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为新农村建设无私奉献

wenhuazhongguo 2010-12-10 18:11:03 李妙玲 杨青峰 总第011期 放大 缩小

□ 本刊记者 在这块“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之热土——西秦大地,有一为赤诚热爱农村供销工作,3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工作执着追求的人,他就是年过半百的共产党员,陕西省扶风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红果集团公司董事长——赵长虎。

那是2004年深秋,记者首次采访他的时候,他对记者说过一段话: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发展过程,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的,现实生活也是如此。

赵长虎1995年走上扶风县供销社领导岗位。2000年7月担任扶风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面对连续多年亏损、职工思想涣散,经营步履维艰、企业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现实,赵书记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沉。连续六十多天的基层走访调查,他看到了企业的艰难,目睹了职工生活的困境,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在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赵书记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从党委一班人抓起,积极带头,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20多天全员思想教育动员,全县供销系统很快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要生存、要发展、要自强”的良好氛围,职工队伍思想涣散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思想决定出路”,这是赵书记的口头禅。改革意味着创新,而创新则必须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善于破解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破不思进取,坐而论道的“壁垒”。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名职工的大系统带头人,2000年9月,赵书记带领供销社一班人,按照区域优势和经济实力,以人口集中、物流活跃的四大集镇为中心,对原来的十五个基层供销社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组建了法门、城关、召公、绛帐四个中心供销社,积极引进新的用人机制,吸纳有能力的各类人才进入管理层,为企业的再发展增添新的生机。2004年初,他抓住县供销社被确定为全国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机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所属15户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进行改制,从每户企业改制思路的提出,方案的指定,到具体的操作,赵书记和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企业资产不流失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15户企业顺利实现改制,安置职工486名,为企业节省开支100多万元,连续两年累计清收长期拖欠资金200多万元。企业止亏了,职工重新就业了,大家的思想稳定了。改制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凝聚了员工的向心力,提高了供销社地位,更重要的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理想的供销社事业之路,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

Image

为了探索企业新的发展之路,他带领有关人员前往兄弟省、市、县供销社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定位供销社要发展,必须走参与农业产业化之路。他紧紧抓住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积极培养发展具有市场前景、能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观念的更新,带来了供销社面貌的巨变。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基地果品质量,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在他的努力下,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芬兰政府贷款260万元建设的4000吨气调库项目,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开工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缓解当地果品集中上市,果农“卖难”的矛盾。

身为红果集团的董事长赵万虎把参与农业产业化作为振兴供销社事业的突破口,公司从创业至今短短5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红果公司一举成为陕西省农业生产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在集团拥有总资产2923多万元,年销售农副产品4万多吨,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成为扶风县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如今,供销社下属的震华棉纺公司年销售66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绛帐综合市场年销售突破亿元大关,为农民解决就业岗位近千人;新科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农资商品4万多吨,销售额6000多万元;华农蜂业有限公司年经营蜂产品4400多吨,销售额3000多元。一个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新体制下健康成长,不仅带动了产业,富裕了农民,也极大的带动了全系统其他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近四年,企业基础设施改造3万多平方米,融投资3000多万元,项目引资8000多万元,到位资金5000万元。全县供销社销售总额达到3亿多元,企业实现全面赢利。连续多年被省、市供销社授予“先进县级供销社”、“扭亏增盈先进单位”,县岗位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赵万虎同志先后被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和供销社授予“优秀创业企业家:”、“模范共产党员”,宝鸡市政协委员,被扶风县委、县政府授予“创业明星”、“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获得,与他多年来坚持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他的事业中,用学习求知来提高自身修养,用工作实践来完善自身积累,用一颗甘于奉献的赤诚的心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作为决策人,他把同员工的沟通、交流、协作、共享等融合在一起,不论的大会小会,还是促膝攀谈,他把党的富民政策、个人见解、企业规划、供销社发展蓝图、一次又一次反复向广大职工宣传讲解,启动了大家思维。他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激励了广大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勤于动笔。他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一种爱好、乐趣和追求。几年来,他的学习笔记就约20万字。记者翻阅着他那一页页、一行行,利用工作之余,认真记录下学习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他不辞辛劳,励精图治的奋斗历程。

后 记

是谁说过:活着,不可忘记。面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他盘点着自己所走的途程,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记者今春再次采访这位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共产党员时,他还是用他的处世之言回答着:时光作证,我纵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建树,却也无愧于春的激励,夏的鞭策,秋的馈赠,冬的考验;至少我没有蹉跎轮回的四季,没有虚度似水的光阴,我毕竟一如辛勤劳作的农夫,执着地奔波劳碌在大自然为之赐予的时空里,并对生命、事业的每个驿站恪尽职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新的目标奋斗、冲刺。

淳朴折射出伟大,平淡相映着生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满怀信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