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tebiebaodao 2010-12-10 18:11:03 中共保定市市委书记 王昆山 总第008期 放大 缩小

[摘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发挥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打造竞争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并结合保定实际,论证了现阶段保定市在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并具体分析提出了构建汽车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区域与区域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抢抓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决策和指导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以保定市经济发展为着眼点,以汽车产业为重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和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一个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的过程

1.1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组织与构成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关系。将国民经济划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分析产业结构比较通行的方法。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层次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历史、资源、技术和社会经济政策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体现着社会劳动和各种资源在各产业中的分配,极大地关联着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质量。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不断优化,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社会资源恰当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逐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一定时期内,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看各产业的产出是否平衡,是否存在瓶颈产业;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从国内外获得的成熟技术是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劳动力是否充分就业;是否获得了较高的结构效益等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总体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

1.2发挥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比较优势是多年来被研究部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关注的一个老话题,也是制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基础。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中,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被不断赋予新的特征。这一理论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就是生产率优势或者是生产率相同前提下的自然禀赋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是各个国家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输出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或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输入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和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总之就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Image

比较优势理论向我们揭示出,每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可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或劣势,扬长避短,参加区域分工与贸易,利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多的产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区域本身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1.3打造竞争优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比较优势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弱化。在国际贸易理论中,针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竞争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竞争优势理论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为代表,认为竞争优势就是生产者为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以低于对手的价格为客户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以补偿高价而有余。竞争优势的获取要靠成本领先、差别化战略和目标集聚,其关键是价值链的不同。

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比较优势概念,深入分析了一国在某个特定的产业获得长久国际竞争力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各国和各企业所处的地位由它们所处的独特竞争环境决定。这些竞争环境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①要素条件。既包括一般要素如自然资源禀赋,又包括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如科学技术和高级人力资本等,其中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②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等。③相关支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④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程度。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此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政府和机遇。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而机遇则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和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等。

竞争优势是个绝对性的概念,它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只要敢于创新,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有着竞争优势的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同样也为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迅速崛起,网络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已成事实;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看,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经济运行规则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改变;买方市场的形成一方面加剧了企业间竞争,另一方面拓展了需求引导下的产业空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的实施,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国内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在这种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仅仅依靠自身区域比较优势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而依托区域比较优势,运用更多的竞争要素不断打造区域竞争优势,则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和根本的战略取向。

2.保定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2.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1.1从历史看,保定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前,保定基本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市。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3:12.2:10.5,到1978年调整为35:38:27,1995年调整为28.7:40.5:30.8, 2003年进一步调整为16.1: 47.6:36.3。期间,经济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实现了小康并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进。

2.1.2从速度看,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78年到2003年,保定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降低了18.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9.6个和9.3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期,河北省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1.8:33.2,第一产业降低了1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1.3和12.2个百分点;全国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3:32,第一产业降低了13.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4.4和9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看出,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基本与全省、全国趋同,步伐快于全国,也快于河北省。

2.1.3从现状看,保定市工业化水平较低。国外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二、三产业比重越高,一般要经历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第三产业后来居上超越第二产业占居主导的发展阶段。从保定来看,目前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4个和4.2个百分点。另外,按照国外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人均GDP在728—1456美元之间为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保定市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55美元,工业化进程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的中期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2.2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

2.2.1保定市的比较优势与劣势。从保定市来看,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具有如下比较优势:①具有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条件,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前沿;②具有丰富的农业、矿产等自然资源;③形成了以乐凯胶片、天威变压器、天鹅人造丝、宝硕塑料、长城汽车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基础产业;④形成了高阳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安国中药材等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⑤具有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等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灵便的邮电通讯体系;⑥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居河北之首;⑦形成较为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

同时,也存在不少劣势,主要是:保定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仅为28.52%,分别低于河北省、全国4.99和12.01个百分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大;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投资拉动;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山区贫困县较多,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生活困难等。

加快保定发展,就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建立具有保定特色的产业结构。

2.2.2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保定市产业结构。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合理把握和确定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方向,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局。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保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巩固第一产业、加快第二产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走“项目立市、工业强市、特色兴市”之路,加快建设在大北京经济圈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四大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是建设工业装备制造基地。以机电、纺织、食品、建筑建材和信息产品制造五大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加速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扩大开放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品牌过硬、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构筑保定特色、现代工业体系框架。

二是建设轻型汽车生产基地。发挥保定轻型汽车产业优势,抢抓中国汽车产业强劲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把保定建设成为华北轻型汽车城。

三是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总揽,积极适应食品卫生、安全需求的消费变化趋势,围绕“一牧二菜三林果”总体思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全力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保定。

四是依托京津的科技、人才优势,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同时,依托大北京经济圈拥有4000多万人口的多层次、大容量消费市场,发挥区位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保定商贸流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京津保一体化大旅游格局。

3.培育保定市战略支柱产业——汽车产业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着力点,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而保定汽车产业在多年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去年产销量达12.5万辆,比上年增长57%;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120亿元,比上年增长82%;汽车产业实现利税占入统工业的27%,对全市利税增长贡献率达60%。汽车产业已成为带动保定经济增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力量,应围绕把汽车产业打造成保定的战略支柱产业,尽快做大做强。

3.1保定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进入转型期,产业结构必然会面临重大调整。这一点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汽车产量从1辆到100万辆用了近40年时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了8年,而从200万辆到300万辆仅仅用了2年,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只用了1年。2003年,全国汽车生产444.37万辆,销售439.08万辆,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同时,产业结构也进一步合理,从“只有卡车没有轿车”“只有公车没有私车”、“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汽车工业,发展成了轿车、客车、货车等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日益提高的汽车工业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保定汽车工业从组装到研发生产,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同样也获得了大跨步发展,形成了以轻型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产业特色,具备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一定的竞争优势。

3.1.1有产业基础。截止到2003年底,保定市共有汽车生产企业12家,零部件生产企业38家,拥有长城、中兴、河北长安、风帆、凌云、立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年整车生产能力20多万辆,主导车型为皮卡、SUV、微卡和轻重型客车。

3.1.2有产能优势。保定汽车工业在全国同类汽车中占有主要地位。2003年全市销售皮卡6.1万辆,占全国皮卡汽车的38.9%;销售SUV4.13万辆,占全国SUV的30.8%,同时,分别占全国同价位汽车销售量的75.2%和72%,双列全国第一位。河北长安微卡已超过多年位居市场第一的五菱微卡,成为国内微卡的龙头。皮卡出口国内一枝独秀,2003年出口10790辆,成为中国皮卡出口第一城。

3.1.3有市场潜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将支撑我国汽车市场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运输和出行手段必将由拖拉机、农用三轮为主向皮卡、微卡和经济型SUV为主转变。保定汽车以轻型汽车和中低档车为主,市场定位以城镇和农村为主,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1.4有发展后劲。目前,保定汽车工业在建项目近30项,总投资40多亿元。其中,今年10月长城汽车工业区一期总投资7亿元新增10万辆整车项目即将投产;未来3-5年,长城产能将达到60万辆整车。中兴汽车工业区总投资3.65亿元,新增8.5万辆整车项目2005年实现批量生产,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2万辆。河北长安汽车工业区总投资1亿元万辆客车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10万辆微卡涂装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到2009年产量将突破20万辆。同时,全市在建汽车零部件项目近20项,总投资近25亿元,浙江中马集团、上海延锋伟世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制造商相继落户保定。投资规模之大,项目建设之集中,在保定汽车发展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保定汽车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