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城市文化与城市阅读

tupian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程亚男 总第020期 放大 缩小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阅读城市是一个边走边读的过程。读她的建筑、读那些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读奔走的行人……而城市之所以形成并不断生长,应该是蕴藏于城市深处的文化,犹如文艺复兴之于佛罗伦萨。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古城,深圳的确太年轻,她没有太多的古代遗址,也没有太多的地方古籍,为此,深圳在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确立“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具体目标。几年来,围绕着“两城一都”的建设,深圳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文化深圳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读书月:城市阅读的全民行动

2006年11月刚刚结束的深圳第七届读书月活动把深圳的全民读书活动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一个多月来,深圳人每天都在过着文化的狂欢节,全城上下、各行各业、大街小巷,都在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参与人数从第一届的170万人次发展到第七届的700万人次,活动数量也从第一届的50多项增加到第七届的300多项。启动了“图书漂流活动”,7000册书籍“放漂”到全市60个漂流站;建设覆盖了每一个社区的图书馆;贴近市民百姓的“深圳读书论坛”、“书香家庭评比”、“深圳社科普及周”,以及以“鉴赏·品位”为主题的“市民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延续数届的知名品牌活动已逐渐成为市民每年必不可少的精神会餐。读书,已经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圳,也因为读书月树立了自己全新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昔日人们眼中的“文化沙漠”也因此春意盎然。如果说建设“两城一都”是深圳人共同书写的一本大书,那么,始于2000年每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就是该书的第一乐章。

读书月创办的“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媒体支持,企业承办”的“深圳模式”,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阅读的特点。700万人次参与的第七届读书月活动,充分表现了深圳人参与读书活动日益增长的热情;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的第一天,创下了进馆人次达2万的历史新高;深圳中心书城开业,为深圳再添一个文化地标,并首设了24小时书店;深圳书城罗湖城、南山城、中心城在当年11月8日至12日举行图书、音像、文具、软件等全场八五折优惠,读者蜂拥而至。三大书城短短5天之内营业额突破800万元,比平日增长30%;共接待读者38万人次,比平日增长20%。正如清史专家阎崇年所说,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多是传统的积淀,而深圳的文化是热烈的,从未见到哪个城市的市民这么如饥似渴地读书。

就读书月活动的广度与深化而言,这一活动的实质就是城市阅读的一次全民行动。

城市阅读:铸造一座城市的精神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如同人的生命一般,不仅要关心饮食起居、生活条件,还要关照其文化素质、生命安全及心灵的健康。城市亦是如此。

Image

文化的终极意义是立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材,从蔡元培、李大钊到毛泽东,从梁启超、鲁迅、陈垣到蔡尚思,他们或为建设图书馆奔走呼号,或在图书馆“竭泽而渔”,遍读史书。孔子、孟子、陶渊明、杜甫、陆游、梁实秋、林语堂等都曾以“读书乐”为主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尊书爱书、读书藏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正是基于中华民族的这一美德,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今天,深圳举办读书月活动就是为了创造人人有书看、人人爱读书的城市氛围,以确立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创造城市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当城市的开发越来越一模一样时,深圳的这种具有个性特点的战略选择,就更是难能可贵。

中华文明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宝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我们应该有比前人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尤其是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和形形色色的“异文化”,以及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包括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的城市就应该成为积聚这种精神的空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的共同理念,构建支持城市发展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城市的阅读史,则反映出城市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历史。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指导,全社会各行各业倾力打造的读书月活动,就是创造城市阅读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活动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一个民族积极进步的希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希望所在。所以说,读书学习也是一座城市的生存之本。早在3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叫《学会生存》,提出“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型社会”的预言。1995年,该组织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推出一份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学习对于市民来说,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对于城市而言,是保持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关键。

“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城市催生文化,文化滋养城市,这种良性的生态圈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

全民阅读:一项长期的城市文化工程

在第七届读书月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由《南方都市报》联合奥一网的一项深圳人阅读情况调查却显示,2万多人次投票,逾六成受调查者称“一年多来未认真读完一本书”,“太忙”成为不读书的第一理由。同样,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期间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识字的成人群体中,2005年有51.3%的人连一本书都没有读过,这一比例首次超过半数;而且,中国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时,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又有资料表明,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

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电视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主流的今天,十余个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却相继被取消。如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等。

读书人越来越少的现象,使我们既无颜面对酷爱读书和藏书的古人,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2004年12月,只有24万人口的冰岛就销售了40万册书,平均每个人在一个月里买了近2本书,创世界最高纪录。每年的12月,冰岛都会出现购买书籍的高潮,圣诞节前夕书店的生意最好,这在冰岛已成为惯例。犹太人每人每年读书64本,美国人正在争取达到年人均读书50本,法国年人均读书11本,新加坡为8.3本,日本为18本,中国为4.5本。要缩短这个差距,需要把读书作为大事继续抓下去。

中宣部等11个部门针对中国国民阅读率下降的情况,专门联合发文,倡导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终身学习。于第七届读书月中举办的“深圳读书文化研讨会”在总结深圳读书月的经验、交流各地开展读书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扭转全民阅读率下滑的办法,并通过了《关于倡导“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为此,我们可以期待全民阅读会有一个新的起始点。时代的改变,是从阅读的改变开始的。书籍从甲骨、竹简、纸本到网络的进程,本身就在形成我们的时代。波普尔说,知识文明,或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文明,“它的传统和它的本源,它的严格性和它的理智责任感,它的空前想象力和它的创造力,它对自由的理解和对自由的关注——这一切都以我们对书籍的热爱为基础,愿时尚、传媒和电脑永远不会破坏或者松弛个人对书籍的这种亲切的依恋!”正如有了电话,我们不能放弃书信;有了电视,我们不拒绝电影;有了网络,也不应该排斥书籍。现代的读书生活应该是读书上网两相宜。

当然,要把深圳打造成为因为读书而受人尊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营造与拓展阅读的空间。建设图书馆之城就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为广泛与方便的读书空间。目前,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遍布全城的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也基本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预期目标,各级图书馆在营造书香鹏城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知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进入了千家万户。为此,我们有理由对深圳的文化和未来的图书馆事业憧憬无限,也有理由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华裔旅美文学家、翻译家柳无忌先生在其《梦里简书香》一文中曾深情地表示:“我特别爱好书香这个形容词,它与铜臭作一强烈的对照……书香社会也并非是渺茫的、凭空的构想,它有实现的可能。”并进一步指出:“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内,有所谓的书香世家。在现今这个新时代,我们企盼能有无数的书香家庭、读书社团、清茶书铺,以及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理想的、却并非不能实现的书香社会。”

随着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深入,柳无忌先生所憧憬的书香社会已在逐步形成。读书已日益进入深圳市民的生活,阅读已成为深圳的一道文化景观,彰显着深圳特有的文化品格。诚如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指出的那样,“一个城市被人尊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为富裕,有的因为古老,有的因为时尚,有的因为出了名人,深圳应当成为因读书而被人尊重的城市。”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之城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深圳人将会享有越来越好的读书环境,深圳也一定能建成书香浓郁、读书蔚然成风的学习型社会。一个爱读书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有着不竭发展动力的城市。

程亚男简介:研究员,深圳市图书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图书馆之城规划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历任湖南省图书馆副馆长、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馆长。

出版图书馆专著多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主持与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国家“八五”社科项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湖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曾国藩全集·奏稿》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