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何青贤和她的小戏班

kejiaoshequ 2010-12-10 18:11:03 胡焕之 总第020期 放大 缩小

何青贤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她自幼酷爱艺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当一名演员是她美好的愿望。那时,大人的嘴里哼的、收音机里播放的都是样板戏。那婉转动听的京腔,常常让何青贤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上几句。在上个世纪的那个年代,8个样板戏的普及,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1967年,机会终于来了——云南省戏校招生,何青贤以一曲现代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打动了在场的主考老师,何青贤全票通过录取,从此实现了何青贤的戏剧人生之梦。

走进云南省戏校,何青贤如鱼得水,她学戏很努力,练功能吃苦。特别是在戏剧行当里,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手、眼、身、法、步的程式都必须刻苦练习,精益求精。而“唱”放在首位,可见“唱”在戏剧行当里是多么的重要。何青贤坚持每天早上练嗓,走到哪,唱到哪,几近旁若无人,几十年如一日。

何青贤成名较早。1972年,她在云南省戏校读书期间,就以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和在京剧《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吴清华而名噪春城。

6年的戏校学习生活,何青贤驰骋在戏剧表演的知识海洋里,吸取着戏剧表演知识的营养。1973年,何青贤作为高材生分配到了昆明京剧团并担任主要演员。她在现代京剧《 杜鹃山》中饰柯湘、在《磐石湾》中饰巧蓬、在《苗岭风雷》中饰腊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何青贤得到了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老师手把手地传授京剧表演知识。何青贤在京剧《红灯照》中同时饰演田小燕和林黑娘两个主角。由于何青贤出色的演出,她获得了昆明市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并出席了云南省团代会。这一年,何青贤才18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寒来。

Image

成名后的何青贤,继续在戏剧舞台上攀登。1981年,何青贤拜在张君秋先生的弟子王蕴芳门下学张派戏,迅速地掌握了宽、厚、甜、亮的嗓音发声方法。为拓宽戏路,1982年,她又刻意拜荀派名旦吴韵芳学演了《红娘》、《玉堂春》等一批传统京剧。同年,何青贤主演的《玉堂春》一举夺得河南省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的桂冠。

1983年,何青贤拜荀派艺术传人孙毓敏为师(孙现为北京戏曲学院院长),成了孙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弟子。何青贤主演的《红娘》,是荀派的标志性作品。她表演的红娘,其典型的快步曲线上场、斜向亮相、大闪腰、双抓袖、抖袖、水袖花,都演得惟妙惟俏,楚楚动人。她演唱的红娘,更是流畅自如,尽情挥洒,有如鸟儿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又如鱼儿在海里遨游自如,将一个突破封建桎梏、热心助人、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

何青贤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国家一级京剧演员,一个传播美的使者,何青贤已经无数次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舞台人物形象,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厚积薄发、从艺30多年的何青贤在京剧艺术领域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路漫漫其修远兮。京剧艺术是需要积累、需要积淀的。何青贤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何青贤受荀派名剧《霍小玉》“盟诗作画”演出中当场绘画题诗的启发,萌生了一边表演京剧、一边绘画的舞台表演新思路。于是,何青贤先后拜被誉为“梅花王”的国画大师郭小林,湖北著名国画家郭方颐、杨随震等名师为师,专研中国画画“梅”的技巧。随后,何青贤最先搬上舞台的便是诗、歌、戏、画合为一体的《红梅赞》。歌落画毕,一副精美的写意梅花画展现在戏剧舞台上。演出成功,一炮打响,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该节目常演不衰,在江苏、南京、海南、北京、天津、深圳等地演出均受到喝彩。时至今日,该节目仍是何青贤为之得意的保留之作。

随着演出市场的变化,何青贤又创作出一批新作品、新段子。从不同词曲及舞台的需要出发,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先后将荷花、牡丹、竹、兔等中国画搬上了舞台。

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何青贤创作演出了《富贵颂神州》(边唱边画牡丹);澳门回归,何青贤又创作演出了《澳岛抒怀》(边演边唱边画荷花)和《兔年吉祥》(边唱边画兔子)。何青贤将这些新段子配之新画作,以戏当歌,以画相辅,形成了“戏伴画”的创新系列节目,使传统京剧的程式与中国画相得益彰,其舞台表演形式效果极佳,深得广大观众的认可。我们不妨从何青贤的一系列艺术成果去领略和感悟她的部分艺术成就。

论文《没有科学发声的方法,好嗓子也会唱坏》在中国戏曲声乐研究报上发表;

个人演唱专辑《梨园新秀誉沙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以京剧《红娘》、《起解》参加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率徒专场演出;

自创节目融歌、戏、绘画为一体的《红梅赞》参加湖北名家演唱会;

编著了近2万字的《中国京剧艺术讲座》音乐校本教材;

《何青贤荀派唱腔卡拉OK精选》VCD,由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外,还撰写了《浅谈京剧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构建优势及功能特征》等论文。

何青贤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面对鲜花和掌声,她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她忘不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练功岁月,也忘不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至理名言,更忘不了关肃霜、王蕴芳、吴韵芳、孙毓敏等一大批恩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教诲。这一切,都在何青贤的心里交融、混合、酝酿和发酵。这些年来,何青贤用多年积累的京剧表演知识去诠释,去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的舞台形象。在京剧艺术的天地里,她正驰骋在京剧艺术教育这一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宏伟事业中……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002年8月,何青贤随团来深圳参加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深圳市东湖中学要开展特色素质教育,普及京剧知识,急需一名京剧辅导老师。后经人推荐,她来到了深圳市东湖中学,被特聘为该校艺术导师。

深圳市东湖中学,是罗湖区一所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该校从2000年8月创建至今,短短的7年时间,在彭彪校长的带领下,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建校方针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当何青贤第一次走进深圳市东湖中学时,她惊喜地发现这所环境优美的学校,艺术氛围很浓,墙壁上挂了不少京剧脸谱和人物画像。何青贤此时倍感亲切,仿佛走进了一所戏校。的确,该校以弘扬民族艺术为切入口,实施特色素质教育,普及京剧知识,对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开了一个好头。特别是将京剧艺术普及到校园,深圳市东湖中学在深圳乃至广东教育系统都是最早的。

何青贤来到东湖中学后,彭彪校长非常重视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到来,亲自主持会议,向何青贤介绍了该校实施特色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构思,还将该校的音美组的几位老师作了一一的介绍,并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了该校京剧课题组。

这一切,深深感动着何青贤。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一所普通的中学能对京剧如此厚爱,并能将民族艺术融入到特色素质教育之中去,真是难能可贵。

何青贤庆幸自己找到了东湖中学这么好的一个传播京剧知识的平台,更值得庆幸的是,东湖中学有以彭彪校长为班长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和爱岗敬业、治学严谨、乐于奉献、团结和谐的音美团队。于是,何青贤在东湖中学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她的京剧艺术教育事业。

2002年,深圳市东湖中学开始组建京剧社。起初,由于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京剧,就更不知道京剧艺术为何在中国戏曲舞台历史上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3个学生报了名。根据这一情况,何青贤与音美课题组及校领导反复研究,拟定在学校开办京剧艺术知识讲座,现场演讲示范。讲座一开,学生们被何青贤的精彩演讲及京剧的服饰、脸谱、唱腔等基本知识深深地吸引了。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踊跃报名,深圳市东湖中学京剧社正式成立了。

京剧社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训练时间受限。因为这是一所普通中学,而不是专业艺术学校,实施特色素质教育是不能影响学生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的,一周最多安排两个课时(即第二课堂),而京剧是门综合艺术,其中四功五法(即唱、念、坐、打,手、眼、身、法、步)都要训练,又何况面临很多讲粤语的学生,在语言(京腔)上就是一个难度,显然每周两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何青贤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学校领导,经校领导同意,何青贤利用中午时间,把学生按照行当(在戏曲里的专业称谓)分成生、旦、净、末、丑几个专业组来分别训练,每周合练一次,半年下来已初见成效。在2002年学校新春联欢会上首次登台引起轰动,全校师生报以热烈掌声,校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何青贤在京剧进校园、实施京剧艺术教育事业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2003年,全市中小学迎来了广东省少儿花会。少儿花会是广东省教育界的一大艺术盛会。深圳市东湖中学决定选派校京剧社去参赛。此时的何青贤心里真还没底,因为学生们只学了半年,实际训练的时间累计起来还不到两个月,能否获奖她没把握,何况广东省少儿花会组委会要求节目内容要创新。

怎么办?何青贤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眼前总是浮现出学生在学戏过程中的一些情景,当时就产生了创作一台反映京剧艺术进校园及该校小戏班的风采风貌为题材的构思。于是,何青贤参与编写了《校园小戏班》的剧本。该剧反映了当前学生崇尚港台爱情歌曲,不喜欢民族艺术的一些现象,通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普及民族文化,把京剧艺术引进到校园后,改变了学生们的兴趣,最后加入到小戏班学京剧的行列。

剧本完稿后,随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排练中,何青贤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剧本在舞台上立起来。因为一台创作节目从编写本子,到搬上舞台是不容易的,这不是专业文艺团体,整个灯、服、导、效、舞台美术、音乐伴奏等一大堆问题都必须一一解决。在一所初级中学要做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各行当的事,还真不容易。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整个音美组的老师全都积极投入到参加省少儿花会的筹备工作之中。到武汉请作曲家谱曲,到戏剧服装厂订做小戏服,美术老师开始学画脸谱……一时间临时组成了小剧团。由于该剧融汇了古今中外各行当人物,仅传统京剧各行人物的化妆,就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程。尤其是制作古装的大头极为复杂,从材料上一副“头面”(装饰品)就要几千元。该剧一共有5个小花旦角色,就要5副“头面”,还有假发的配置加“包头”。就是专业化妆师给一名演员装扮至少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按常规无论从经济上或时间上都是没法完成的。何青贤只好凭借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开动脑筋,想办法购买一些廉价的可替代材料,如毛线、黑纱、装璜纸、光片等材料,亲自动手缝制成假大头(即帽子),化好妆后,往头上一戴即成。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还真能以假乱真。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还节省了演出前的准备时间。

2003年7月,广东省少儿花会正式拉开了帷幄。随着优美的旋律,深圳市东湖中学的小戏班上场了,学生们纯真的歌喉、有板有眼的京剧,韵味十足。现代京剧人物李玉和、小铁梅上场了;古代俏丽的小花旦碎步上场了;诙谐的丑角小花脸武大郎,吆喝着卖烧饼啰的吆喝声上场了;孙悟空的金箍棒耍得更让人眼花缭乱;包公、关羽、刘备、曹操,这些历史人物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天道酬勤。深圳市东湖中学的小戏班首战告捷,一举夺得了本届广东少儿花会的金奖。此时此刻,何青贤的心都陶醉了,热泪模糊了她的双眼,她沉浸在喜悦与振奋的海洋里。因为这一切,无不凝结着何青贤的智慧和心血。

其实,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着一部催人泪下、充满艰辛的创业史。

深圳市东湖中学小戏班成立后,何青贤带领学生们每天坚持训练(既教文,又教武,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全方位训练)。为了给学生们示范动作,作为一个50岁年龄的女性,她不辞劳苦,跪趴在地上来回翻滚。仅此一个训练项目,就让这位年过五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要付出多少艰辛……但何青贤的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下一代中传承和普及京剧艺术知识。她忘掉了自己的年龄,苦一点、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后来,何青贤又为小戏班相继编排了《白雪公主》、《智斗》《十八棵青松》、《贵妃赏月》等节目。其中《贵妃赏月》在深圳市首届校园民艺巡礼展演中,又荣获了金奖,同时还受到联合国邀请到美国演出。2006年9月,深圳市东湖中学小戏班应邀到澳门参加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十三届世界大会闭幕式演出,深受国际友人的好评。IBBY联盟主席皮特盛赞这是美妙的艺术,美妙的演出给他们带来了美妙的夜晚。

西方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说过:“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是艺术家赋予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丰富内涵,这种形式的意味,是来自艺术家生活的底蕴。”

的确是这样,艺术是艺术家的生命意识,是选择某种载体把这种意识抽象具象的再现,艺术家们对生命的感悟,往往超越了个体本身,而是一种深邃苍茫的宇宙意识,把人类灵魂深处共同的忧患、向往和渴求精微的展示。在何青贤的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是京剧艺术,终身追求的还是京剧艺术。她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京剧艺术,而京剧艺术也慷慨地拥抱了这个不懈的追求者。在一次又一次的鲜花和掌声背后,更多的是数不尽的酸甜苦辣,然而,无怨无悔正是何青贤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心境。面对小戏班这些天真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她的思想仿佛就像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