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龙头高昂 演绎华彩乐章

zhuantibaodao 2011-05-29 22:45:12 文/赵成武 王敬泽 总第134期 放大 缩小

 

在中国绵长海岸线的北端,正在蓬勃兴起一条崭新的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它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组成,绵延近三千公里,正在成为中国又一个重要的开放高地。2005年,辽宁省开始重点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放开发建设。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这里正在成为倍受瞩目的中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和开发开放的龙头。大连占辽宁省2920公里海岸线的65.3%、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总值的56%、辽宁沿海经济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5%。目前,辽宁省共有42个园区享受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政策,规划总面积约4801平方公里,包括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大连庄河临港经济区、大连普兰店湾新区、大连旅顺绿色经济区、大连瓦房店沿海经济区、大连保税区主功能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产业区、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及配套园区、大连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大连登沙河新区、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大连安波旅游度假区、大连龙门旅游度假区、大连庄河循环经济区、大连瀛浒经济区以及大连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19个重点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16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45%和66%。随着英特尔芯片、STX造船、固特异轮胎、世贸嘉年华旅游综合体、欧力士金融集团、奇瑞汽车等内外资大项目的纷纷落户,大连进一步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旗舰”。

“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目标,正在演绎大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华彩乐章

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要求,大连要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现代产业聚集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中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目前,随着大连市“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设开工投产,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成效显著。

大连市制定了《大连港总体规划》,努力加快重大港口基础设施和联结海、陆、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港口综合实力,把大连港建设成为核心功能强大、港口布局合理、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一流大港。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着力推进辽宁省内和大连市的港口资源整合,加快以大连港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组合港建设。充分利用东部港区优势资源,加快国际游轮母港建设。积极探索在大连建立国家级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内外贸同船同港运输、启运港退税、国轮捎带等方面不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和发展水平。继续推进口岸开放和“大通关”工作,增强口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加快东北电子口岸信息一体化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大窑湾保税港区功能,加快二十里堡和花园口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申办建设长兴岛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以大连为出海口的东北海铁联运体系纳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继续巩固外贸集装箱发展的同时,把内贸集装箱发展作为主攻目标,海铁联运与水上中转并举,把大连港建设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到2015年,大连港吞吐量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箱,力争将大连港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

在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上,大连市出台了《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和《大连“十二五”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全面支持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相继出台,逐步建立健全了行业基础性工作制度,强化对物流业发展的行业指导和监管。紧密结合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布局,加快海港、空港和内陆干港等物流发展核心载体建设,推动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二十里堡国际物流城、瓦房店将军石、香炉礁、空港、羊头洼、金州铁路编组站和花园口经济区等综合物流园区。继续完善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内陆干港和绥芬河、满洲里等边境口岸物流一级节点建设,扩大吉林、齐齐哈尔、牡丹江等物流二级节点布局规模。充分利用大连枢纽港优势,快速推进大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亚欧大陆桥建设,开辟并优化以大连口岸为中心的国内外物流通道,加快构建综合性物流网络体系。下大力气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整合各行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延伸物流服务内涵,扩大物流服务覆盖范围。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综合试点、项目投资、税收减免、运价优惠等方面支持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以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外包,全面提高物流业社会化水平。积极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创新物流企业投融资方式,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建设东北亚多式联运中心、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城市。预计到2015年,大连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低于15%;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低于14%。

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已获批准,目前正在争取国家金融改革试点政策,出台有力的措施,推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使金融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强劲的增长点。重点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不断扩大交易规模,完善市场功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支持在连法人机构加快发展,积极筹建和引进各类金融法人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创新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提升国际结算、外汇交易、航运金融、离岸金融市场功能,加快发展与航运中心和保税港区功能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业务体系。积极发展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搭建融资平台,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实施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金融人才战略,建设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信用建设,注重防控金融风险,打造优良的金融发展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星海湾,人民路国际金融商务区,七贤岭、大东沟金融服务外包及后台服务基地、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中心等五大金融功能区,逐步形成以期货业为龙头,以投资、融资为主体,以涉外金融、保险服务为两翼,以后台服务和中介服务为依托,以优良生态环境和人才建设为保障的金融中心建设格局。到2015年,大连主要金融指标占东北地区的比例达到20%;到2020年,达到25%。

坚持增量调整和存量提升,以低碳化、高端化为方向,促进现代产业加速聚集,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两区一带”、先导区和重点工业园区,以高端制造、研发创新和增值加工为核心,以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龙头,建设形成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和亚洲重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培育建设大孤山石化、开发区电子信息、高新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花园口新材料、开发区及保税区汽车及零部件、瓦房店轴承、大连湾临海重大装备、长兴岛船舶及配套、登沙河精品钢材、旅顺交通运输装备等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装备、海洋工程及高科技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新材料、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绿色产业集群,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功能性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开放型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完善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联系的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引导优势企业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进行规模经营,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的合作,争取国家和省布局大项目,推动企业发展向研发和国际营销环节升级,发展一批超百亿规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到2015年,培育建设10个500-1000亿元规模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0个200-500亿元规模产业集群;到2020年,形成10个以上超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nextpage$

区域管理体制改革,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空间架构,大连正向全域城市化的方向迈进

2010年4月9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连实施了区域管理体制重大改革,正式启动大连新市区的整体建设规划,进一步拉开了大连全域城市化的空间架构。其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是,将金州区的全部辖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的全部辖区,普兰店市的城区部分,以及瓦房店市的炮台和复州湾两个镇,一并划作新市区。分别设立金州新区组团、保税区组团和普兰店湾新区组团,规划总面积2299.6平方公里,占大连市全域的18%;人口100.5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2%。未来发展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这一区域发挥类似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经济总量达到全市的一半以上,力争到2030年集聚300万以上人口,成为大连新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城市规划的修编,全域谋划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制造业布局向北转移,重大设施建设向北推进,城市服务功能向北延伸,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使全域城市化成为拉动新时期发展的新引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功能区进行全域布局,按照多中心规划、组团式开发、链条式发展的思路,把以行政区为界限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功能经济区为板块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功能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互动发展。按照主城区——新市区——新区组团的结构对全域科学布局:以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和高新园区为主体的主城区组团,重点发展港航服务、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贸物流、软件和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打造企业总部云集的国际商务区、软件和创意产业发达的知识经济聚集区、传承城市发展文脉的现代文化名城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区;以开发区、保税区、金州区和普兰店湾为主体的新市区组团,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建设成为航运服务资源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基础完善、环境良好、管理先进的宜居新市区,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挥类似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区域发展引擎作用;由长兴岛、瓦房店组成的渤海区域城市组团,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和深水岸线资源,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重点发展石化、造船、重大装备制造和重型机械等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成为全域城市化先行区和全市经济增长极;由庄河、花园口、长海县及皮杨组成的黄海区域城市组团,重点发展新材料、轻型机械、太阳能光伏、家具制造、食品加工、服装加工、海洋水产和旅游度假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轻型工业基地、国际旅游胜地和森林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带动北黄海沿线开发开放。在黄渤海沿岸,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型城镇,使其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要以全域城市化为载体,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加快发展布局调整;以全域城市化为牵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出台推进全域布局城乡一体的城市开发、人口落户、功能转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和要求,大连正着眼于全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抓紧全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从“城市扩容、交通先行”的要求出发,统筹建设全域“大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快哈大高速铁路建设,启动大连到丹东的城际快速铁路建设,抓紧旅顺——蓬莱海底隧道工程的前期论证,构建面向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型交通体系。抓紧推进城市地铁建设,做好到开发区的“跨海通道”建设,建设市中心区到旅顺南路、北路的快轨交通,经普兰店湾到长兴岛的快轨交通,与大连到花园口、庄河、丹东的城际快速铁路连接贯通,形成全市域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打造全市域“1小时”经济圈。加快庄盖高速和皮口——长兴岛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区域内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并与辽宁滨海公路等公路交通网络对接;抓紧推进大小长山岛间长山大桥建设。加快周水子机场三期扩建和新机场建设,按“双港模式”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空枢纽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适度超前配置全域供水、供电、供气和现代通讯网络等重大设施,加快大伙房水库三期等重大跨域向大连输水工程建设,推进红沿河核电二期、庄河电厂二期、大连驼山沿海风电场等重大电力工程建设,建设以高效、洁净的天然气为主的全域供气设施,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垃圾焚烧供热、太阳能供热等现代化供热设施建设,推进全域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

生态宜居,民生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展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大连将沿黄渤两海、沈大和丹大两线“V”字型东拓北进的思路全面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软件、造船、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与医药、集成电路及电子等方面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现代产业聚集区;大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与东北大中城市融合发展的合作机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额超过1万亿元,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16%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生态环境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常住人口达到700万左右,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地区的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显著提高。

在推动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大连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以环境质量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同类水平为目标,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大连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完善管理制度,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原则,同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发展,注重沿海土地资源、海域资源、岸线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上项目严把准入标准,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沿海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强化天然湿地保护,加快沿海防护林带建设,科学利用盐滩、荒滩,努力把沿海经济带建成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创优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若干个整体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顺畅、居住舒适安全的未来组团新城区,借助哈大高速铁路和丹大城际铁路建设通车的条件,在东北地区形成“工作在腹地、居住在大连”人居新格局。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全域城市化为方向,推动城乡社会均衡发展,促进城乡间公共资源均衡分配,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继续坚持“多予、不取、放活”原则,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城市工业、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城市功能向北部城乡转移,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努力繁荣农村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以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悉心培育。大连市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已经成为全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代表城市之一。大连服务外包产业的特色、集聚度、发展速度堪称全国第一。2010年,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继续迅猛发展。全市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33.75%;出口收入18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据商务部统计,大连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6%,执行金额8.85亿美元,同比增长58%。大连在服务外包方面的国际知名度很高,被美国IDC公司评为全球离岸交付指数城市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号称中国的“班加罗尔”。同时,大连也是我国服务外包特色极为鲜明的软件产业基地,是我国毫无争议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龙头城市。目前,大连的软件出口额中80%是服务外包出口,居全国第一。

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东北地区经济的紧密联系,强化与辽宁沿海五市、沈阳中部城市群以及辽西北的互利合作,加强与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分工协作,推进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服务和促进东北腹地经济发展。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合作,努力实现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