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名人故里争夺战”何时休

lvyoulansheng 2010-12-10 18:11:05 (文/陈方 柳霞 编辑/朱华斌) 总第110期 放大 缩小

  老子、墨子、西施、诸葛亮等名人究竟该籍归何处的争论,使很多城市陷身于口诛笔伐的历史名人争夺战中。于是,书斋中的问题,被升级为城市间的争端,甚至要为此对簿公堂。

  其实,争端背后的动机并非学术问题那么单纯。有的名人故里确实存在争议,而有的争端则是生拉硬扯、趁机自我炒作的“明知故争”。这便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其实,这些争端的背后,无不具有经济利益的考量,历史、文化与名人不过是一个噱头而已。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打名人牌,尤其是打历史名人牌,是一个城市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捷径。知名度以后,就是名人成了一些地区的“摇钱树”,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接踵而至,名人文化的“油水”也确实不小。名人文化的经济示范效应,引诱许多城市也想和名人攀上些什么关系,并不惜为此横刀夺爱、与其他城市展开一场厮杀。

  这样的争夺战,很难让人感受到参与争夺的城市有崇尚文化、尊仰历史名人的用意。在这些可笑的争端中,受尽伤害的是文化,无端殃及的是名人。众所周知,对于历史名人纪念和推广的最好方式,首先就是尊重历史事实。那些为争名人不惜拉上所谓学者夸大、歪曲、捏造史实的行为,非但没有给城市增添文化光彩,反而让城市形象打了折扣,成了一场闹剧。

  这样争端,把一些城市在营销和推广自己城市形象中的窄视暴露无疑。历史名人争夺战消耗巨大。有些地方为了在争夺战中“证据确凿”地胜出,一掷千金,大举投资,弄出了许多假古董;有的地区开热烈隆重的研讨会,投入巨资修志;还有的城市干脆出资人造历史遗迹和景观园区,以图形成所谓“既定事实”。这种文化名人之争,造成的是无谓的经济损失。可以肯定的是,名人与城市发展之间并没有确定的等号。

   实际上,一个人最好的交际手段就是诚实;一个城市最响亮的名片就是真实。名人故里之争,真的可以休矣。

  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科学甄别,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故居、重要文物所在地的认定,要本着积极有益、少而精的原则,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参与进行认定。对于有争议的、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

  毫无疑问,两部委这一联合通知剑锋所指,是针对当下各地对名人故里的开发乱象与肆意歪曲。这些年来,名人故里、故居已然成了一块“唐僧肉”,有条件的地方想揽为己有,没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也要争一杯羹。最热闹的莫过于四省五地争夺炎帝故里,最荒唐的莫过于对孙悟空故里的研讨。名人故居的争夺战此起彼伏硝烟弥漫,闹出了不少笑话。

  对于名人故里的争夺,无论各地政府部门宣战热情多么高涨,百姓对此早就不以为然。某网站曾发起“你认为名人故里争议事件层出不穷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答案中“巨大的商业利益”位列第一。经过多年“名人故里争夺战”的历练,即便是乡野村夫也都明白,那些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的“战事”,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一个名人值多少钱?湖北随州市旅游局局长称,2009年“炎帝故里”为随州市带来的旅游效益是25亿!巨额的经济收益之外,炒作名人故里对当地知名度的提升力度也不可小觑。最新的例证是,通过争赵云故里的激烈对抗,名不见经传的河北临城和正定果然一夜成名。争夺名人故里似乎成了一个选秀的舞台,众多缺少知名度的小城市正是靠着参战而借此“出位”。

  好在,中国相关部委已经认识到炒作名人故里的负面影响,下发了通知紧急叫停。对于名人故里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社会效益绝对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只有确保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名人故里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确保其严肃性与权威性。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特别强调了对名人故里、故居或文化遗址等开发利用时的监管问题,在各地政府视“名人故里”如“印钞机”的当下,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监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各地政府对名人故里的“不懈追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政绩和GDP的双重压力下,既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又渴望一蹴而就的心态,要改变这一心态,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范会不会力有不逮?鉴于现实的种种担忧,两部委对地方政府追逐名人经济的规范效果如何,那些有争议的未定论的名人故里能否不被裹挟在恶俗的炒作中,我们保有谨慎的期待。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国家层面对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规范保护的一次行动,该有的掌声与肯定还是不能缺少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