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技校生为大学生办 “创业会”月入3万

fengyanfengyu 2010-12-10 18:11:03 广州齐齐 总第027期 放大 缩小

大学在校生和大学毕业生兴起了创业潮,技校毕业的邵晓茜利用这样的创业潮办起了创业会, “服务大学生、指导大学生、领导大学生”,竟然月入3万。            

技校生欲办“创业会”

2001年,21岁的邵晓茜技校毕业后离开老家江西九江,到广州打工。

2001年10月,邵晓茜在广州市天河区的太平洋电脑城里找到一份工作,做商铺的营业员。她在技校里学习的电脑知识,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站柜台,与顾客讨价还价,她的电脑知识足够了。

下班后,除了电脑书,邵晓茜最喜欢看的是励志类、创业类的书籍。两年时间里,她通读了陈安之的励志系列丛书。

太平洋电脑城附近有暨南大学、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华南农大等几所知名的大学。邵晓茜的顾客中,就有不少是大学生。

生意不忙的时候,邵晓茜喜欢与大学生顾客闲聊,有时,她这个技校生说出的话和一些创业故事让大学生们也佩服不已。

2003年9月的一天,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小张,邀请邵晓茜到学校里参观、做客。在学校附近一家小酒吧里,邵晓茜与几个大学生侃侃而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创业、做生意上。她看着酒吧里的环境,对大学生们说:“这个酒吧位置偏僻,但不是坏事,一来租金低,二来安静。酒吧显然充分利用了这种优势,只放些钢琴曲,让人舒畅,你们觉得,开个这样的酒吧怎么样?”

几个大学生踊跃发言,一致认为开个这样的酒吧,主要面向大学生,生意一定会不错。那之后,邵晓茜一直想开个酒吧。

邵晓茜思索着:开酒吧关键是租金太贵,开业前装修也需要花一笔钱,这是两笔最大的投入。能不能找一个小点的地方,不装修。可太小了,没有装修,只能叫做“聊吧”。

“聊吧”靠什么才能吸引顾客来?得有个主题才行,邵晓茜想,自己拥有最多的是创业方面的案例和理论,而大学在校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大多有很高的创业热情,对这个话题一定很感兴趣。开个类似聊吧、沙龙的“创业会”一定会很挣钱。

2003年底,“创业会”这个概念在邵晓茜的脑子里成型。此后的日子,她就把办一个“创业会”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技校生做得很合格

邵晓茜的优点是敢想敢做,并能迅速行动。自从有了“创业会”的想法后,在半年的时间里,她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实现这个想法上。首先,她向她的大学生朋友们提前透露了想法,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做事前宣传,为以后积累人脉;同时,她广为收集各类比较成功的公司老板们的名片,并通过各种渠道与一些知名的“创业专家”建立联系。在此期间,她仍旧在原来的商铺上班。

 2004年10月,邵晓茜长期准备的“创业会”终于开张了,经营场所选在五山的一个小区的一栋住宅楼中。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厅尤其大,月租2600元;屋里有一套19寸显示屏的二手电脑,包括一对不错的音箱,总价才4000元;有一台DV;一个冰柜和一个玻璃橱柜,里面是各种小吃和包装食品。三个房间,第一个房间邵晓茜自己住;她在第二个房间里面摆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个书柜,书柜里摆放着她长期积累和新购买的各种励志、创业、商战类书籍,相当于一个小型阅览室;第三个房间里摆放一张精致的桌子和几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套潮汕地区的功夫茶茶具,相当于一个茶室,可以供几个人在这里做深入交流和讨论;客厅则是集体讨论和讲课的场所,一部显眼的空调、一张很小的讲桌和一些可自由移动的椅子,必要的时候客厅中可以摆放近30张椅子。

2004年11月一个周末的晚上,经过邵晓茜的努力和大学生朋友们的帮忙,第一次“创业会”举行了,有20多个大学在校生参加。这是一次主题演讲会,演讲嘉宾是邵晓茜打工时的电脑城商铺老板。虽然这个老板不是什么有名的成功人士,但也有几百万身价。邵晓茜认为,这样白手起家的老板最适合给在校大学生讲经验,而且这个老板的商铺离学校不远,老板所讲的经历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有收获。

果然,老板的演讲让未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收益匪浅。演讲结束后,在场的人从大学生创业做什么项目好、如何筹集资金、到最容易导致失败的错误行为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邵晓茜的收费方法是每个来听课、参加讨论的人收费10元。这个晚上,老板讲课是免费的,她收“人头费”200元,卖饮料、资料等赚了100多元,净收入300多元。

有了第一次“创业会”的经验后,邵晓茜决定一周举行6次“创业会”。她将创业会分为三种类型。2次是针对在校生的“创业主题演讲讨论会”;2次是针对已毕业学生的“创业主题演讲讨论会”;还有2次则没有演讲,是“创业交友会”,校内外的人士都可以参加,仍以创业为主题,但目的是交友,给大家一个寻找志同道合者的机会。

同时,她改变了收费方法。针对在校生的“创业主题演讲讨论会”,收费不变;针对已毕业学生的“创业主题演讲讨论会”,每人收听课费30元;“创业交友会”,对在校学生免“人头费”,只收饮料等费用,对社会人士则收20元“门票”费。

通过这样的改变后,邵晓茜每月的毛收入达到了八九千元。除去房租、付给演讲人的酬金等成本后,每月有了三四千元的盈余,超过了她打工时的收入。

随着经营状况的稳定和收入的增加,邵晓茜开始象征性地给为她招徕客源的大学生付报酬。

“创业会”前景不错

2006年4月,在一个大学生朋友的引荐下,邵晓茜与某大学管理系的学生会达成了合作协议。邵晓茜出资,学生会出力,共同举办“创业会”,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为“创业会”出力的大学生们也都有一定的报酬。相应的,邵晓茜将活动地点改到了大学校园里的一个会议室,以“创业会俱乐部”的名义进行活动。这样一来,租金更低了,而效果却更好了。

按照这样的模式,在一年的时间里,邵晓茜与多所院校、多个系的学生会达成了合作意向,分别以“创业会俱乐部”、“互助创业会”、“创业交友会”、“创业会”等名义进行活动。而根据不同的合作模式,“创业会”针对不同的群体,又先后推出了“会员制”、“月票制”、“股东制”等不同的运作制度。

到了2007年5月,邵晓茜的活动范围早就超出了五山、岗顶一带,她已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大学城区域的业务上。如今,邵晓茜同时运作十多个不同名义的“创业会”,并以勤工俭学的名义,聘请数十名大学在校生,月收入超过3万元。

在谈到“创业会”的实际效果时,邵晓茜说此前参加过创业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已有近百人开始了创业,成功的比例还挺高。她已经聘请了好几个以前参加过创业会的成功者,作为创业会的特约演讲人。

在谈到“创业会”的未来时,邵晓茜说她最大的希望是将“创业会”发展成一个生产老板的地方,不仅是交流和探讨,还可以提供创业项目,甚至可以为创业的人提供风险资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