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企业在美并未遭“冷眼”

zhuantibaodao 2011-03-12 20:29:59 文/高健 编辑/萧虞 总第123期 放大 缩小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近日“遇冷”,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寻求通过私募基金的支持将公司私有化,即事实上实施退市;另一方面,美国证交会和负责上市审计监管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决意对中国企业借壳上市利益链核心环节进行严格审查。

对此,纳斯达克OMX集团负责新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高级副总裁鲍勃•麦柯奕(Bob McCooey)表示,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目前遇到的状况与美国本土企业并无二致,投资者仍应对有价值的中国概念股抱有信心。

此外,他还强调,作为海外上市平台的纳斯达克与中国大陆及香港交易所不存在竞争关系,“海外市场是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有益补充”。

2010年表现最佳股来自中国

在麦柯奕看来,上市企业退市是金融市场成熟、健康运营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美国上市企业中,这种情况其实十分常见,“并非中国赴美上市企业遭遇的特殊状况”。纳斯达克出具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共有99家美国本土上市企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退市,而其所牵涉的金额规模巨大。

麦柯奕指出,此前退市的美国企业中,有价值的那部分事实上会被私募基金等新的投资方看中并实施投资,进行两三年的培养和包装后,重新上市并获得市场更高认可度,并由此获得更高水平估值。他认为,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中国赴美上市企业身上。

对于部分中国赴美上市企业面临的估值低于预期的情况,麦柯奕强调,从投资者角度考虑,估值是一个与时点联系紧密的问题,除非进行买卖,否则不存在绝对确定的数值。

而从上市企业方面来看,任何市场上的任何一家上市企业都有可能出现首次公开募股(IPO)首日股价大涨,随后却并未受市场追捧的情况;但事实是,2010年全美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一家企业便是来自中国、IPO首日表现平平却在半年时间里股价涨约200%的海辉软件。因此,我们应该对美国市场上有价值的中国概念股有信心。

海外市场是“有益补充”

除估值较低外,中国赴美上市企业遭遇的“冷空气”还包括SEC的调查。对此,麦柯奕解释称,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SEC的确加强了对上市企业的治理。不过,SEC更多的是通过制定规则和准则强化监管框架;而就中国赴美上市企业遭遇审查的情况来讲,审查对象并非单纯针对作为上市主体的中国企业,还包含审计行、律师行和财务顾问等上市流程所要涉及的各方面,“这会让上市主体更加清楚监管方的要求和期望”。

麦柯奕透露,尽管上市企业遭遇审查与其选择的交易平台并没有太多联系,但纳斯达克与业务部门完全分离的法律监管团队,还是会一视同仁地配合SEC的强化监督要求;当然,“这对上市企业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麦柯奕并不否认从美国市场退市的中国企业回流香港甚至中国大陆市场的可能性,“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不过他强调,企业在本地资本市场上市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因为本地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候会更有意义”;但作为美国市场交易平台之一的纳斯达克也不会因此降低对中国市场及企业的重视程度。

“像纳斯达克这样的交易所,不是要把中国企业抢到美国去上市,而是为中国的数百乃至上千个有海外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走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可能性,”麦柯奕强调。“对于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来说,海外市场是一种很有必要存在的补充”。

“无心之过”须防范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通过反向并购,借壳美国公司,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无需通过美国证交会的严格审查,因此存在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但不能断定这些违规行为都是“恶意造假”。

美国纽约UPH基金管理合伙人虞平博士认为,美国部分人士夸大了对中国企业诚信的质疑。

虞平指出,借壳上市是合法上市行为,多为中小型企业运用的融资上市手段,成长性好、企业市值稳定的企业,在借壳上市后,主要进入小型交易市场,如果发展稳定,会逐渐进入主要交易所。美国不少品牌股也是从借壳上市开始的。

虞平称,目前,资本市场缺乏针对在美挂牌中国企业的评级系统,市场做空者的幕后操控,均影响了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信任。

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人彼得-赛瑞斯表示,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在美上市经验,他们会犯错,一些是无心之错,他们需要时间熟悉美国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彼得-赛瑞斯所掌管的基金投资了150多家中国企业,其中很多是通过借壳融资上市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