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头衔通胀”下什么在贬值?

zhuantibaodao 2011-03-12 18:35:35 编辑组稿/袁芝兰 总第123期 放大 缩小

现 象

涨头衔不涨工资 超7成人感觉进入“头衔通胀”时代

“我们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就有七八个‘总’。”上海市某公司职员吴莉告诉记者,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公司里只有俩人是真正的老板,给其他人安上“总经理”、“总监”等头衔,就是为了让他们出去谈业务方便一点儿,“没办法,现在社会上就认这些称呼。”

湖北省某大型电器公司销售经理范巍巍发现,现在瞎印头衔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户经理”、“大区总监”,其实就是业务员。所以,他如今接到类似唬人名片后,只是一笑而过,“在路上就扔了”。

不过,范巍巍也承认,名片上的头衔就像“敲门砖”,“我们谈业务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谈,所以才会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业务经理或者主管,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他周旋。我知道他们没有决定权。”

80.9%的人认为“头衔通胀”源于当前社会重权

网络调查显示,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看重头衔。

“头衔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说,“项目经理”当然比“业务员”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发言权。这也能满足员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一个“膨胀”的职位,也可能带给员工更多的资历证明。

据了解,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头衔通胀”的情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公司无力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就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以此留住员工。

陈曦认为,目前中国“头衔通胀”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一种情况是公司发展的需要。原来一个岗位对应一个职能,当企业逐渐壮大时,一个岗位对应很多职能,就需要全新的职位名称。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不能为员工提供升迁或加薪的待遇,只能给员工“涨”头衔。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指出,中国出现“头衔通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很多人将地位和级别对等起来。“如果职衔太低的员工去见客户,客户一是会觉得自己‘跌份儿’,另外普通员工也没有‘拍板’的权力。所以,现在有些企业有两套职衔的管理方法,一种对内,一种对外。”

“中国人特别好面子,大家在与人交往时都看重头衔。普通员工成为‘地区经理’,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业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满足虚荣心。”刘昕说。

“头衔通胀”现象普遍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满足员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单位希望员工认识到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33.2%)、“经营理念的体现”(18.6%)、“行业人才紧缺,拔苗助长”(14.4%)等。

68.7%的人反对“头衔通胀”

“‘头衔通胀’对人才的长期管理和培养很不利。”陈曦指出,企业应根据职能定岗位,在做人才梯队和后继人才选拔时,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虚设职位,会带来很多模糊信息,制造混乱。

陈曦说,“头衔通胀”也不利于员工的自我定位。在“通胀”的头衔中,员工容易迷失自己,毕竟这样的头衔和个人的实际能力不完全对等。这也会引导和暗示人们争名逐利。他建议人们在对待头衔时,应有一颗平常心。

“头衔通胀”会带来什么后果?调查中,人们评出的前三位是:“会引起社会浮夸之风”(79.5%)、“更加争名逐利”(75.5%)、“头衔贬值”(70.5%)等。另有15.8%的人认为,这有利于营销,9.8%的人认为“涨”头衔有助于员工承担更多责任。

“也许每个人都会说‘头衔通胀’不好,但具体到你自己身上,你会怎么办?”范巍巍曾看到一张朋友的名片,“名片上写着某某商贸公司‘总经理’,再往下看,公司地址就是他家的住址。我很清楚,根本就没什么商贸公司存在。后来问起朋友,他说自己在倒腾点儿小生意,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就印了这样的名片。”

“为了增加信任而用假头衔,是不是很搞笑?”但范巍巍觉得,这一现象很常见,很多人的生活压力太大了,都在拼命给自己加码,“不这么做,很可能就没生意。”

调查显示,74.2%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的时代。面对这种现象,69.0%的人表示反对,仅有10.9%的人表示支持,其他20.1%的人表示无所谓。

在刘昕看来,“头衔通胀”反映了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和规则,人们的价值观出了大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出自己名不副实的头衔时,一点儿都不脸红害臊?”在很多会议上,刘昕发现,一些做咨询和培训的人,会很坦然地拿出印有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的名片,“其实有些人只是去作过一场讲座,怎么就成教授了?更奇怪的是,这么明显的欺骗,也没人去查问和惩处。”

“很多人说这是包装,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假头衔。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获得利益,是一种诈骗。”刘昕认为,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不诚信的人得到好处,大家就都会去效仿。这不仅会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还会让靠虚名就能轻松获得财富的观念越来越重。”刘昕说。

分 析

面子文化与身份政治的宠儿

有深厚的面子文化打底,在名片上加印几个头衔,仿佛也无伤大雅。尽管有些名实不符,但也不耗公帑民财,互换名片之后,不过相见莞尔一笑,彼此心照不宣,至于是真是假、孰轻孰重,就要看你江湖经验够不够老到,修行够不够深。所以至今,禹晋永博士仍志得意满,唐骏博士不知错从何来。

真的谁都不能怨,要怨只能怨那刻骨的身份政治。在身份政治学里,身份不仅是一种辨识符号,更是分享社会权益、获取社会资源的依据。中国历史长期处于身份制的社会氛围里,身份政治在今天仍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身份又分为两类,指派身份与自塑身份:比如,“官二代”、“富二代”就属于无法选择、无法改变与拒绝的指派身份;而博士、经理、这总那总的就属于个体可以选择与塑造的自塑身份。对大多数人而言,身份自塑是值得同情乃至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极少的人才享有指派身份所带来的成功、尊严。

无孔不入的身份政治学与厚积薄发的面子文化“金风玉露一相逢”,自然互为表里,彼此打气,吹出了“头衔通胀”的泡沫。与通货膨胀类似:随便印印头衔、买张文凭就完成了身份自塑,简易的流程加大了优越身份的供应量,无疑是贬低了身份的价值;而身份政治学的坚挺又助长了身份纸币的通胀。显然,如果说通货膨胀本质是透支了货币信用,那这“头衔通胀”就是透支了社会信用,所以招致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然而,如何从面子文化与身份政治学构筑的坚固堡垒里突围,仅仅反思至此,还远远不够。$nextpage$

观 察

“头衔通胀”反映出怎样的浮夸与失信?

“头衔通胀”是社会诚信状况的映照

无论是将“头衔通胀”的责任归于“社会重头衔”的社会性因素,还是归于“满足员工虚荣心”的个体心理因素,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的随波逐流寻找借口。但是显然,虽然每个人都推动过“头衔通胀”,每个人都曾为此苦恼过,但每个人又都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但在“头衔通胀”的过程中,社会整体的诚信度实实在在地降低了。

一旦一种风气养成,其自身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它能够迅速膨胀,弥漫到它能到达的每一个角落,并将在它形成之后踏入其中的每一个人裹挟,后来者除了随波逐流,找不到任何应对之策。这种风气可以给顺从者以实际的利益,如那些支持者所说的“有利于人际交往、开展业务”;而不顺从者则会因头衔太小被人看作“人微言轻”,工作无法展开甚至处处受阻。最终的结果是,所有想在其中生存的人都要向这种风气屈服。

但随波逐流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个考场中,当作弊者只有几个人时,这几个人会因为作弊而得高分,但当考场中所有人都作弊时,每个人都会在考试中得高分,这时分数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最要紧的是,只有数人作弊,被发现的机率较小,而所有人都作弊,作弊也就像“秃头上的虱子”,是显摆着的事了。这时,谁都无法再从中获益,而只能被集体打入诚信的“黑名单”。

但是,虽然很多人也会想到最终的结局是谁都无法获益,作为个体,却不会为整体的利益过多着想。而且,由于最终的损失不会由其一个人来承担,这也减少了其心理上的负罪感。但“头衔通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却是身处其中的人们谁都无法逃脱、必须承受的。

到处都是“经理”,“经理”便不值钱了;到处都是“老总”,“老总”便不值钱了。“头衔通胀”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绝非一日之功,其弊端已经逐渐凸显。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既从中获益,也因而受损,既快乐又痛苦,既想跳出又乐在其中,在这样的纠结中,社会的诚信环境不可避免地大大恶化了。

是该反醒的时候了。浮夸与虚饰的社会不可能进步,普遍不诚信的结果是谁都不可能从中获益。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头衔是这种浮夸的远祖,某些公众人物如唐骏的学历造假是其近亲,有方舟子等人坚持不懈地打假,说明我们仍有进步的希望,而为数不少的为唐骏辩护者以及唐骏本人“只认错不道歉”的态度也说明,这一过程仍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浮夸加剧“让头衔飞”

的确,我们正进入一个“头衔膨胀”的时代,仿佛到处是经理、遍地是总监,有点小名气就成“某某家”,为他人讲讲课就成“客座教授”等。

事实上,这种“头衔通胀”的现象,恐怕原因还在于受到了“官场作风”的“熏陶”和“感染”。比如,在官场上,头衔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迎来送往、开会接待,官大官小,所处的地位和规格明显不同。官场上的“对等”观念延伸到商场之中,自然也就会出现“头衔通胀”效应,一些企业、公司中,但凡是个办事的人,就会给安上一个“市场经理”、“客户经理”、“销售总监”等头衔,以此体现对员工劳动的尊重和生意场上的对等交往。

说白了,“头衔通胀”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象,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及自身生存法则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给自己戴上一个“光鲜”的头衔,总比“光秃秃”什么都没有要好吧。中国人向来重视“面子”,有面子才有本事,有面子才能办成大事。如此说来,就怨不得社会上呈现“头衔通胀”,只能说是受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和左右,也有来自整个社会浮夸风加剧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浮躁、浮夸之中,人人渴望进步,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头衔通胀”反映了社会普遍缺乏诚信和规则,人们的价值观出了大问题。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无异于一种诈骗。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思 辨

“头衔通胀” 这个可以有

“头衔通胀”普遍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对待头衔的态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昕称,用假的东西忽悠别人,获得利益,是一种诈骗。如果我们不对通过虚假信息获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头衔通胀”现象就会愈演愈烈。这不仅会给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还会让靠虚名就能轻松获得财富的观念越来越重。

有这么严重吗?不就是一个头衔吗?有必要上升到这么一个高度吗?谁仅仅看名片做生意,谁仅仅看名片去识人?真是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明一些人太没有一点生活常识和社会阅历了。

明明你是副总,喜欢人家喊你老总;明明是一个打工的,喜欢人家喊老板;明明容貌一般,听人称呼帅哥美女更舒服。这很正常,不能说明什么,不能因此就认为个个都官本位了,就个个好虚荣了。至于说外国人不这样,那是民族习惯传统的不同,你总不能说因为外国人吃西餐就认为刀叉一定比筷子文明吧?

换一个角度看,也未必是坏事,这起码体现出对生活的幽默与乐观。对于许多人来说,捡好的喊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找的就是一个乐儿。拿所谓的“头衔通胀”来说,自己喊起来乐,别人听起来乐。一声老总,喊的人,并非故意笑话人;听的人,也未必真把自己当成老总。有多少人会把这当真,有多少人会从中得利,有多少人出于忽悠人,有多少人出自官本位。

转型期的中国有着许多问题,但这个真的不能算是多大问题,如果连相互之间喊着玩都要上纲上线,那生活也就太无味了。

批 判

不怕头衔通胀,就怕阶层板结

明明是奥拓,偏说自己是奥迪;明明是小职员,非宣称自己是大经理。一个小小的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多达七八个“总”。说当前是一个头衔膨胀的时代,并不夸张。

诚然,“头衔通胀”是有危害的。但,在指责头衔膨胀之余,我们更应该剖析头衔膨胀为何蔚然成风?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换言之,不少人之所以虚张声势、夸大其辞,大搞头衔通胀,与其说是虚荣心作祟,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毋庸回避的是,这仍是一个或多或少被身份所主宰的社会。你没有身份,你就很难立足。即以推销员为例,有业内人士透露,“我们谈业务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谈,所以才会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业务经理或者主管,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他周旋。我知道他们没有决定权。”

此外,身份决定命运,身份决定收入。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还关乎权利和资源分配。“身份”主导之下,“社会排斥”和“社会挤占”同时存在。它会造成某些强势利益群体排斥底层民众进入,挤占了本应属于底层民众中人力资源品质较高者的机会。诚然,单是决定收入还不可怕,怕就怕在“身份”主导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社会阶层不断板结化,而这必然使得社会土壤日渐沙化和盐碱化,因为在上升渠道被阻拦之后,弱势群体必然心生怨气。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不断打破身份藩篱的过程,也正因为身份藩篱不断被拆除,种种体制被改良,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被调动起来,社会也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不怕头衔通胀,就怕阶层板结,如果依然由身份决定一切,头衔膨胀便是必然。$nextpage$

铁饭碗单位为何用不着“头衔通胀”

“现在瞎印头衔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很多名片上的‘客户经理’、‘大区总监’,其实就是业务员。一间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就有七八个‘总’。”这种头衔满天飞的情况,不少人都曾经遭遇过。身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房产中介销售人员那些印着“XX销售经理”的名片了。值得注意的是,发放这些唬人头衔的主体往往是各类公司企业。开空头支票的一大原因,则是在无法涨薪的前提下,为留住有价值员工所采取的无奈之举。

然而,在另一个职业体系中,这种“头衔通胀”的情形却极为罕见。在被视为铁饭碗的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垄断型国企之中,科长、处长、局长的权力层级划分极为明确,副职与正职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当地明晰。唯一可见的混乱,就是“官场病”引发的副职膨胀,而除了个别顶着认识某位领导人的“XX处长”头衔在社会上招摇撞骗者以外,普通工作人员是不太可能为自己在职位上“加官晋爵”的。

瞎印头衔的,为何往往都是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为何在端着铁饭碗的单位不见这种“头衔在飞”的乱象呢?有人指出,中国出现“头衔通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官本位”,很多人将地位和级别对等起来。君不见学校去行政化喊了多年,但举步维艰,其重要原因就是很多高校领导担心,如果以行政级别定社会地位的现状不改,高校率先去行政化,将无法与官场特别“对接”,工作不好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不过,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恐怕是端着铁饭碗的人们不需要所谓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优势地位,更不需要借此为谋生手段。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端上了铁饭碗就意味着有比较优厚的待遇和福利,甚至某些特权。

俗话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头衔通胀”的人们,往往在工作并不稳定的私人企业就职。而采用这种方式来包装自己,背后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重视,才更利于谋生。而不像端着铁饭碗者,凭借自身的优势社会地位即可天然地获取尊重和各类特权。

正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甚至鸿沟,方凸显出“头衔通胀”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唯有去“官本位”化,取消身份性特权的存在,消弭铁饭碗与普通企业任职者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人们凭借自己的工作能力平等地获取社会的认同,才可止住“头衔在飞”的乱象。

观 点

精神通胀的表现

物价通胀的到来,让人忧心的仅仅是钱包的羞涩;而“头衔通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显然反衬出了社会性的精神泡沫,隐喻着群体的信仰缺失。我们的精神世界曾经无比富庶和丰润,但如今,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都有学名叫“通胀”、俗名叫空虚的征兆,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正在折射出这种精神的功利与“通胀”迹象。而“头衔通胀”,不过是“精神通胀”的一个“引号”罢了。

从超女诞生到选秀流行,从木子美的下半身写作到凤姐的自恋式炒作,从“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另类到“非房勿扰”的现实……回过头来看,在娱乐精神攻陷一切、消费主义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信仰缺失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救赎的低谷。禁得住不雅女,禁不住信仰缺失,价值观的被颠覆被渗透,已经动摇了很多人努力向上攀登的信念。文化领域的“娱乐至死”,说到底也是精神“通胀”的另外一个“引号”。

而在社会领域,类似关乎精神矮化的“引号”更不鲜见。譬如宽容与信任的普遍性沦落——现实中,一个无意的眼神有可能诱发一次冲突,一个“馒头”或可以引发一场血案;“围观猝死”,“不敢伸手”;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现在却是“老死不相往来”……有时候真的是感到了心灵的煎熬:我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充满戾气和互不信任?我们为何总是这样在心理上排斥他人?我们总是在抱怨社会的冷漠,却没有想到自己根本就没有耐心给予他人一个信任和尊重的微笑。因此,问题出在“头衔”里,根子却在“精神”上。只要精神“通胀”得到有力的救赎,所谓的“头衔通胀”才会不治而消。

评 论

贬值的头衔见证浮躁

这个“头衔通胀”显然是一个新名词,它模仿“通货膨胀”的说法,虚构了一个“头衔通胀”的新词。头衔这东西,真的就像流通的货币一样,多了就膨胀,就泛滥成灾,就不值钱了。

头衔能够膨胀,是因为这玩意有用,趋之者若鹜,需要者众多。一般来说,头衔是才能的见证,成就的体现,血统的符号,身份的象征,地位的标志。成就,地位,身份,这些东西人见人爱,更何况,头衔也是硬通货,一般可以由荣誉之类摇身而变现成现实的利益。其实这一点也不是从今天开始。比如说吧,西方的贵族头衔,就曾经非常金贵。有些贵族穷得一无所有了,但还有一个值钱的头衔。这让一些资产阶级暴发户心有戚戚。于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就联姻了。贵族得到了资产阶级的钱,而资产阶级得到贵族的头衔。这就是头衔的价值,而且有交换价值。美国是一个没有贵族头衔的社会,而上世纪还有大量的美国资产阶级远赴欧洲,要与欧洲的落魄老贵族结缘,以期继承人家的贵族头衔或封号。

头衔那么有用,因此,真实的头衔弄不到的话,弄一个虚假的头衔也可以招摇过市,卖官鬻爵产生的头衔大致如此。历史上的皇帝或者国家没有钱了,就出卖一些头衔换银子花,反正头衔的创造是没有什么成本的,要多少有多少,就像拿白纸印钞票一样容易。历史上法国的路易十四就曾把“国王的顾问”这个头衔卖给了几乎所有的法国官员,聚敛了不少的财富。

官方既然可以冠冕堂皇制造头衔出售,而民间则常常用赤裸裸的假头衔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些年,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的制造假证件的广告,充分说明假证件以及由假证件所证明的假头衔的巨大市场。像打工皇帝唐骏那样功成名就的人士,都拿假头衔混饭吃,遑论他人,当然唐老板的博士头衔来得更加堂皇一些而已。

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货币贬值,头衔膨胀,结局也一样。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的时候,最先得到货币的人得利最多,越往后面的吃亏越大。比如说,在正常的货币运行时,突然印发大量的票子,那么,最先得到这些票子的人,可以立即拿它购买和以往一样多的东西,他的票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越到后面,货币发行越多,购买力就越下降,最后可能就是废纸。头衔通胀也是这样的。第一个得到“大师”、“博导”头衔的人,风光无限。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渠道,真真假假,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加冕让人肃然起敬眼花缭乱的美好头衔的时候,这些头衔的含金量也就会越来越小,直至变得一钱不值。

头衔的膨胀见证着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浮躁、虚伪甚至存心不良。一些人忙着给自己制造耀眼华贵的头衔,招摇撞骗,捞取信任和荣誉;一些人忙着追捧来路不明的头衔,为虚假头衔制造噱头;还有一些人忙着做头衔批发者的生意,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大发横财。泛滥的头衔让社会的正常评价体系、信用体系都败坏紊乱甚至崩溃了。从此你不知道谁的头衔是真的,谁的是假的,谁是该信任的,谁的又是该拒斥的,人们无法区别这些,只有采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论真头衔假头衔,统统先推定为它是假的。头衔膨胀带来的头衔贬值,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尚有自我纠错的机制,不过这实在是事出无奈的成本高昂的最后选择。

结语

不论是公司为员工开出的“空头支票”,还是“冒充有来头”的个人行为,“头衔满天飞”现象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当前话语体系中的“泡沫化”态势。这种现象的形成,和社会上重视头衔、重视称谓的风气分不开。以“头衔通胀”为代价,换来的社会交际中的“对话优势”,将随着头衔的泛滥而逐渐失去作用。“头衔通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身处其中的人们无法逃脱、必须承受的:泡沫溃散之时,带走的将是每一个人的诚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