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吃在东北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周铁钧 总第029期 放大 缩小

站在全国视野上看,由于自然环境、历史遗存、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经济结构等差异,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的风味,鲁、川、粤、湘等菜系几乎都有数千年的传承,从用料与技艺、食法与食具、民俗与功能等多角度展示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形成博大精深的地域饮食文化。

而历史上以游牧、守猎为主要生存手段的东北人,在吃法上似乎就没有那么多源远流长的讲究,也不去琢磨那些“精雕细刻”、“文火微熏”的所谓美味佳肴,号称中国“八大菜系”的食谱中也没有“东北菜”,直到今天,外域人提到吃在东北多半是戏谑地张口就来:“猪肉炖粉条子!”

是的,在这说不清对东北菜是褒是贬的戏谑里或许吃不出历史、吃不出文化,但在东北却能吃出“民以食为天”的实惠,吃出“土黑雪白”的粗犷,吃出“香烈情浓”的豪爽,更能吃出独特的原汁原味……

今天,冠以“东北”名号的酒店、饭馆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城市,我也曾品尝过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东北菜”,虽然在形态上做得有模有样,但吃起来却与正宗东北风味相距甚远,这并不是厨师技艺欠佳,而是他们做菜的原料不太“东北”。

去年,北京的几位友人来访,用餐时我说:“今天我给你们点个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

北京人相互看了一眼,说:“在北京我们常吃,水水汤汤的,没啥意思。”

我淡淡一笑,说:“你们吃的全是假的。”

“假的?”北京人不解地相互看了一眼。

当猪肉炖粉条端上餐桌时,立即吸引住他们的目光:“颜色真漂亮,看着就和北京的不一样!”他们把肉和粉条放进嘴里,连声呼“好”。

看着他们贪婪的吃相,我说:“现在知道你们以前吃的是假的了吧?正宗东北猪肉炖粉条用的粉不是普通的地瓜粉、土豆粉,而是东北独有的绿豆粉,猪肉是饲养一年以上的本地猪,配料必须有东北特产野胡椒、枸杞、橡子,用的酱油是从老百姓自己做的大酱缸里滤出来的,还要放小磨香油、茼蒿末、韭菜花、野芥黄,炖时不能用高压锅、铝锅,必须用铁锅文火慢炖,把滋味儿都炖进粉条里边去了,粉条才会软中带筋,肉肥而不腻,出锅时光鲜红亮、奇香无比……”

北京人嘴里边嚼边说:“您先别说了,再要一盆去吧。”

再说东北的酸菜,大概是七八年前,雪村的一句:“翠花,上酸菜!”开始让东北酸菜名扬全国,酸菜在全国非常有名是很有道理的。

 酸菜是满族的传统美食,满语称“布素皆”。相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远征漠北时,他的大妃带领士兵的家眷为前方将士运粮食和白菜,在干旱的沙漠中新鲜的白菜特别珍贵。有一天她们在运输途中遇到了敌军,大妃将白菜全部抛进老百姓的水缸里,并用石头压到水中。

一个多月后,完颜阿骨打率兵归来时发现大妃和家眷们全部被杀害,但白菜却在缸内发醇,变成了味道奇特的渍菜。为纪念大妃这位女真英雄,女真人如法炮制酸菜食用。至今,大妃仍被满族人崇尚为渍菜女神。

在今天的东北,不论城市农村,几乎家家都会腌酸菜;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吃酸菜。每到秋季大白菜上市,城里人便会买上三五百斤白菜,摘去黄叶,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然后洗净用大缸腌起来。在农村,人口多的家庭要腌二三缸,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所用的白菜必须是耐寒、耐旱的纯正品种东北本地白菜,而燕赵、黄河流域的白菜虽棵大,却多水分、少纤维,腌渍极易腐烂,酸味不足。

正是这酸中带香的渍菜,让东北菜系又多了一道名肴:酸菜白肉。白肉,顾名思义是猪肉的肥膘,这会让不善食用油腻的人望而生畏,而酸菜白肉恰恰解除了这种顾虑。正宗东北酸菜白肉的做法虽简单但须得要领。首先,必须用鸡汤煮肉,据说鸡汤不但可以换出肉中的脂肪,还能解除肥肉的油腻味道。煮至八分熟出锅置凉,切成薄片,酸菜切丝,或炒或炖均可,若炒切记要炝汤,因为酸菜有极为特殊的吸油功能,可以将白肉中剩余的脂肪吸出来,在酸菜白肉的盘盏中,常见肉被挑个精光,剩下的是酸菜。这种“肉不腻人菜腻人”的美味在其他菜肴中是绝无仅有的。

 北京“东北虎”酒店经理说:“酸菜白肉是我们的看家菜,我们有专人隔十天八天就回黑龙江老家往这儿背猪肉和酸菜,全北京做酸菜白肉谁家也做不过我们。”

再有,东北一年有大半年是冬天,地冻天寒的环境让东北人衷情于热烫、火爆的涮锅。先不说吃的咋样,单想想那场面就让人激动:外面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屋里却热乎乎的零上20多度,一群肝胆相照的哥们儿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推杯换盏、汗流满面……我曾为这场面写过一首诗,赢得了哥们儿竖起大拇指:

鸡汤、蘑菇、肉片,

酸菜、粉条、海鲜,

餐桌上摆一圈小碟,

像给火锅戴了条项链。

 

黑里透红的炭火,

把气氛煮到了沸点,

呷一口烧酒,咬一瓣大蒜,

喝一勺汤,流半勺汗。

 

越炖味儿越浓的火锅,

盛满主人好客的心愿,

来东北不去品尝,

将是你最大的遗憾!

涮锅起源于元代,史书记载:1253年11月,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征,一次激战后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便命部队停下来杀羊点火烤肉。忽探马来报,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仅距驻地10里。忽必烈下令部队开拔,但烤羊肉已来不及了。

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将羊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锅中搅拌,待肉色一变即捞在碗里,撒上盐面、葱花、姜末,送给忽必烈,食后迎战获大胜。筹办庆功宴时,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吃的羊肉片。厨师精细制作,并配以腐乳、辣椒等多种作料。将士们吃了赞不绝口,忽必烈当即赐名为“涮羊肉”。从此,涮羊肉既是宫廷佳肴,也是东北百姓餐桌上的常菜,直到清光绪年间才流传到北京、天津等地。

东北涮锅的羊肉是最讲究的,一定要选取吃含油脂草长大的肥羊肉,过去是将冻结实的肉块用木匠的铁刨子刮成薄片,现在用切片机,羊肉卷摆相也相当漂亮,肥瘦自选,食者用筷子夹住在咕嘟咕嘟地冒泡的汤里涮两圈就可入口。

吃涮锅不能乱来,否则涮锅就会不香不爽不清不楚,涮火锅至少有四个程序不可少:

第一是调汤料:有鸡、酸辣、排骨等十几种汤,在汤中可放些牛奶或椰汁以保肉的鲜嫩,但汤里不能放盐和味素,因为一放这些羊肉就会发硬。

第二是放海鲜:让锅汤借味吃得出海鲜的味道。

第三放羊肉:大家会敞开肚皮吃这些肥嫩的羊肉,这时好闻又不腻的膻味弥漫开来,直沁肺腑,让那些刚进来的客人顿时饥肠辘辘。下羊肉可间放一些酸菜、血肠、粉条、冻豆腐、鸡肉、猪肉等等。

第四是放青菜:涮肉的汤漂起好多油花,鲜香无比,这时向锅里下青菜,汇合羊肉的膻和汤的鲜,青菜就特别的香,另外,吃过羊肉多少会感觉到油腻,青菜有去油作用。

总之,东北虽历经辽、金、明、清等朝代,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但受自然环境、地域封闭、战乱流离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底蕴确实不如江南各省丰富、扎实。但就饮食文化而言,发祥于东北的清政府推出的“满汉全席”,其数千道菜应该是世界宴席之最了,庞大的排场会让美食专家都感到“迷糊”,“满汉全席”将皇门豪贵的权威、奢华张扬到了极致。

吃在东北,虽然吃不到“皇封”、吃不到“御用”,却可以吃到独特、吃到浓香、吃到豪爽、吃到实在、吃到过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