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惊世之城”创人间奇迹

xinwendiaocha 2010-12-10 18:11:03 万祎 总第017期 放大 缩小

唐山,被誉为“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一座文化历史渊源悠久的城市,素有“京东宝地”、“冀东粮仓”的美称。然而遗憾的是,真正令她名扬世界的却是30年前那场具有毁灭性和异常惨烈的地震。今天,这个曾经被西方媒体评价为从地球上“抹掉的”城市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又奇迹般地崛起,成为中国北方经济舞台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然而这一切只用了短短的30年,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手创造了这个不朽的传奇——从一个满是废墟的疮夷之地上建成了这个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的新家园,这样的成就不得不令我们叹服。

在这些辉煌却又充满悲壮气氛的成就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唐山人民呢?唐山重建又经历了哪些历程?唐山的未来又会走向什么方向呢?——让我们走进唐山的过去,探寻这个以地震为坐标的城市,去感受那场残酷颤栗之后,唐山所经历的那些铭心刻骨的变化。

回望过去那段伤痕遍布的历史,不是为了安慰,也不单单是为了祭奠亡魂,而是要提醒我们,提醒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应该时刻牢记的历史,这场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精神价值,我们中华民族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显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厚重、博大、团结、自强不息以及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真”、“善”、“美”,这些都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永远珍惜。正是这些品质才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硬挺的脊梁,也只有屹立不倒的精神才能支撑我们更好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不该忘却的纪念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这个时刻静止在唐山人民的记忆中,犹如一道刻骨的疤痕划过他们的生命,触目惊心。就在这一天,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7.8级强烈地震,震中高达11度,百年老城瞬间被夷为平地,城市功能彻底瘫痪,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

地震造成24241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消失,4204名儿童成为孤儿——这些数字冰冷抽象,但那一个个在那场浩劫中罹难的生命就寄居在这些数字中,每一个数字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人们的记忆随着这些数字震颤,也让我们从这场深重的灾难中领受来自生命的启示。

5秒钟

“5秒钟,也就5秒钟以后,整个唐山都平了,竖着的就只有电线杆和树了。”

“5秒钟之前,唐山是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5秒钟之后,撕心裂肺的救命声开始此起彼伏,简直惨不忍睹。”——从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忆起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5秒钟,地震也就持续了5秒钟,瞬时狂风肆虐,华北大地发了疯一般的摇撼,5秒钟以后大地安静下来。整个唐山却已经是另一幅光景——烟尘密布,尸体横陈、满目疮夷、整个大地沦为一片废墟,惨烈程度无法想象。这短暂却又漫长的5秒钟宛如一道共同的疤痕,印刻在经历过这场天灾的人们的心底,隐隐作痛。

3万平方公里大地

这场大地震震级之强烈,波及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实为罕见。不仅唐山遭受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它还严重波及了唐山周边的城市,包括百余公里之外的北京和天津,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多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这场地震不容置疑的威慑力。

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47平方公里内所有的建筑物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缝,横切围墙、房屋、道路和水渠。由于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凌晨,绝大多数市民还在酣然沉睡中,很多人都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葬身砂砾碎瓦之下。这场被称为“20世纪人类10大灾难”之一的地震犹如一个暴戾的妖魔肆虐了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于震中的唐山所有建筑物荡然无存,无一幸免。

4204个孤儿

在这场惊魂摄魄的劫难之中,最受苦的恐怕要数那些正处在天真无忧童年时期的孩子了。地震造成7000多个家庭就此妻离子散,有4204个不足15岁的小孩失去父母,沦为孤儿。这场倾城之灾中,他们是最无助、最脆弱的群体。

为了让这些孤儿不至于流落街头,遭受更多的不幸,各级政府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同年的8月24日,中共石家庄市委决定创办“育红学校”,收养抚育这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600名地震孤儿先后转移到育红学校。在这些孩子中,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也不过15岁。那3个不足1周岁的女婴,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党氏三姐妹”:党育新、党育苗和党育红。在学校,这些孤儿得到了教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辛勤抚育,也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照顾,度过了他们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如今这些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由于年纪太小,有些孩子对地震的记忆并不清晰,地震经历的恐惧开始淡去,成为存留心底的一个幻影。

3817名伤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地震中幸运的从死亡的魔爪中顺利逃生,但同时他们又是伴随着不幸的——侥幸从地震的碎瓦中爬出,但身体的一部分却永远的遗留在废墟之中。在今后的人生中,不得不忍受身体残缺。然而目睹太多人的离去,对于能从死神手里活着回来,他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虽然身体受到了伤害,但却成就了一颗能不惧挫折的心。

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留下了3817名截瘫伤员。震后,国家对这些伤员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在唐山建成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截瘫专科疗养院,并在截瘫伤员中多次开展疾病普查,对常见的褥疮感染、骨质疏松及危及生命的尿毒症等进行预防和治疗。截瘫伤员也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常见病的方法和经验。在世界上通常认为,高位截瘫伤员生存极限是15年。而今,30年过去了,除自然死亡和其他疾病致死外,唐山地震截瘫伤员中有2000多人依然健在。

万众一心,八方支援

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1976年的7月29日——地震发生的第2天,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起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唐山。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规模空前的救灾行动。

解放军部队出动了近15万人,唐山民用机场一天内起降飞机高达390多次。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的2万名医务工作人员,组成近3000个医疗防疫队。为了治疗在地震中受重伤病员,共动用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共开出159个卫生专列。各级政府也积极地解决群众喝水、吃饭、穿衣的问题。由于反应及时,救护行动在最大范围内控制了灾情,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伤亡。

地震带给唐山的伤痕永远无法磨灭。每个从残瓦废砾中爬出来的人,心中都有一部由泪、血、伤痛组成的悲情家史。如果仅凭人类的一己之力,我们无法扭转天灾对我们毁灭性的打击,但只要有“人定胜天”的精神支撑,所有人团结一心,就必定能克服困难。唐山就向我们吟唱这样一曲壮丽的悲歌——在自然疯狂的暴虐面前,巨大的团结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唐山人民重新站了起来。

浴火重生30年

“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忍受着丧失家人的巨大悲痛,唐山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从刚刚成为废墟的家园中走出,就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斗争中去了,其状可歌可泣。

震后的30年,唐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没有人知道在这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泪水,又有多少次顽强的前进,多少次奋勇的拼搏……

十年疗伤重建(1976~1986)

唐山人民是异常坚强的,在重灾面前体现出了他们顽强的品质和重建家园的巨大信心。仅仅在地震发生后的10天,唐山就产出了第1车煤,第14天电厂就开始并网发电,28天后炼出了第一炉钢,仅仅2年之后的1978年,唐山的经济指标就已达到地震发生以前的最高水平。

为了尽快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唐山,国家为唐山拨款43亿元,调拨钢材50万吨,木材50万立方米,水泥250万吨,并从全国调集了3000多名专家、学者和7万建筑大军,开始了重建唐山的大会战。当时社会流行的口号就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唐山人民自己卓绝的奋斗精神,唐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举世文明的开滦煤矿在地震中损失惨重,但是“特别能战斗”的开滦矿工昼夜兼程,日夜奋战,仅仅1年时间就全面恢复了生产。每年,都有数十万的唐山人民加入到义务劳动、恢复建设的志愿生产大军中去,支持唐山的重建。

“实践证明,第一个10年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也和当时的社会体制、政府支持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唐山的今天,这一点唐山人民是牢记在心的”。作为一个生在唐山,长在唐山,亲历大地震又亲自参与唐山重新崛起过程的唐山人——唐山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辛志纯主任向我们提及那段历史,唏嘘不已。

的确,唐山的重建缔造了一个传奇。到1986年,仅仅10年的时间,唐山就已经在一片废墟之上建起了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唐山。一些外国人都惊呼:“恢复建设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办不到的。”

震后10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10年,这也是一个开拓创新的10年,唐山人民已经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

十年百业振兴(1986~1996)

到1986年,唐山的城市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重建工作的结束是唐山人民伟大的胜利,但这同时意味着唐山要掀开“发展经济”的新篇章。

1986年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全国各大城市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沿海城市开始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经济进入迅速腾飞的阶段。在经历了那场不堪回首的大地震后,满带伤痛的悲情城市唐山,在城市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的时刻,也开始逐步把目光转向经济建设,从全国迅猛的经济发展步伐中,唐山找到了向上的动力,汲取了前进的信心。

可以说,唐山的这10年中,是痛苦与希望并存的10年,过去的记忆混杂在对未来的追逐和期盼之中。一些数字真实而又详实地反映了唐山取得的成就:1988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1989年进入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1995年已经达到490亿元。是地震前的7.4倍,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唐山人卓越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认可,1990年,联合国向唐山颁发了“人居荣誉奖”,唐山成为我国在国际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对于一片疮夷之地上迅速建设起来的城市,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能建成一个花园一般的宜居城市。这个奖意味着什么,每个唐山人恐怕都深有感触。

在这10年当中,唐山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稳中求进,1986到1996年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唐山经济的助跑阶段,为之后经济的真正腾飞做着充分准备。

十年快速发展(1996~2006)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是和它所在的时代密切相连的,在刚刚过去的10年中,整个中国都在经历一个城市化、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时刻。唐山这个滨海城市,处于渤海怀抱的正中心,但多年以来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利用唐山的资源优势,也为唐山经济有一个质的飞跃,唐山政府提出要以“蓝色思路改写煤都历史”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地震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人们更多的生活在对唐山经济发展的自豪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中。

提起最近的10年,唐山发改委的辛志纯主任颇有感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身为唐山人,他深感自豪,但唐山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还要看今后,唐山发展的后劲很足,辛主任对唐山的今后有十足的信心。过去这10年唐山不仅补上了在地震中失去的时间,还跻身沿海城市的发展行列,而且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也成为了沿海发达城市之一。唐山正往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凤凰涅槃新世纪

“抚今追昔,山河巨变”——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渐渐抚平了历史带给这个城市的创伤,唐山已从地震的阵痛中成长壮大起来,犹如襁褓中的婴孩开始成长,日臻成熟,要开拓自己的世界了。唐山已让世界刮目相看,如今的唐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也将逐渐成为渤海商圈,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力引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蓬勃壮大。人类无法改变过去的历史,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未来。唐山的未来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蓝色的花园城市

“天蓝、地绿、水清、居佳、城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怀揣一颗热爱家乡的心,唐山人不仅仅满足于“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的生活状况。唐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的宜居新城,如今唐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唐山人民奋斗的最好见证。这已不仅仅是唐山人栖息生活的地方,也是唐山人信心重归的源泉和精神重建的居所。

为了达成“具有唐山特色的生态型工业园林城市”的目标。近年来,唐山市先后投资4.62亿元建设了4座污水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0%;同时投资近亿元进行城市绿化建设,使得唐山市城区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由于唐山市在灾后重建和改造中的杰出工作,2004年,唐山市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这无疑是对唐山建设的莫大肯定。

背靠“金山银山”,还有碧水蓝天的生活环境,这让所有初到唐山人意外和欣喜的事情。重建唐山已然是一个奇迹,而唐山又让这个奇迹开出了鲜花,长出了绿草。——“碧水、蓝天、绿地、洁城”,唐山值得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她感到骄傲。

一个钻石级港口

2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8个5~10万吨级煤炭码头、1个10万吨级LNG码头,港口吞吐总能力达到15300万吨,工业项目形成钢铁生产能力9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工业区用地规模达到53平方公里,工业区人口达到7.5万人,在冀东渤海之滨形成一座新兴的重化工城区——这些是曹妃甸对未来的目标,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仿佛看到一头“经济雄狮”蓄势待发的气势。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曹妃甸实在是上天的恩赐,坐拥天然良港的地理优势,距唐山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西距天津120公里,东距秦皇岛170公里,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随着首钢等重型企业的迁入,曹妃甸将成为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三北地区发展的新引擎,将带动整片经济的迅速腾飞。各方的领导、专家、学者也都看好这片地区,对曹妃甸的未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7月28日对曹妃甸港口亲自视察,更是体现了中央对曹妃甸的高度重视,也把曹妃甸带入中国和世界的视线之中。伴随着曹妃甸港区的建设和京唐港的跨越式发展,唐山的海洋经济将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未来中国的“鹿特丹”正在酝酿之中,“海上新唐山”的前途一片大好。

经济三级跳

唐山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发展整体格局的重要转变。辛志纯主任对唐山近年的经济发展如是总结,各种数字信手捻来,如数家珍。

“2000年,唐山市GDP总值在1990年218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714亿元;2005年,唐山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7亿元,比2000年增长84.1%,平均每年增长12.7%。唐山市计划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达到全省的1/5,而唐山人口却只有全省的1/9;到2015年,唐山要实现3大历史任务:经济将实现第2个翻番,在河北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全面实现工业化;沿海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为实现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未来,唐山也将建成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装备制造、重化工这5大产业基地。以唐山港为基础的“沿海经济隆起带”也将初步形成。”

这一串串的数字背后,唐山——这个曾经被地震无情地夷为平地的城市,如今正快速地成长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以及陶瓷等为主的10大支柱产业。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唐山正在祖国的的东部崛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