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促进社会资源均衡 提升城市认同感

tebiebaodao 2011-03-21 23:09:18 总第126期 放大 缩小

东莞的外来人口远比本地户籍人口要多,幸福东莞必须得到外来人口的认同。近年来,东莞通过在教育、入户制度、文化提升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力求在满足户籍人口的同时,扩大社会公共资源对外来人口的覆盖,促进族群和谐,提升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东莞以其“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真诚对待每一个居民,敞开胸怀接纳每个来到她怀中的个人。

学有所教 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位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子女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子女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关系到家庭的未来,学有所教成为了人们幸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东莞教育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本地居民受教育情况不断改善。为了实现学有所教,防止学生出现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出现辍学情况,东莞各镇街纷纷设立教育补助,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补助力度。在东莞一些镇街,读书不用钱已经不是一句空话,东莞市石排镇去年9月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人口25年免费教育,该镇户籍人口从幼儿园到博士将全部享受免费教育,被东莞人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

在不断改善本地人口教育的同时,东莞市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本地户籍人口和新莞人子女在莞读书权利的均等化。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提出了发行教育券的提议,根据孩子实际入学地来分配国家教育投入,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户籍分配。

2009年东莞新莞人子女申请就读公校积分制办法揭开“神秘面纱”。经3次大改,3次联席会议讨论,历时年余,《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及《东莞市新莞人子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积分方案(试行)》在千呼万唤下出炉。据了解,过去两年,通过积分入学制,东莞已经为新莞人子女提供超过2.5万个公校就读学位。目前在莞就读的新莞人子女达52.9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近60%。

东莞成为广东省内率先就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出台具体文件的地级市,东莞关于发行教育券的提议目前还没有被国家采纳,这就意味着东莞让新莞人子女读公校,要更多地自掏腰包。可以说,实现入读公校“积分制”是东莞在教育资源均等化探索进程里迈出的卓越一步。

最近一项关于“幸福东莞”的问卷调查显示,“增加公办学位、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问题”排在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第三位,成为了最能够左右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在“十二五”期间,新莞人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建设“幸福东莞”绕不过的问题。

原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杨晓棠表示,衡量民众是否幸福,不能仅看物质需求,还要看其它方面的利益诉求。

杨晓棠称,“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门的工作,将围绕“幸福东莞”展开,特别是发展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他表示,“幸福东莞到底幸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成长”。$nextpage$

积分入户 给予新莞人身份认同

2005年底,中国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东莞这座外来人口众多的“移民城市”,率先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探索,向非户籍人口敞开了怀抱。

对于东莞外来人口来说,东莞户籍曾经可望而不可即,许多外地人在东莞买房建屋,工作居住多年却仍然无法得到“东莞人”的身份,户口迫使许多新莞人夫妇将子女留在老家抚养,家庭成员分居两地,严重影响他们对东莞的认同感。

2010年9月,东莞正式公布了积分入户暂行办法及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新莞人满60分即可申请入户,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就有机会拿到80分。而中级职称,也有机会获60分。此外,参加献血、拥有自住房等,也可获不菲的分值。

2010年11月东莞市积分入户申请工作正式启动,确定了积分入户指标为 12370人,各镇街符合条件的非东莞户籍居民以及在市内就业、申请迁入就业地城镇户口的东莞农业户籍居民均可提交证明材料,到其房产所在地或是工作单位 所在地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申请积分制入户。对于东莞外来人口来说,东莞户籍不再高不可攀。

打造文化名城 提升文化归属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外看形象,内看精神。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了,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东莞文化大建设早在十年前就拉开了帷幕,2001年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东莞适时提出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东莞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东莞市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展览馆等10多项重大文化工程,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7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之前提出的建设文化新城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总结十年文化新城实践,刘志庚说,“这十年,是东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丰收的十年。”在此基础上,2010年经过十易其稿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讨论稿)》最终出炉,揭开了文化名城建设的序幕。

时下,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是要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为此,刘志庚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坚持“以教启智”、“以文化人”,使东莞市民的形象在热情、大方、务实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文化、文明、创新的特点。

为推动文化名城建设,东莞设立了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先支持支柱性、先导性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三个100”工程,即从全市选拔100名优秀人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从文化系统中选拔100名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在全国范围公开招聘100名各艺术门类专业优秀人才。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指出,东莞提出建设文化名城,与原来的文化新城相比,看似一字之差,但内涵、层次、意义却大不相同。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城市物质外形的塑造,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城市精神的升华,以文化塑造东莞的城市个性、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灵魂。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打基础、建设施、解决文化发展有无的问题,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文化品牌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如果说文化新城注重满足群众初步的文化需求,那么文化名城更注重人文环境营造,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这一次,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直指城市凝聚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