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感受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毛云鋆 总第028期 放大 缩小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在此,仅以我在美国一年的学习生活,点滴的片断中感受到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差异谈点感想。

我在国内经完成了小学、中学,2006年到美国的一所中学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二)。在我到美国之前,常听人说,美国的中学教育就是玩着没有任何压力的自由自在的学习。他们高中的数、理、化水平就是中国初一的文化程度。美国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但基础知识不如中国学生扎实……然而,美国的高中学生生活到底怎样?他们在高中阶段都学了些什么?又做些什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也是很抽象的。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新的学习生活,坦白的说,十分向往一种没有压力,十分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

 到美国后才发现,其实美国的中学教育并非如我们想像中的玄妙和简单,也不是那么的如诗如画。从刚开始接触到一段时间的感知,我体会到与中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中学教育,而且整个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差别。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注重学生社会责任和体能素质的培养。学生每天不仅仅是学习,学校同时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篮球、橄榄、足球、田径、游泳、拳击等等)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全面有效的发展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美国的高中不分文科、理科,而采用学分制。必修课有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等,选修课非常丰富,电讯、交通、工业、农业、水利、建筑、驾驶、商业、时装、食品、环境、经济、法律、文秘、外语、家政、航运、维修等领域,凡是学生感兴趣或有择业需要的内容,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供选择。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是面向学生,学习的归宿和目标是定位在就业。不仅如此,校方配套设施也是围绕教学、服务学生的,学校图书馆全天向学生开放,随时可查阅、复印、下载资料。

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

刚开始的几天,我上课的时候都是像国内时那样,带着笔记本认真做笔记。后来发现,老师的讲台上都放有纸和笔,学生可以随意拿去做笔记,感觉十分人性化。

在基础教育方面,相比国内而言相对弱化,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填鸭式的反复记忆。但是,他们从10年级或更早开始就会为学生安排大量如计算机网页设计、简单电路板设计、机器人设计和制作、模拟桥梁建设等科技成分大、能力要求高的课程。绝大部分的美国高中生放学后作业不多,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每天都会有较充裕的时间作自己的事。至于,享受生活、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派对等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让人想起了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精通,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国内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值得借鉴的。一些美国学生很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学习上或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种环境中,人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再会有厌学的情绪,人人都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比如,我的同学Gohn参与做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制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就会请教我这个曾在中国获得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的高材生。每到这时,我都会运用自己的物

理知识,向他一一解答。正确的解答使Gohn很佩服我,也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有意思的是,虽然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我还是不能熟练地制作机器人,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能力,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的孩子擅长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美国孩子精于实际技能、多会创造。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