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生进步

zhuantibaodao 2011-04-12 21:01:42 总第128期 放大 缩小

 

中国社会正在形成发展民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强大共识,尤其三月份的全国两会无处不谈民生,媒体和互联网围绕民生集纳了大量观点、诉求和不满,这些声音推动了中国下决心,也吸引了世界。

然而有个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针对民生,中国舆论开始形成越来越一致的描述: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领域这些年都欠了大账,社会不公平令人无法忍受,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增长不仅对民生贡献小,反而拖累了民生进步。这种声音正在逐渐对不同声音形成威慑和抑制。

这样的描述或许确有基本的事实依据,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声音对其他声音形成某种强制力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失去自我修正和求准的兴趣,不断追求强势。

中国的民生进步的确不如GDP增长的气势如虹耀眼,这一局面确实需要改变。但造成这样的偏差,究竟更多是人为错误使然,还是历史的进程决定了这一段很难避免呢?这个问题本值得认真探讨。

中国和印度这些年谁的民生进步更大?中国和独联体国家、东南亚新兴国家相比,哪国的城市更人性化?中国和美欧等发达国家有可比性吗?即使美国,医保搞了一百多年,也没做到全民覆盖。提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舆论氛围下还合适吗?

不排除上述类比都是荒谬的,但社会有必要对这样的声音给予宽容,甚至对它们认真倾听。我们有过太多全社会都说差不多话的教训,再正确的观点和潮流也要接纳不完全一致的意见,从多个角度自我观察和评判。

近日有多名政府官员披露本部门的促民生计划,坦承财力不够,不能满足全部社会诉求的官员,立刻招来舆论的不满,甚至受到网上舆论的攻击,而表示了“更大决心”的官员则受到欢迎。这样的舆论压力如果越积越多,就会飘出“运动”的气味,中国社会实事求是的空间将会缩小。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这个事实是铁的存在。中国发展民生事业,两脚愿不愿意都只能踩在这个现实中。中国政府的财力决定了,它的能耐做不到让全中国的民生焕然一新,民间的力量需要崛起,而且我们很长时间里都根除不了一些痼疾。发展民生要防止对高福利社会的追求,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社会心态和情绪上,我们都应给中国的发展留足空间。

在作出上述提醒的同时,我们坚决认为中国加快把国力向人民的福利转化,是十分必要的。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都证明,一个政府只有把民生的事情做好,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中国保持国家稳定,根永远在基层。

我们还认为,中国是个超大型的复杂国家,然而全体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好日子,是一项漫长而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完成这项事业,再动人的口号也不是魔法,变不来我们想要的一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