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城两区” 架构新济南

renwu 2010-12-10 18:11:03 王沫楠 总第023期 放大 缩小

济南,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内涵,也有着太多的期待,太多的憧憬。在神州大地处处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时尚与传统激烈碰撞,流行与经典同台对决,经济与文化相互角力,东西方价值观念彼此渗透···如何在这趟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上奋起腾飞,如何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如何利用济南的历史服务于现代,如何完成从历史文化名城向历史文化经济名城的过渡?济南,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个问题。

一个准确的发展定位往往能让一个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确立了“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思路和“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发展战略后,东西部新城区(即两区)的建设发展和中部老城区(即一城)的整治保护成为了济南发展的核心内容。

Image

 

东部城区—— 新经济开拓发展空间 城市新都心冉冉升起

都心是城市财富的聚集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而新都心则是城市未来的核心,是城市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因此无论是投资产业还是投资生活,新都心理应成为首选。

在济南东拓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很快延伸到规划建设中的高新区,这似乎是巧合,其实是必然。济南北部是天堑黄河,南部是受保护的自然景观区,西部经济发展有待时日,而济南东部在高新区十几年的发展基础上,交通网络成熟,环境优美,经济基础雄厚,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因此贯彻“中疏”,在济南老城区卸载重任的时候,建设济南新的城市中心,东部就自然成为首选之地。而由于贤文快速路的打通,正在建设中的奥体中心和江北最大的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也连成了一片。拉动济南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奥体经济和会展经济“碰撞”后产生了巨大能量,很快,围绕着这两大中心,连接日渐发展成熟的高新区以及新规划的贤文片区,一个具有浓郁现代化色彩、集会展、体育、商务、休闲、购物、娱乐和居住于一体的济南新的城市中心新都心,跃然而出。

奥体中心撬动东部新都心发展

体育盛会的举办对于城市建设的催化作用的例子国内外比比皆是,在活动场馆的周边,都无一例外地会崛起一个功能完善、适合人们工作与生活、富有活力的新兴区域。在北京由于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一夜之间还是一片农田的城乡结合处以体育场馆为中心,崛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也就是今天的亚运村。举办六运会前,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周围还是一片菜地,如今已变成了繁华闹市区,成为大广州无可争议的中央商务区。据说,举办一次全运会,可以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10年。体育盛会能最快速度地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给城市带来强大的聚集效应,增强城市的辐射力。

南京因举办十运会而使城市面貌大大改善,这个过程全国人民都看在眼里。为了这次盛会的成功举办,江苏省在3年时间共投资人民币1100亿元,除了用于运动场馆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外,还用于修建地铁、治理秦淮河等,城市面貌、道路交通都有了很大变化。为了办好“十一运”,山东省承诺对此次盛会的投入,将会超过江苏省对“十运会”的投入。这对于“十一运”的承办者济南市,对于济南城市建设的发展来说都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作为承办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主场地,济南奥体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奥体中心的建设将于今年内全部完工。这座占地面积达81公顷的巨型项目,将会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

奥体中心坐落于济南东部燕山新区内的龙洞地区,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西场区可容纳6万人的主体育场,东场区1万人的体育馆,各4千人的游泳馆、网球馆等,还包括5万5千平方米的中心区平台及其他设施。在建筑形态上,设计者们发挥出了最大的创意,对两个场区分别以济南的市树市花为主题加以构思。在以柳树为主题的西区主体育场,垂柳柔美飘逸的形态固化为建筑语言,作为结构单元的“柳叶”成组序列布置,韵律中富有变化。东区的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则以荷花为主题,由下向上形成花瓣状层叠的机理,隐喻荷花自下向上的生长趋势,整个奥体中心形成一种“东荷西柳”的建筑景观。

在整个建筑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中心区平台,在赛时平台下是新闻中心,而赛后它将会成为良好的商业运营空间。在建设初期,设计者们就考虑到奥体中心不仅要充分满足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世界单项比赛的要求;还要兼顾赛后运营的灵活性,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各种展览、商业服务等功能,成为文化活动、群众健身及休闲娱乐的基地;满足这两项的同时,通过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实现体育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在奥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竞技体育、群众健身、休闲娱乐、餐饮、商业购物集议题的综合建筑群的要求,设计者大量运用了现代科技,以将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奥体中心为目标,并成为济南市的新一代标志性建筑,以及东部燕山新区内的商业娱乐综合体,发挥和展示奥体中心的多功能、综合性作用。

有人形容奥体中心为“撬动城市升级换代的超级杠杆”,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一个能够给济南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能量的奥体时代的到来。

会展业架起新都心的经济支点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会议、商品展示、展览等活动来求得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会展经济能为举办地的经济发展注入相当的活力。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先生曾说过:“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可见会展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近年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会展经济在济南日趋活跃,并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观收入,还能创造不可忽视的周边相关收入,比如为满足参展商、观展者需求应运而生的酒店、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配套,对房地产业、旅游业等都是一个很大的带动。昆明为了举办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投资了216亿多元,建成了218公顷的场馆群等设施,使昆明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 这一点,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的过程中也可见一斑。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作为江北最大的会展中心,在2005年成功举办“天下第一会”中国糖酒会之后,使得济南的会展业在国内崭露头角。仅在糖酒会期间,就有15万人莅临济南,巨大的人流为济南的住宿、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娱乐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随着济南城市的东拓,越来越多的展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展业对新都心乃至济南的经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带动越来越明显,比如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周边房地产蓬勃发展,房价一路飙涨,而为了配合展览兴建的酒店式公寓不久也即将面世。

从近几年的经验看,济南完全有能力承办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展交会,如何推动会展业大步走向规范化、立体化、国际化,使会展真正成为提升盛会城市形象、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力的重要产业载体,济南正在这条通往“会展之都”的大路上疾步前进。

西部城区—— 大学城决定立区核心 科教理念引领新文化、新生活

相较于东部城区的日新月异吸引眼球,西部似乎安静沉稳得多,然而对于一个以高校科技园为核心,教育研究唱主角的城区来说,恰恰是这份安静沉稳,才体现出了准确的定位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西部新城区的建设不但背负着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繁荣的使命,还是提升老区服务功能的关键,而这一切,都对提高济南的综合竞争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西部新城区作为引领济南主城“西进”,承接市区高等院校转移扩张的一个新区,具有生态、旅游、高教、科研、新城功能的特点,其规划建设涵盖了集约用地、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就地孵化、绿色环保等理念,并把搭建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新平台与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折射出城区建设的全新理念。其规划目标是:全省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生态化、信息化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长远要求、国内一流的高校科技园,并在各个环节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力求建成“校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新型城区。

在已经有十所高校入驻西部新城区的今天,高教功能在这个区域已初具规模。高教区形成后,周围区域可依托高校人才、科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高校科技园成为高校技术研发、生产、输出基地。

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位于山东济南的西南部,是省城“东拓西进、两冀展开”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就地孵化、绿色环保等理念,旨在把搭建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新平台,与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城市最高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商业价值,进而成为跃升国际的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规划面积43.1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可入驻12所高校,容纳24万在校生,规划建设各类建筑物180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0亿元。除了水、电、气、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外,还同步配套建设有教职工住宅、商业、娱乐、文化体育、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园区完成了1800万平方米的道路、公园和山体绿化,并综合整治了北大沙河及景观湖。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40万人口,具有高教、科研、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五区合一”功能的城市新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园区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共计十所高校进驻园区。

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的序幕已拉开。以高校学生入住为人口导入的目标已顺利实现。现阶段,大学园将挟带交通、硬件、环境、人文、科技、旅游、财富等七大优势,以聚集人气为目标,以加快人口导入为主线,发挥园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优势,全力推进园区建设。通过高点定位,精心策划,打造工作平台和居住环境,吸引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到新区来工作和生活,协助高校完成建设任务,提升土地价值,打造山东的智慧之城、科技之城、生态之城、财富之城和旅游之城,建设成济南市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并在科技研发区和孵化创业基地、会议会展中心、文化产业创意园等众多项目上进行有计划的开发。

在济南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国内外现有大学城的成功经验,它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利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体现了“政府主导,集中规划,集约建设”和社会化、集约化管理的优势,有利于发挥知识和资源的集聚效应,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很有好处。济南大学城本身处在一个高起点上,在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入住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为主的文化经济;再借助众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也许在不久以后,我们就将目睹一个一流的大学城在这里诞生。

中部主城区—— 围绕“泉”字做文章 确立不可撼动的城市根基

如果我们把济南的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分别比作新济南的心脏和大脑,那么,位于济南中部的主城区就可以毫无疑问的被称为济南的灵魂了。无论是济南的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思路,还是未来几年济南的发展战略 ,“老城提升”和“中疏”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是牵引全济南乃至全省全国目光的焦点问题。

与其它两个区的一心一意大搞发展不同,主城区是济南历史文化的命脉,这里的一泉一湖,一街一巷无不见证着济南几千年的发展,因此,对于主城区的任何一点规划,一点改变,都必须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的。然而济南并没有让人失望,在接过了“老城改造”这个烫手山芋后,决策层毅然提出了以整治保护为主的“中疏”指导思想。另外在加强古城区和商埠区保护的同时,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发展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周边产业;并特别提出搬迁污染企业,注意保护和继承以千佛山、大明湖、四大泉群和古城区及黄河为主体的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其中心功能和景观环境。

济南自然风光秀丽,自古素有“泉城”、“泉都”之美称。泉水与千佛山、大明湖、老城共同形成了山、泉、湖、河、城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绮丽的泉水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留下了大量的赞美泉水的诗文。

老城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舒适的生活环境。长期以来形成了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老城区的居民至今依然保持着泉边汲水、洗菜、棒槌洗衣的百姓生活,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的民间工艺等赋予了老城区更多的泉韵和市井风情。

然而老城区居民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住房质量差、基础设施陈旧、院内随意搭建建筑等,破坏了民居院落的传统风貌与整体风格;居民结构的变化引发原有的社会生活结构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了老城区在完整意义上的生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高层建筑的建设使传统建筑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处于城市中心的传统街区已成为房地产开发部门追逐土地绩差效益的场所;泉城路两旁的高层建筑,老城区内部的一些单元式宿舍楼都极大的破坏了老城区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面对这些问题,济南市相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例如以“修旧如旧”为宗旨,全面真实的对老城区古建筑和街巷进行整修;加强对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维护与合理改造;对于新建建筑加以限制和指导,保持整体风貌的协调一致。

老城区独有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赋予了它既厚重质朴又明快灵秀的双重特征,可以这样说,是老城区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信息和传统风貌。

而对于保护另一样城市文化的载体泉水,济南也一刻没有放松。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就编制了济南市名泉保护规划,对王府池至曲水亭一带的泉、溪、河、渠进行综合改造,联合有关部门拆除违章和有碍观瞻的建筑,保护维修曲水亭等历史文化遗迹,营造泉水景观,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特色。对于原有的侵泉建筑,也将全力拆除,尽量修复泉水原貌,改造泉溪渠畔民居,增进居民和游客亲泉近水的感受,通过悬挑、开门、开窗等形式使名泉和民居紧密结合,体现泉城民居的特色。有选择性地迁移住户,对迁移后的房屋,结合泉水进行改造。保留原有泉渠,变暗渠为明渠,形成泉、池枝干相通、水陆萦绕的景观。

不仅如此,济南还将泉城中央游憩区确定为“济南市旅游中心”子系统之一,其主要景区(点)包括趵突泉、大明湖、芙蓉街历史街区、泉城路、泉城广场、环城公园等。“老街巷,古泉游”作为泉水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加强与周围四大泉群、大明湖、环城公园、泉城广场的联合,依托它们良好的知名度,成熟的旅游产品,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以此来带动老城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济南的城市沿革发展、历史事件、文化蕴含、民风民俗,无不与泉水有着密切联系。老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泉水风貌,淳朴的市井风情,三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泉水文化”的底蕴。济南因泉水的滋润而更加鲜活,泉水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济南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如今,济南上下已经一致认识到,要做足“泉”文章,就必须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从城市建设、经济、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到企事业单位的名优产品,都要围绕“泉水”做文章,如同杭州打造“西湖”品牌一样,打造济南自己的“泉水”品牌,使泉水更好地为济南市的对外开放、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