻根访祖的圣地,同时也为南少林寺发扬光大保留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泉州少林寺鼎盛时期规模相当大,有“百顷田园三岭山”之称。除了现在已经复建成的山门、大雄宝殿、五观堂、僧舍、天王殿外,还有法堂、观音殿、地藏殿等一大批配套设施。在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成书的笔记《西山杂志》抄本中,记载了泉州少林寺的地址、规模、设备、沿革和兴废,以及和嵩山少林寺关系等大量详实资料。

大雄宝殿前的这两株古榕树,算是寺中的“长老”了,它葱茏茂盛,仅其交错一起的树冠覆盖而成的浓荫,直径就足足有五六十米长。这两株古榕堪称无价之宝。它们见证了泉州少林寺的兴衰,树龄不短。

大雄宝殿重檐之间,有一幅巨型匾额,上有“少林禅寺”四字行书,这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它有力地说明泉州少林寺的复建得到中国佛教界老前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大雄宝殿内两侧的“十三棍僧” 雕像栩栩如生。历史上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流传相当广,在《西山杂志》中说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

有趣的是,“13”这个数字在西方是让人忌讳的,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中国人一般对“13”既不忌讳也不喜爱。可不管是南少林寺还是北少林寺都崇尚“13”,除了前面的“十三棍僧”、“十三落”、“十三空”,还有北少林寺原有十三座殿堂,现在主殿的台阶为十三级,寺中宴席也是十三道菜。原南少林寺还建有十三堂等等,这也可以说明南北少林寺是一脉相承的。

泉州少林寺建寺1000多年来,历经三兴三废的大起大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种崛强精神弥足珍贵。泉州少林寺最后一次被毁,是在“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乾隆南巡时,觉察到波及广东、福建两省的胡惠乾事件之严重性,恐怕引发“以金厦两岛抗天下全师”的郑成功旧部的反清复明意识,认为泉州存在一个少林寺对清王朝不利,才作出毁寺的铁腕决断的。而这次被毁之后,“从兹无复敢修者”,泉州少林寺也就此沉默了240年,留下了一段长长的空白。直到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泉州市成立了重建少林寺委员会,并于是年10月在东岳山少林寺遗址动工复建。历时五年首期工程才竣工。

据了解,平时游客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大殿前、树荫下,少林弟子苦练武功的英姿。泉州南少林寺教习五祖拳、五节花拳、五枚花拳等诸多拳种,其构成了独特而精深的拳术系统,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常定法师于2000年还应邀带团到法国巴黎,开展武术文化交流,让南少林拳术这朵武坛奇葩走出国门,流芳世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