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多为百姓做实事”

zhuantibaodao 2010-12-10 18:11:03 万袆 总第016期 放大 缩小

关于济南,我们实在有太多的关心,也有太多的好奇,正是基于这种种的疑问,在一个清风吹拂的盛夏早晨,记者一行人走进济南政府大楼,有幸与济南市市长鲍志强同志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对于我们关于济南城市建设问题,市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城市要建好,不是靠说,而是靠实干,靠多为百姓做实事、做出来的”。一句话言简意赅,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同时也折射出这位市长低调而又实干的作风。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发展创新型城市,济南还是很有基础的”。
国家倡导各个城市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开发,大力发展“创新型城市”。然而国内城市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目标。如何根据城市发展中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宜自身发展的路线才是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
对此,鲍市长对济南的发展潜力充满信心,他表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济南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济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济南市科技人才优势十分突出。各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在此云集;二是科技综合竞争力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三是济南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进步的舞台。有了三大要素,济南的发展自不在话下。

在科技发展方面,济南就让我们看到了它不俗的表现,连续两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首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科技在济南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蓬勃发展,城市也开始焕发出不一样的风貌来。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7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12%;有6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大批知名企业的涌现也让外界看到济南的发展势头。在这其中有以服务器而著称的浪潮、以软件出口见长的中创、以及福瑞达、法因数控等一大批创新企业典型。在经济发展方面,济南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远的国策,我想它的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
在理解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想,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济南市委市政府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们国家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定。作为济南来说,对这件事,认识得也很到位,也非常重视。”

然而,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关系久远的庞大工程,涉及城市发展方方面面。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需要政府不仅要有打硬仗的决心,更要有一套科学而又有效的方法。

济南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做法,鲍市长向我们介绍道:“抓好这项工作,对一个地区实现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济南在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方面,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济南现有的这一套体系方法也是经过认真研究的,为了贯彻好国家科技大会精神,前后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中,为了搞好创新型城市规划,我们聘请了一些专门机构,做了一些专题报告,还找了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由省里的相关机构进行审查和把关。”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配套政策,除了国家出台的、省里出台的、我们还出台了几十条相关的政策。”为了把这些政策搞好,也是下了很大的工夫,这些政策涉及到市里的70多个部门,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了预备会议。发动这70多个部门根据国家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政策性的建议。“推进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了6个体系的建设问题。因为这项决策关系长远,不是只抓一阵子的事情。”

Image

“总的来讲,国家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性决策,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我们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自立于世界经济之林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于济南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效益。对于国家这项长远大计,济南要系统地研究、认真地落实。”

服务型政府的桥梁作用

“济南经过3年的努力,我认为这个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现在看来,这个创新体系很好用,以后这个体系会越来越好”。
“建设创新型城市”,企业是关键,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济南在实践中央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企业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海内外的各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作为企业的支撑。使整个创新体系在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具有牢固而又稳定的特点,这非常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长远发展。

谈及济南在创新体系方面的成绩,鲍市长不禁神采飞扬,比着手势向我们讲述济南在这方面的经验:“从2004年开始,济南开始打造一个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展销会。我们邀请国内外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北大这些知名院校。打造这个平台的目的呢,一是把大家请进来,二是把济南市内的一些企业组织起来,到展会去参观、洽谈。”

“以前技术转化存在两方面的难点,一方面的难点是:高校的技术找不到需求方,而企业的难处是找不到技术的研发方。现在政府起一个搭建桥梁的作用,把供需双方联系起来。第二个转化难点就是没有资金。现在政府拿出一部分“补助资金”,这项资金属于财政预算内的资金,政府每年有几千万的专项资金,这项资金主要用于调动企业转化的积极性。政府出资支持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600多项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就是这么来的。”

“过去我们的思路比较窄,现在可以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实现产业的自主创新。这样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都成为我们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现在看来,这个创新体系很好用。因为它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现在我们所签订的科技成果都是经过市场认可的。”

“今年科学技术成果展销会已经是第三届了,发展态势很好。今年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投入10个亿,大部分是企业投入,可带动社会投入50个亿。政府在其中起一个引导作用,这体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从市长的表情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结果,市长还是相当满意的。

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好方法,济南也不仅仅关起门来留给自己,济南更希望好经验可以在全国推而广之,鲍市长说:“这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济南经过3年的努力,我认为这个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以后这个体系会越来越好,这已成为国家级的平台之一。这个平台是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省科技厅,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

技术创新体系在基层

“有技术,专人才,专经费,这样就具备了孵化高新产品的基本条件。到2010年,济南要形成300家具备这样条件的孵化器,我认为这个至关重要,要好好抓。”

自主创新不会凭空产生,一定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策中,就一再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只有稳固的基础才能构建出“高楼大厦”。一个城市发展自主创新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又有三大元素必不可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某个领域的专注是这个领域蓬勃发展的不二法门。正是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攻专”方面,济南是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功夫的。

首先一点就是专业技术基地的建立,比如单体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像古罗马角斗场一般壮丽辉煌的齐鲁软件园,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一个环形建筑群;其次就是专业的人才了,济南在人才引进方面不遗余力,人才的引进不仅仅局限于让外面的技术人员到济南来工作,更重要的还是专业技术的引进。政府组织的科技成果展销会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正是这样的平台。

有了平台,有了技术,还要有专项经费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谈到这里,鲍市长向我们举了具体的例子:“济南市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这些技术中心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优势条件。他们有专业设备,有技术人才,有资金支持。有技术,有人才,有经费,这样就具备了孵化高新产品的基本条件,到2010年,要形成300家具有这样条件的孵化器,我认为这个至关重要,要好好抓。”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济南还有大力度的奖励措施,例如:对于新认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给予300万元的奖励;创立国家级的名牌给予100万元的奖励;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奖励300万元。专项资金的奖励范围主要集中在济南重点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上,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

而这些措施正很好地发挥着他们的作用,企业与科研单位有机的融合,再加上政策上有力的扶持,在这方面,济南市人充满信心。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缩小城乡差距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一般而言警戒线是2.7:1,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这也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那怎么才能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呢?济南的解决方法就是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现在济南农民每年纯收入增幅达到了19%,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了。这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和方法得出的数据。国家统计出的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数字是5%到6%的水平,济南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体上是全国水平的3倍。从2004年到2006年,持续每年递增。济南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6:1,已经低于警戒线了,应该说在这方面,济南还是做的不错得。

社会主义新农村

“落后是客观存在的,差距大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
关于农村问题,人们关心的无非是两大问题,一是农民现在的生活状况;二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以前,一提起农村,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贫穷、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条件差”这样的印象。总觉得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很大,无论是生活水平方面,还是基础设施方面。
面对外界对农村问题的种种质疑,济南的鲍志强市长对此并不回避:“落后是客观存在的,差距大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济南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现如今,如果你亲自到村镇去走走看看,会发现农民的生活水准、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村镇发生了这些变化呢?当然这是和国家的政策、地方切实的落实分不开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乡共同发展。正是基于政策的引导,济南市本级财政5年要拿出20个亿无偿支持三农问题。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而最让农民受益的就是济南市开展的“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涉及到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是“村村通广播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大概是一直生活在闭塞环境中人们的愿望吧。“村村通电视”工程让农民实现了这个愿望。现在济南所有的乡镇农民可以在自己家看上电视,农民也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过去天黑就拉灯睡觉的原始生活状态一去不复返了。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从上个世纪喊到今天的口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济南的“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工程正是解决农民出行的问题。济南现有乡镇中,有96%都通了柏油路。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坐上客车,出远门也变成农民生活中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生活基础设施是农村的大问题,“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正给农民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目前有70%的村镇都喝上了自来水,济南政府计划到2008年,100%通上自来水。过去“人畜同池、洗衣做饭都是搅一团浑水”的落后景象再也见不到了,这样不仅生活质量,连农民的健康也得到了很大保证。

“十一五”期间,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也一直是农村建设中的一块诟病。为此,济南政府成立了县、乡、村的三级医疗网络,正在着力构建农村医疗体系。政府出资,在各乡镇建立标准化医院,购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供农民使用。

教育也是关系农民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现在,济南各地在大力兴建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要彻底解决农村小孩上学难的问题。

正在规划实施中的还有“村村通沼气”等计划。这些计划让农民从实质上受益。农村的生活正在经历一场根本上的转变——即所谓的“后城市化”的改造过程,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们也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与时俱进”,多多关心现在“新农村”的新变化。

采访结束了,鲍市长以他开明的姿态,以及对问题不避讳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19岁就下乡到辽宁凤城并在辽宁待了近30年的市长,气质、言语之间都流露出东北人豪爽的特点。市长滔滔地从国家政策谈到济南当地的发展,从企业建设谈到农村问题,从济南的过去谈到济南的今天。济南发展中的各种数字,鲍市长都能精确地信手拈来。的确,这些数字不仅仅是数字,它所代表的是济南经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是济南政府和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正因为市长本身出色的表达和对济南方方面面了然于心的了解,才使得我们的整个采访进行得格外顺利。的确,在新世纪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历史环境下,济南迫切的需要让世界了解自己;世界也开始逐渐把目光投注在这片土地上。相信济南除了文化上的传承之外,在经济上的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我们也希望早日看到这座城市展开她的双翼,真正地腾飞起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