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总第133期锋言锋语

fengyanfengyu 2011-05-21 19:41:07 总第133期 放大 缩小

 

群众还在小舢板上风吹浪打,他们已经坐上了万吨邮轮优哉游哉,哪里还有风雨同舟的感受。如果关系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从来都没见过、没尝过那些曾经通行于市面的问题食品,他们又怎么能体会到公众的焦虑,又哪里有动力去推动问题的解决,这就像从来不下井的矿长体会不到矿工的担忧,住着福利房的公务员感受不到房价的压力。

——沙元森《有了特供蔬菜,怎能风雨同舟》

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但社会的稳定一方面需要利益各方自由平等的表达和博弈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需要“长治”才能“久安”的问题,不是一时半刻的“运动执法”可以解决。深圳官方一意孤行地这么做,说到底是个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但这样做却使深圳官方在全国人民面前首先丢掉了形象和面子:其中的很多非正常手段、非正常做法,都找不到任何法律依据!这难道是一个法治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光鲜面子吗?

——童大焕《深圳,究竟谁服务谁?》

就在国家发改委对康师傅和联合利华发动价格警示的同个时期,4月7日0时,汽油、柴油价格再次上涨创新高,其中汽油涨价500元/吨,柴油涨价400元/吨。本次提价距离上一次油价变动的2月20日不到两月。一方面要求约谈企业提高道德水准,要在物价飞涨前保证有道德血液;另一方面却对直接加深通胀程度的央企石化巨头网开一面,价格干预上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发改委为什么不约谈中石化和中石油》

违法征地于先,猥亵妇女于后。事发半个多月,所涉种种犯罪,并没受到追究,而那个光伏基地倒在红火建设中。真不知邳州还有没有国法。女村民辛敬兰被扒掉了裤子,但她说:“我不信从南京到北京都黑天了”。的确,灌屎灌尿,扒妇女裤子,这么伤天害理的事,不能没一个说法。

——袁伊文《“灌屎扒裤”式征地是践踏法律》

为何总是不花钱?有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缺少花钱的“底气”,没的花、不敢花。如果说,刺激消费是从老百姓那里“取”,那么解决这些制约消费的根本性问题就要“予”,实实在在地通过增加民生投入提高收入水平、化解后顾之忧。否则,只靠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刺激性政策,恐怕效果有限,消费也很难真正走出低谷。

——《百姓不愿花钱因没的花不敢花》

三个北京人,就有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个人口比例估计相差不大;但在所有北京、上海、广州人建设城市的贡献中,外地人会占到多少比例?事涉三分之一的人口政策,这不能成为永远停留在虚妄抽象的概念上。况且,在统计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想弄清楚,并不困难。

——樊夫《我想看到“外来人员贡献清单”》

必须注意,我现在想说的,只是一个一般性的道理,即我们在看做慈善的人时,应该关注的是,他到底做的是真慈善,还是沽名钓誉别有图谋?如果是真慈善,哪怕他的钱是偷来的,也比偷钱不做慈善好。一句话,反面人物也可以做好事,何况还没有绝对的正面反面。

——张冲《开发商也会做好事吗?》

作为公仆,市长的权力是公权力,市长的资源是公共资源,怎么能公权私用且用得如此冠冕堂皇,怎么能动用这么多的公共资源去遂个人的心愿?特别是,有报道指出,由于天气原因,常德机场内本就滞留了不少旅客,而机场方面为配合市长迎接,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处理赵本山包机备降上,延长了其他旅客的滞留时间。这就不禁让人气愤了,凭什么你接偶像我就要遭殃,凭什么明星包机备降我就要让行。市长这次若是不给个理由,恐怕就有渎职和滥权的嫌疑了。

——蔡英元《市长“追星”还是免了吧》

中国近年流行起一个词:公共知识分子。这些人中有不少崇尚批判,乐于发表针对政府的对抗性意见。一些艺术家也有这种倾向,艾未未是其中的代表。除了极个别人因触犯法律受到监禁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享有自由,一些人一直试图让自己的自由超越普通公民。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相当不错的社会公共位置,有的甚至名利双收。而中国的政治宽容显然处于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时期。

——《西方给艾未未的庇护太特殊》

矿难让若干生命殒灭了,瞒报却让他们死了白死,除了家属其他人都不知道,有的甚至家属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比让生命殒灭更恶劣吗?矿难发生了,各方会因此汲取教训、亡羊补牢,瞒报却让矿难消失,把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变成了太平盛世平安无事,让社会失去自我净化的能力和机会,这种临深渊而不自知的迈步难道不比临深渊更可怕吗?

——乔子鲲《矿难若有瞒报能否加倍处罚》

为了保证大型节会顺利举行,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加大安全保障力度,这是应当而且必要的。为了维稳和安保,相关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人们也能够理解。我们一直有“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的习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这种习惯需要一定程度的纠偏:特殊时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但是,这些特殊措施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特殊时期”显然不能成为逾越法律界限、侵犯民众权利的理由。

——晏扬《特殊时期也不能偏离法治轨道》

统计专家有难言之隐,大家都明白,短期内也不像有改变的可能。只是希望,专家以后遇到为难之时,无论如何多保留一些真实性,技术处理做得好一些,方法设计经得起推敲些,解释理由听上去顺畅些,别同百姓感受太“拧巴”。这不但有益于树立相关部门的权威,提高相关数据的公信力,正确引导公共政策,还有利于百姓在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现实,安排未来。

——顾骏《统计专家为何缺乏“百姓感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