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城镇化的理想与现实

tebiebaodao 2011-04-20 23:41:09 文/杨玉华 李松 编辑/楚恒 总第129期 放大 缩小

 

进城、上楼、农转非……曾几何时,跳出农门进城市是众多农民的热切期盼。随着各地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梦想成真,一朝变为城里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为此而高兴,他们发现,现在的城市已经不是早年他们梦想中的那个城市了。

理想:有足够就业,有完善社保

家住安徽省南陵县大浦新农村试验区里的朱敏,中学毕业就去上海打工,已经习惯了大城市卫生有序的现代化社区生活方式,听说家里要搞新农村建设,统一集中到中心镇区建设新型社区楼房,他毫不犹豫投了赞成票。如今,住在联排别墅式的带庭院两层楼中,朱敏感到非常满意。

“现在出门是水泥路,还有路灯,家家都有卫生间和厨房,非常干净卫生,比原来农村的条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朱敏说,按照规划,这里将是未来的中心城镇。以后周围几个村的农民都要搬到这个新社区居住,还会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公共设施,非常方便。

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农民和朱敏一样,摆脱了过去脏乱差的农村生活,住进了城镇社区,享受到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了许多相伴而来的烦恼和忧愁。

在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这里正在建设一个以工业园区带动的新型经济强镇。按照规划,这个镇附近的部分村庄将全部拆迁,土地一次性征用,农民搬进城镇的安置楼房,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这样的城镇化之路却并不能吸引多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就业保障,他们担心,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几万元的征地补偿最多保三五年,以后的日子靠什么?”一名拆迁户抱怨,当地政府说是把农民的地征去建开发区,可是将来不知道办得怎么样。如果办好了,有很多就业机会,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开发区招不来商,吸纳不了太多人就业,那么他们这些失地农民就将成为无业游民,前景没有着落。

调查发现,这是进城农民的普遍担忧。城市居住环境固然比农村整洁、方便,但城市居住的成本也比农村高。不少在城市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在城里吃饭贵、看病贵、住房贵,连喝口水都要花钱,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肯定不愿意转为城市户口。

除就业外,农民对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期待是社会保障的健全。杨超曾是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的一位农民。两年前因城市发展需要,当地实施“农转非”,他成为市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超不无感慨:“一开始都很担心,后来政府帮助解决了养老、医疗等保险问题,我们才放心地到城里落户。”

调查显示,对于心目中理想的城镇化目标,超过2/3的受访者(67.8%)最关注的是“能平等享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完备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进入城镇的市民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占受访者的61%。而如果仅就农业户口的受访者进行统计,则“较多的就业机会”占比(63.7%)居于首位。

现实:工程建设、集中居住优先

在描绘了理想中的城镇化目标之后,民众也表达了对目前政府推进城镇化重点的感受。近半数的被访者(45.9%)认为,目前所见的地方将推进城镇化的目标重点放在“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超过1/4的被访者(25.4%)认为目前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民众最关心、最希望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实际工作的推进力度并没有得到被访者的认可,选择比例分别为17.3%、13%和8.4%,均未超过20%。

可见,城镇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如果说“抓建设工程、建示范城镇,让城镇变得更现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社会环境平安、生态环境优美”的期待,那么“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特别是在没有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情况下的集中,则无疑是不完善和不受欢迎的城镇化。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指导思想有偏差,加之地方发展的现实所迫,城镇化往往成了只折腾地的城镇化,缺乏对农民长远利益的周全保障。记者在安徽省某市采访时,当地一位土地部门负责人坦率地表示,随着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土地缺口十分突出,每年上级的供地指标与实际需求间相差近两倍。如此大的供地缺口怎么解决?进行村庄整治,把农民集中到中心城镇就是一条主要的办法。

“不可否认,土地的缺口是迫使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位负责人表示。不过,他同时保证,当地的土地整治和集中居住,都是在条件比较成熟,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即使这样,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由于目前不少地方城镇化的动因多是解决用地缺口,而非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人口集聚,这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水平较低。除了基本的征地安置补偿和养老保险外,失地农民的就业、医疗、就学等公共服务严重缺失。不少地方城镇建起来了,但因招不来商,引不来资,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寥寥无几,很多已经“农转非”的新市民不得不像过去那样继续外出打工。

公共服务缺失成最大短板

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在大城市普遍“超载”的情况下,引导进城农民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对农民来讲,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也具有更大的现实性。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重庆市潼南县、江津区25个乡镇对200多名农民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70%以上愿转户的农民都希望能在区县或小城镇落户,想转到重庆市主城区的只有不到15%。

然而越是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就越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最近,记者来到重庆市彭水县龙射镇采访。在距该镇4公里的银木村,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从2009年4月开始,龙射镇就把镇里的生活垃圾运到村里马鞍子天坑倾倒,每天都有近1吨的垃圾被倒进天坑中。村民熊永林说,天坑里原有地下水,还生长着梭罗树、八罩金龙等保护植物,是青猴、猫头鹰天然栖息地,同时坑四周还住着50多户农民。往天坑里倒垃圾不仅污染水源、破坏环境,也对动植物造成了危害。

彭水县环保局副局长崔锦洪承认,彭水县下辖的20多个乡镇几乎都没有规范的城镇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处理厂大都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垃圾处理一般都是简易填埋,自行解决。而一些乡镇把垃圾运往农村天坑中倒掉也是常事,被基层政府看做是“就地取材”。要让乡镇政府耗资上百万元修建正规垃圾处理场还不现实。

龙射镇党委书记王天平说:“龙射镇场镇上产生的垃圾一直都是运到农村天坑中填埋的,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多,每天产生的垃圾也相应增加,以前的天坑填满之后我们就找到马鞍子天坑为新的垃圾填埋点。龙射镇是贫困乡镇,镇上没有钱修建标准垃圾处理场,将垃圾运往农村倒掉,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仅仅是垃圾处理问题,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卫生、治安等公共服务缺失的短板。尤其在一些快速扩张的小城镇,公共服务的跟进保障严重滞后。

调查显示,66%的受访者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其中表示公共服务“与需求差距很大”的占25%,表示“与需求相比有差距”的占41%。而对于这背后的原因,受访者认为主要是“政府职能没有及时向服务型方向转变”(67.2%)以及“财政收入不够”(53.8%)。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