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人民币升值较量中的中国式智慧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3 汶政 总第008期 放大 缩小

2002年,日本声称世界通货紧缩来自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2003年起,世面上开始广泛流传人民币被低估的说法。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内,这一说法持续升温。

2005年,“温度”达到燃烧点。4月份,美国参众两院先后以不同形式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6月,美国共和党众议员菲尔·英格利希联合其他三名共和党众议员在众议院提出一项议案,要求中国必须在90天内重估人民币币值,否则,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加征关税。

面对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和大国的尊严,又表现出了对世界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改革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紧锣密鼓又波澜不惊中完成的。

这是中国内政

200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表态:中国不会迫于外界压力对人民币重新估值。2005年,5月17日,美国参众两院向中国施压一个月后,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接见来访的美国商会代表团。温家宝总理表示: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条件具备,没有外界压力我们也会主动推进汇率改革;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压力,我们也不会贸然行事。

这番话等于扇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三记耳光。第一记耳光让美国清醒清醒,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是中国的内政,外国无权干涉中国内政。第二记耳光让美国死心,不要以为靠淫威就可以胁迫中国按照美国的思路改革。第三记耳光是告诉美国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中国推进汇率改革关键在于中国是否具备了相关条件,与其盲目施压,不如为中国汇率改革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

中国以主权为自己辩护,有利于从西方国家的无理纠缠中脱身,专心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汇率改革,赢得时间和主动,从容不迫地应对西方国家的各种压力,从而起到“以逸待劳”、“以有备攻无备”的效果。“以逸待劳”、“以有备攻无备”正是《孙子兵法》反复强调的。

在接见美国代表团时,温家宝总理还阐明了两点基本立场:第一,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这项改革。第二,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考虑金融改革的进度,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国政府将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提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的高度,说明几年来此问题的争论有了结果,中国政府已下定决心改革,这等于给美国人吃了颗定心丸。然而,改革要照顾中国国情,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世界的责任都无法兑现,既合情合理,又合乎世界惯例。这种软硬兼施、明确与模糊并存的斗争策略既为中国赢得了改革战略主动权,也为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出人意料宣布汇率改革方针埋下了伏笔。

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的思想,从军事斗争角度理解,“以正合”指用常规方法、从正面进攻敌人,“以奇胜”指出奇兵制胜,或偷袭,或包抄后路,或诱敌深入。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从当日19时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原来单一盯住美元,改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并依据市场决定,一篮子货币包括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人民币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世界舆论普遍称央行的做法“出其(奇)不意”。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高辉清博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这一汇率改革时机,的确令人出其不意,但又在情理之中。中国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世界各国迅速做出反应,美国、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纷纷发表意见,表示欢迎人民币升值。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称中方这一决定意味着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正不断走向国际化。

央行之所以能做到“出其(奇)不意”而又广获好评,除了个别舆论所说的“缺少透明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和央行在此之前进行了大量部署,即“以正合”。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以正合”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延续和必然结果;从就事论事的角度看,中国政府在“以正合”方面所做的工作,从2003年就开始了,进入2005年加强了运作和具体安排。

中国政府非常讲究策略,“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主动邀请或与来华外国高官商谈人民币汇率改革事宜,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转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态度,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加强沟通,有利于避免西方国家因信息不明确或错误信息而对我国施加过大的压力。上面提到的温家宝总理与来华美国商务代表团的交流与沟通即为很好的“请进来”例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此问题也多次与美国总统布什沟通。

“走出去”,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开幕式时说:“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温总理的表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回应。欧盟财经事务委员JoaquinAl-munia表示,他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迈进,如何改革、何时实施“取决于这些国家自身”,而国际上过大的压力反而会影响这方面的改革。

总之,中国政府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沟通和交流上做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达到了一个目的,即让西方国家清楚中国坚持汇率改革的决心,却不清楚中国何时开始实施汇率改革。因此进入2005年6、7月份,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公布汇率改革时间表的压力与日俱增。就在7月上旬,还有中国政府高层官员表示人民币无望在近期升值。结果事出预料,不到一个月,人民币升值2%。

中国政府如此处理问题,自有苦衷。国际游资一直蠢蠢欲动,投机人民币升值。据专家估计,美国金融大亨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可以调动3万亿到4万亿美金的国际游资,对于只有1.7万亿美金经济规模的中国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因此,中国政府不得不瞒天过海。“5·18”事件戏弄了一次不可一世的国际游资,促使其收敛了许多。当7月21日公布人民币升值2%时,国际游资也是苦笑不得,除去手续费等开支,所剩不多,撤不是,不撤也不是,陷入了窘境。

中国政府的策略和手段综合起来看,很像打太极拳,柔中带刚,不断化解对方招数,然后突然发力,击败对手。

中国政府在“出其不意”上也是打过招呼的。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项工作(汇率改革)我们正在制定方案,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上兵伐谋,明图重举

“上兵伐谋”是孙子的思想,“明图重举”是曹操为孙子兵法所作序言中的话,是对孙子战争艺术的高度概括。“上兵伐谋”说的就是通过谋略,以最小代价战胜敌人,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伐谋”之下是“伐交”、“伐兵”。“明图重举”说的是要仔细规划,认真思考,然后付诸行动。

这两点反映的不仅是战争的一般规律,也是做事的一般规律,若违背或忽视它们,小则伤身,大则伤国。这是有惨痛教训的。1985年,日本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压下签订“广场协议”,使日圆兑美圆在三个月内升值1倍。“广场协议”被许多专家认为是造成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日本经济持续十多年低迷的罪魁祸首。1998年始于泰株贬值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是将整个东南亚严重摧残了一次,经此一役,东南亚的风光不再。

当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并不是完全迫于压力,日本也有自己的战略企图,即通过日圆大幅升值帮助日本企业大规模扩张海外市场。然而日本政府显然低估了此举的严重后果,再加上整个九十年代,日本没能迅速搭上以电脑、软件和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车,使日本经济更是难以翻身。

中国政府显然吸取了日本和东南亚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尤其是注重解决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各种理由和借口,如加征出口税,提高了中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淡化倾销印象;与欧美就纺织品谈判达成协议,缓和欧美的态度;对国际游资热衷的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推出外汇做市商制度,进一步发展中国外汇市场,为人民币汇率的最终改革铺平道路,还有助于减少美元与人民币的交易量,从而减轻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投放的压力。

最重要的措施还不是这些,而是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如国有银行的改制。没有以前的改革努力,仅仅这些措施无法确保人民币汇率改革事业胜利进行。所以,中国政府的所有措施不是被迫行为,而是主动行为,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举措,属于“明图重举”。

如果将中国政府的所有措施结合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中国政府的做法很“中庸”,有柔有刚,有明有暗,有必然有突然,不走极端,注重沟通,主权立场鲜明,愿意承担国际责任等等。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庸与孙子思想的联袂演出确保中国打赢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汇改之战,这也正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