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

liaowangzhisheng 2010-12-10 18:11:03 吕亚兵 总第021期 放大 缩小

2003年10月8日,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建议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建议,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

自2004年11月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连续取得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双丰收。其中,2006年10月31日-11月3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更是硕果累累,单对东盟投资合作项目就达40多个,涉及总投资25.6亿美元。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然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切实推动了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各领域的合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新乐章。

朱槿花开迎宾朋 绿城放歌结硕果

2006年11月的南宁虽酷暑渐褪,天气转凉,大街小巷仍绿树成荫,桥头路尾朱槿遍开,清风徐来,花瓣翩翩飞舞,一片南国秋高气爽之相。就在这么一个风和日丽的时节,南宁迎来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的召开。这是一个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盛会,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首脑都出席了盛会;10月31日-11月3日,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于此如期举行。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中方主任、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主持开幕仪式。

薄熙来在开幕式上指出,3年前,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的领导人共同决定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3年来,11国同舟共济,博览会越办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多。

Image

而为时4天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果然不负众望,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据悉首届博览会贸易成交10.8亿美元,国际合作项目签约49.7亿美元,第二届博览会贸易成交11.5亿美元,国际合作项目签约52.9亿美元,第三届博览会贸易成交额比上届增长10.2%,国际合作项目签约比第二届增长10.5%,极大地促进了双边经济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随着博览会经贸合作成果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的企业和人民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双方在各领域实质性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第三届博览会提高了东盟国家展位的比重,优先为参展的东盟国家企业和项目开展经贸配对,双方的互利共赢不断深化,东盟企业贸易成交比上届提高20.6%。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一直期待的中国投资热潮亦在本届博览会上汹涌而至,共签订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项目40个,总投资25.6亿美元,成为第三届博览会的最大亮点。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陆兵在博览会开幕式致辞中所阐述的“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与东盟搭建了全面合作的大平台,互利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年年有进步、岁岁呈辉煌”。

同时,第三届博览会加强了与东盟十国共办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共办目标。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分别邀请东盟10国的29家主要商协会和国家工商会作为协办单位,形成了广泛参与,共办共赢的合作机制。第三届博览会还首次为东盟采购商举办了6场国别和行业的商品采购洽谈会,为东盟国家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务实有效的配对服务。根据博览会的商品贸易专题设置和双方优先合作领域,举办了中国东盟电力物资采购说明会暨中国电力行业四新产品说明会、国际汽车及零部件发展论坛等专场活动,吸引了东盟以及国内客商近9000人参与,为企业提供了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寻求合作的平台,提高了贸易配对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东盟10国首脑一起莅临博览会,反映11国的共同需求和利益,扩大了博览会的影响,实现11国共赢。这对于深化双边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Image

此前一直有专业人士担心,由于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参展能力有限,购买能力更是不足,如果在组展上不能实现商品配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演变成中国国内展会的可能。而历届博览会的累累硕果则切实宣布了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疑虑。

相比国内同类博览会而言,中国东盟博览会无论规模还是成绩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2004年11月3日11月6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一炮走红,取得不俗的成绩。在招商招展上,博览会实现了“三超”,即境内外报名参展企业达到2506家,超过原定计划;申报展位4423个,超出现有展位一倍多;东盟10国及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使用展位757个,占参展位总数的42.9%;共有500多家企业参展,占参展企业总数的33.2%,超出预期目标。国内外参展商、采购商18000余人,超过国内一般展会水平。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也参加了展出。整个博览会期间接待的国内外观众达30多万人次。 累计商品贸易交易总额达10.84亿美元;签订涉外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49.68亿美元;签订国内合作项目102个,总投资额485.4亿元。创下了首战大捷的辉煌战果。博览会通过产品展示、经贸洽谈、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自由贸易区的交流合作创建了一座魅力无限的理想的平台。

2005年10月19日22日,第二届博览会再度火爆:由于参展激增,博览会展厅由第一届9个增加至15个,展位由2500个增至3500个。前来参加博览会和峰会的国内外嘉宾和客商超过2万人,国内外观众突破50万人次。累计交易总额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6%。博览会扩大了中国和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的影响力,初步体现10加1大于11的效应。

通过三届的努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东盟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跳板”,为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初步实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于2005年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提出的殷切期望:“要不断地提升层次,提高水平,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好。”事实证明,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其影响力日益强大。

博览会喜结良缘 自由区初具规模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日趋成熟,其所形成的品牌效应及经济效益也更加明显地昭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发展的日臻成熟。从以往的三届博览会来看,越来越多东盟企业通过这个平台知道中国,了解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博览会上与国外企业喜结良缘,走出国门,拥抱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顺利开启。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组织进行正式接触。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1994年7月,中国作为东盟磋商伙伴参加了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提出中国对亚太安全合作问题的五项原则。1995年4月,中国与东盟高级官员(副外长级)首次磋商会在杭州举行;1996年7月,在第29届东盟常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东盟常委会一致同意将中国由过去的东盟磋商伙伴国升格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年2月,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7年12月,在东盟成立30周年举行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次邀请中国、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出席。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东盟-中国首脑首次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

Image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2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建议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议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

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2007年1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东盟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及第二届东亚峰会系列峰会,并对菲律宾进行正式访问。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 根据该协议规定,中国将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这份协议将在今年7月份起开始实施。

据悉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2007年10月20日2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届时各国宾朋亦将再次汇集于此,共商国事,经略财富。可以预见,第四界中国东盟博览会必将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1月14日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后表示,这是双边经贸合作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基础。

双边在协议上达成的共识,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无一不彰显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单规模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涵盖18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就其经济发展特点来看,外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30年里,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目前的贸易关系受到了双方经济增长和中国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双方贸易额都有大幅提高,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经济关系整体上有了相当的增长。中国东盟的贸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东盟的贸易额达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到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东盟连续12年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2004年在中国前20大贸易伙伴中,东盟国家占5席:新加坡第七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第八大贸易伙伴; 泰国第十三大贸易伙伴; 印度尼西亚第十七大贸易伙伴; 菲律宾第十八大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双边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得作用。随着这几年中国出口的巨大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迅速地改变。就其意义而言,与东盟相比中国在更短的时问内完成了出口多样化。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在1980年占整个出口的47%,到2000年就占到了90%。更重要的是,1995年,例如机器设备和电力装置这样的非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逐步代替了纺织、服装和鞋类(TCF)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和出口结构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外资企业将中国作为一个产制成品的组装平台。

换而言之,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进出口产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开展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纵观中国东盟近30年的发展历程,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2000年,在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95.2亿美元,比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时翻了一番,双边经济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界为之震动。

另一方面,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双方在许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在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和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与发展合乎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双边利益,其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齐心协力共发展 内外兼修创辉煌

2005年7月1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实施,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了7000多种商品削减关税的“优惠套餐”,这被看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性阶段,而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更是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如何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入手,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东亚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但在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上起步较晚。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东亚13个国家聚集到一起,大家意识到,东亚必须要有自己的合作机制,才能共同抵御危机。在东盟的倡导下,10+3框架建立起来了。东亚自此结束了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历史,迈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10年来,在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10+3机制逐渐完善,从非正式到正式化,从经济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更重要的是,在10+3框架内,还建立了中日韩领导人三方会晤机制,从而使东亚合作形成东盟10国、东盟分别与中日韩双边(即3个10+1)、中日韩三国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整体共4种合作机制并存的格局,这对推动东亚合作非常有利。

在东亚合作中,东盟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10年来,东盟一直稳坐在驾驶席上,掌握着东亚合作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建立东亚共同体,首先是东亚经济共同体。作为第一步,是要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东亚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率先与东盟启动了双边自由贸易区进程。日本、韩国也分别与东盟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东亚合作已经开启了较好的局面。

但中日韩三国的合作,最近几年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扰。2005年10+3会议期间,没有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影响了东亚合作进程。2006年9月,随着日本领导人的更换,日中、日韩关系出现转机,东亚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宿务10+3会议期间,将恢复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并由温家宝总理主持,三国领导人将就三方的投资合作等问题进行商谈。这必将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

而中国与东盟国家一直是和平共处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双方睦邻友好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日趋深化,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老挝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这一指导中国与东盟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双方应相互尊重而不是彼此对立,相互信任而不是彼此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立足共赢而不是此兴彼衰,这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近,胡锦涛主席出访东盟三国时也表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推动与东盟各国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并表示相信完全有信心在2010年前实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表明,中国与东盟的联系不断紧密,中国东盟博览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十分有利。

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提前一年实现了双方领导人提出的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东盟已连续12年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2005年第一季度,双方贸易额达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东盟已跃升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正如《朝鲜日报》引述第十二届东盟峰会东道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话说:“我们很荣幸身边有中国这位老大哥。”

因此,中国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抓住机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经济建设,勇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在促进亚洲一体化,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